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慧能、朱熹、王阳明这十位哲人及其经典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水平。本书把道问学看作中国哲学的灵魂,并以道问学闸释中国古代十哲及其哲学的特质。首先,通过对《易经》《尚书》《诗经》《国语》等经典著作的哲学思想的阐释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原生系统。然后,从古代汉语的哲学特点出发,初步建构了中国哲学的“工具论”,并深入阐释了中国古代十哲的深层哲学逻辑,勾勒了中国古代十哲的思想体系,分析了这些哲学体系包含的哲学与现实问题。 本书是一部探索中国哲学书写元范式的著作,也是一部较好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入门读物,既能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中国哲学,也适合作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哲学书写的元范式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节 形式和实质系统相统一的中国哲学原理 第三节 以道问学为灵魂的中国哲学 第四节 中国哲学工具初论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原生系统 第一节 《易经》的天地循环之道 第二节 《尚书》的守“位”形而上学 第三节 《诗经》对欲求的哲思 第四节 《国语》的天命德福论 第三章 孔子哲学 第一节 道的论题域 第二节 在乐、好和知中展开的道路 第三节 仁学系统 第四节 礼的系统 第五节 为政之道 第六节 六仪 第四章 老子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道家逻辑的前提 第二节 道家形而上学的六个向度 第三节 道家的形而上学逻辑 第五章 墨子的逻辑世界 第一节 外观法视野下的《墨子》哲学 第二节 内观法视野下的《墨子》哲学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哲学逻辑 第六章 孟子的人路学 第一节 双层两阶天命论 第二节 生长意象下的过程性思维 第三节 作为“人路”的“义” 第四节 养生指南 第五节 仁政精义 第六节 成人境界 第七章 荀子的群道学 第一节 天的普遍性 第二节 天下:一种普遍性的寻求 第三节 群体道路要义 第四节 群道人性论、认识论和逻辑学 第八章 韩非的势位学 第一节 位和势 第二节 位势的哲学论证 第三节 道的势术化 第九章 董仲舒的天人哲学 第一节 “天人三策”包含的问题 第二节 元秩序 第三节 阴阳五行的线性逻辑 第四节 名号论 第五节 阴阳范畴及其伦理应用 第十章 慧能的心性哲学 第一节 《坛经·行由品》对心性觉悟的叙述 第二节 佛学的中国化变革 第三节 真道的价值诉求 第十一章 朱熹的理气哲学 第一节 理气论对道路一多问题的回答 第二节 形而上和形而下 第三节 万物的异同 第四节 理气并行 第五节 形而上和形而下贯通的理同气异 第六节 只是一个道理:分殊的哲学逻辑 第七节 人道的开拓 第十二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 第一节 良知之学纲要 第二节 “知行合一”:良知即良能的预设 第三节 “心即理”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同构性 第四节 真知行指引的道路 第五节 良知之学的疑难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 国哲学是否合法问题的提出 ,中国哲学原有的阐释范式 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尽管中 国哲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 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确立的中 国哲学的学科传统处于暂时 停滞甚至是衰落的状态。新 出土的文献尽管有助于中国 哲学史的创新,但是随之而 来的却更多的是考据学、考 古学进路的发展。伴随着现 代儒家研究兴起的是儒学复 兴的进路“压”过了哲学的进 路,学者们对那些边缘性的 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兴趣超过 了对经典大家的研究兴趣。 很多研究依然是板块式的, 尤其是对道家、儒家和佛教 (中国)哲学没有在根本上 进行整体性的考察。思想史 的路径往往被认为是更为科 学可靠的研究中国思想的路 径。对实证和可靠的学术追 求,让对中国思想的哲学玄 思处于尴尬的境地。贴标签 式地运用西方哲学阐释中国 思想,会使中国哲学的研究 和背离中国哲学的精神联系 在一起。这些都说明,中国 哲学的学科传统遇到了难题 ,需要开启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 开启新的历史阶段,需 要有一定的方案设计,笔者 曾经提出了十个要义,即平 视儒释道;兼容文史哲;中 西互证;内观法为主,内外 观结合;主体性;个性化; 原典性;建构性;功效性; 精神性。但仅仅有设计方案 是不够的,更需要有相应的 具体成果。本书就是以中国 思想领域中十个有代表性的 哲学体系来阐发中国哲学的 范式革新问题。本书所说的 “十哲”既指“十位哲人”,也 指“十个哲学经典”。另外, 在阐释过程中,只是把宏观 的思想脉络勾勒出来,并未 过多地去叙述哲人的生平事 迹。这十位哲人以及相应的 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基本上能 够代表同时代,甚至在很长 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哲 学的最高水平。选取这十位 哲人除考虑了时代的代表性 以外,也考虑了思想的多样 性,尤其是平等地对待儒释 道的问题。 中国哲学研究需要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笔者把这一 阶段定位为自觉的“中国哲 学”的阶段。自觉的“中国哲 学”要能够反映中国哲学思 考的问题,反映中国哲学解 决问题的方式,反映中国哲 学的深层精神意蕴,反映中 国哲学思想呈现的方式和基 本的思维进程。自觉的“中 国哲学”要以合理的形式呈 现实质的内容,实现形式和 内容的有机统一。中国哲学 的学科传统虽然遇到了很多 的难题,但值得继承和发展 。本书就是以这一精神取向 来叙述中国古代十个有代表 性的哲学系统的。学理性是 中国哲学迈向新阶段的关键 。哲学有很多的品格,反思 和创造对于哲学至关重要。 中国哲学一方面要呈现中国 古代哲学的灵魂;另一方面 需要开新,但这种开新只能 以哲学的方式进行,那些带 有实证性的研究完全可以交 由其他科学来处理。中国哲 学需要有明确的学科自觉和 定位。中国哲学面临的中西 、古今问题,唯有提升中国 哲学自身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提升哲学品味才能解决。 周海春 2021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