![]()
内容推荐 张进六年前从重度抑郁中挣扎而出,并走上了研究和传播精神科学的漫漫长途。他的文字既有感同身受,又有科学支撑。 本书为张进潜心一年的心血之作,寻访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患者,参与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动态地研究抑郁症成因,以及他们和自身性格,和家庭、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 书中的12个主角,12个故事,涉及抑郁症防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经历曲折、典型、正面,同时各有特点。 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以下特征:对科学的信念;对人性的自省;对自我内心力量的重塑;以及对人类温暖和善意的冀求。 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准确、深刻地了解抑郁症。对于抑郁症患者,能从中获得力量;对于非抑郁症患者,能够知道如何预防,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和帮助他们。 谁都不能说自己与精神疾患无缘。现代精神医学只能让疾病者暂时摆脱临床症状,而精神世界的完善和修复,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 作者简介 张进,196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媒体从业三十年,专注于突发事件、公共政策、“三农”问题等报道。曾供职于《工人日报》、《财经》杂志、财新传媒,是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 2012年突发抑郁,病愈后转向精神健康领域,陆续出版《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渡过2》、《渡过3》。2015年创办“渡过”公众号,致力于传播知识,探索新型心理健康之路。 2018年2月,张进获“2017年中国心理学最具影响力50人”。 2019年2月,张进被评为“2018年中国最具口碑心理咨询师TOP50”。 目录 溯源 乡关 “救世主”归来 丢失的母亲 内心之旅 蝉蜕 复活 青春对抗 上海屋檐下 永不言弃 尘世 三十年的承诺 像野草一样活着 无惧病耻 第二次成长 后记 致意曾经努力的你 序言 召唤的声音 (一) 2017年除夕,万家团聚 的时刻,我在灯下给“渡过” 公众号写新年献词。窗外无 边的夜,零零星星的鞭炮的 闷响,烟花的光破窗而入, 屋里闪烁微明。我停下笔, 关了灯,沉浸在黑暗里。 然后我把这些年的事情 连在一起想了一遍。 六年前,我从重度抑郁 中挣扎而出,出于对未知世 界的好奇,一步步走上了研 究和传播精神科学的漫漫长 途。六年间陆陆续续做了两 件事:一是出版了《渡过1 :抑郁症治愈笔记》和《渡 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二是创办了精神健康公众 号,名字也叫“渡过”。我在 公众号简介里说,我的想法 是,“联合患者、家属、精 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共 同打造一个精神疾病患者的 互助康复社区,真实原创, 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在精神健康领域耕耘六 年,我有了两大收获: 其一,通过学习和实践 ,我对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 症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 。我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其 中很多是独特的,是属于我 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其二,在主办“渡过”公 众号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 大批患者。他们信任我,愿 意和我交流,成为我的作者 。“渡过”公众号在抑郁症科 普方面有所贡献,他们功不 可没。 接下来怎么做?我想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 入抑郁症科普的行列,这一 块已经不需要我再做什么了 ;我应该把病耻感调整为主 攻方向。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 病耻感依然根深蒂固。很多 患者得了病,不敢告诉别人 ,不能大大方方求治,耽误 了病情。原因在于,主流社 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仍是扭 曲的,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报 道,只是隔靴搔痒,一知半 解,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 想象。可以说,抑郁症患者 的真实面貌,他们和自身性 格,和家庭、社会、时代的 复杂关系,从未被揭晓。 那么,如何更准确、更 深刻地理解抑郁症?我想出 一句话:抑郁症是一个人生 理关系、社会关系和时间关 系的总和。 什么意思?简单概括一 下:抑郁症从来不是单一的 病症,也不是个体一时的产 物,而是“生物-心理-社会” 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 在时间流中逐渐形成的。对 于抑郁症患者,应该把他置 入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包 括家庭、环境、时代变迁) ,做动态的、历史的考察, 才能理解疾病、理解患者。 就事论事、见病不见人,不 可能真切理解并抵抗抑郁症 。 上述想法,我现在叙述 用了好几个段落,但在当时 ,却如同电闪雷鸣,一瞬间 让我豁然开朗:我应该以“ 渡过”公众号为依托,去全 国各地寻访有代表性的患者 ,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描 述他们的人生境遇,以及他 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 运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要参与他 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动态 地研究抑郁症成因,总结对 抗抑郁的成败得失,以此为 当代中国的抑郁症现象,提 供一个真实、完整的解释。 我记得,写完公众号的 新年献词后,我把这些想法 随手记了下来,后来就成为 这本书的最初思路。 (二) 在后来很多天里,这个 想法让我振奋。我和很多朋 友谈及此事,无一例外得到 鼓励和支持。前同事赵晗说 :“你做这件事得天独厚, 社会需要,意义重大,而且 只有你能做。” 但是,想法如果仅仅停 留在脑海里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想法,缺 的是对常识的身体力行。从 想法到行动,需要克服很多 困难,尤其是心理上的阻碍 。因为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需要集中精力,无法用业 余时间完成。甚至,更长远 来说,要改变自己的职业方 向,要在现有工作和未来事 业之间做出取舍;要放弃很 多现有的东西,比如,职位 和收入。 当然有过犹豫。但最后 我还是决定,迫随自己的内 心,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 喜欢做、有能力做的事情。 …… 朝这个方向走了一段后 ,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 发现,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一 个独立而复杂的世界;写一 个普通人并不比写一个名人 容易。受时间和精力所限, 由我一个人来写好所有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段时间,恰逢我带着 雨燕,写了她那篇文章《像 野草一样活着》。我突发奇 想:何不发动大家一起来完 成这本书? 一瞬间,云开雾散。我 迅速调整思路,确定了三个 步骤:首先,通过广泛采访 ,圈定故事的主角,确立文 章的主题;其次,我作为第 一叙述人,写我与故事主角 的交往,引领故事的走向; 最后,故事主角作为第二叙 述人,分段讲述自己的完整 故事。 如果这算得上是一个创 新,我想有三个好处: 其一,故事主角分别写 自己,肯定比我一个人写大 家,要更真实、更丰富、更 具体、更生动。 其二,对故事主角来说 ,写作还具有疗愈的作用。 写作是心灵秩序的重建,从 心理建设的角度来看,无异 于清理自我,和自我对话, 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非常接 近。从后来的效果看,这个 功能确实也部分实现了。 其三,我希望这个尝试 能起到示范作用,即倡导大 众写作。我从 导语 “渡过”平台创始人长进代表力作,写给抑郁症人士的疗愈指南;理解抑郁、预防抑郁,这是一份舒缓情绪的实用说明,了解自己、直面内心,这是一本走出阴霾的精神指南。 12个主角,12个故事,如果要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蓬勃的生命力。 书中的每个人,都承受过很多苦痛。时至今日,以超乎时空的视角看,曾经压倒一切的苦痛都已湮没;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走过的道路。 后记 致意曾经努力的你 (一) 和《渡过1:抑郁症治愈 笔记》《渡过2:接纳是最 好的治愈》不同,我希望本 书的读者,不光是患者群体 ,更包括社会公众。 或问:这本写抑郁症患 者的书,对公众有什么用呢 ?我认为用处有二:其一, 理解抑郁症。 抑郁症正在成为全球第 二大病症,它不仅是一个医 学问题,更成为一个不可回 避的社会问题。在理解的前 提下,去除抑郁症病耻感, 为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的疗愈 环境,人人有责。 其二,预防抑郁症。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 ,抑郁症发病率都在提升, 抑郁症并不遥远。未雨绸缪 ,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绝 非多此一举。 以上两点,涉及对精神 疾病的理解。 我有这样一些观点: 任何精神疾病,无论是 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 还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 障碍,都是生物、心理、社 会三方面失衡的结果,是在 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逐渐形成 的。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领域 ,病与非病、正常与不正常 ,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精神 疾病的发作和痊愈,是一个 淡入淡出的渐进过程,好比 光谱的演变。 谁都不能说自己绝对与 精神疾患无缘。现代精神医 学只能让疾病患者暂时摆脱 临床症状,而精神世界的完 善和修复,是每个人毕生的 功课。 (二) 基于上述两点,我认为 本书的12个故事,因其代表 性,都是有价值的。 抑郁症确实是一个顽症 ,但任何一种疾病,本身就 包含治愈的力量。尤其抑郁 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治 疗的本质是自救。自救的前 提是直面生活;而直面生活 的要义是行动,是知与行的 合一。 本书12个故事,涉及抑 郁症防治的方方面面。12位 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经验,如 果要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 是面对困境,永不言弃,积 极行动。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拥 有的资源不同,选择的行动 方式也不一样。在这里,我 想特别强调一下写作的疗愈 作用。 本书中的主角如今都已 先后成为“渡过”公众号的作 者。他们起点有高低,能力 有大小,但对待生活,都是 脚踏实地、积极热忱的,无 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行动是他们生存之必需 ,也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则 是他们对劳动和生存的记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写 作,助力了疾病的自我治愈 。 当然,这是一条漫长的 道路,每个人都还在路上。 中国有9000万以上抑郁症 患者,他们中很多人,至今 仍然在黑暗中前行,祈盼着 黑暗尽头的一线光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 认为这本书,以及我正在从 事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是为后记。 2018年2月8日 精彩页 乡关 2017年4月13日,我开始寻访之旅。第一站去贵州,采访墨清。 之所以选择墨清,有几点考虑。第一,墨清自小患病,病情迁延,九死一生。他的病,还不是简单的抑郁症,医学名“分裂性情感障碍”,复杂难治。就在不久前,他还经历了一次带有幻觉和妄想的复发。 他告诉我,有一个学期末,连续监考好几场后,身体十分疲累,但思维却很活跃。感觉楼道的安全通道指示灯都在和他说话,暗示他快走,这里危险。理智上,他明白“指示灯就是一个普通的灯”,但又觉得“最好离开”。他痛苦地犹豫不决,僵持了20分钟,终于走了。 路上,他感觉周围的世界都变成了黄昏般的慢镜头。每一个人都在走近或者远离他,脸上僵硬着,毫无表情。惊慌失措下,他打了一个电话给女友,一回身看到三个人剑一般的目光。路过宿舍楼,听到一阵阵欢笑声、泼水声和说话声。他更加紧张,飞快逃离。 过了几天,为了验证当时的感受,他专门在相同的时间到宿舍楼下去了一次,发现根本无法听到那么清晰的声音。他明白,那是幻听,确凿无疑。 记得墨清通过微信告诉我这一幕的时候,正是黄昏。我沉浸在黑暗中,想象着他。这是我的第一位熟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对我叙述他的妄想和幻觉。 第二,墨清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对药理有专业的理解,也延伸到精神疾病研究。他所在的贵州,医疗资源薄弱,到后来,他干脆自己给自己治疗,自我觉知,自我调整,一直稳定了下来。 第三,墨清爱读书、写作,也爱艺术与自然科学。他给我讲过很多地域的历史,他的家族的故事。按他的说法,精神疾病和个人的历史相关,尤其和心灵史相关;而原生家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摆脱。 他的这个观点,正和我对精神疾病的理解相通。采访墨清,对我来说,其实也是疾病成因的追溯之旅。 因为误点,飞机降落遵义时,已是4月14日子夜时分。 一见面,墨清告诉我,他已在机场等了6个小时;再晚一点儿,就不能等我了。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早,他说天黑了就找不到机场了;而过了夜里11点,他必须吃药;吃了药就迷糊,就不能开车了,只能回家。 我意识到,在我面前生龙活虎的他,其实还是一个病人啊。市区在机场40公里开外,墨清就近把我拉到新蒲住宿。新蒲是遵义的新区,还在建设中。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现在成了楼群。但光有高楼没有人,尤其到了夜里,更是冷冷清清,墨清说:“连鬼都抓不到一个。” 我们转了很久,找不到预订的宾馆,只好给前台打电话。值班的人出来,带我们七拐八拐,到一个楼盘住下。后来才知道,这家宾馆是利用在建楼房改建的。穿行在黑漆漆的半成品高楼间,感觉就像是这次采访的隐喻。 时间太晚了,我留墨清住下,顺便多谈谈。问起他刚刚经历的这次复发,他轻描淡写地打发了。是啊,和疾病缠斗了这么多年,这一次短暂的复发对他远不如对我有震撼。 我说:反正睡不着,干脆给我讲讲你的过去吧。他答应了,一口气讲了几个小时。当告一段落时,已近黎明。窗外“叽叽喳喳”鸟声一片,天还黑着。 他颇有诙谐意味地总结了一句:“伴随着病痛,伴随着丧失,看淡了人生和死亡,生活硬把我逼成了一个哲人。” 这是西南早春的夜,但是已有鸟鸣。 以下是他的讲述。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