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增订版)》作者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从史前数万年前到20世纪终结,胜景全收。作者从一把史前的燧石手斧开讲,围绕地中海世界这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从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光辉的印象派,直到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数千年艺林往事,数百件旷世杰作,蒋勋先生娓娓道来。
《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增订版)》的此次增订,更换和补充了大量图片,近300幅精美珍贵图片,与蒋勋先生的珠玉文字文图交映,是通往西方美术史年度最给力的阅读飨宴。
蒋勋的本业是美术,本色当行,再加上平易近人,他写的西方美术史,靠谱。自旧石器时代至20世纪,《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增订版)》共18章,主要关注雕塑、绘画与建筑等艺术门类。
西方美术数千年,风格多变,大师辈出,杰作充栋。作者紧紧抓住作品、作者,回到历史现场,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就这么娓娓道来。昔日望之俨然,高不可攀的艺术之美,一时让大家都能理解,各有会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增订版)》这本书的章节标题。18章,每章用数字到十数字的副标题,别具匠心,言简意赅点出该时期风格与代表艺术家。只需扫一眼目录,西方美术史大致轮廓就有了。大家也很忙,这样体谅的考虑,让无暇读书的忙人都可以备一本随时便览了。
本书不但忙人闲人都能读,而且是9到99岁都可以读,如冬日无事,雪夜闭门,带孩子一块读蒋勋,“美”从娃娃抓起,那才是最快意的事。
史前时期——从一块石头,人类开始了伟大的美术创作
石器时代
痕迹
母亲的身体
最早的绘画
大地上的遗迹
埃及——人类美术中最早形成风格的文明之一
风格
希腊——为人类找到了美的起点
米诺斯
迈锡尼
美丽的人体
人体美的起点
黄金时代
罗马艺术——务实的个性和宇宙不可知的神秘本质相遇
关于伊特鲁斯坎
罗马雕塑的写实精神
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公共性建筑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庄严、华丽,在人世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
拜占庭艺术
中世纪艺术
歌特式艺术
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以人的觉醒为重心,以科学的视觉分析代替旧有的神学形式
人的觉醒
乔托与圣芳济
城市商人与市民文化的兴起-洛伦泽蒂、乌切洛
宗教主题的新诠释-安杰利科、马萨乔
新建筑的崛起-布鲁内莱斯基
雕刻的革命-多纳泰洛
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肉身自觉,肯定世俗繁华与感官享乐,融入基督教性灵生活,追求精神升华
诞生与春天——弗兰切斯卡与波提切利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昙花一现的繁华
乔尔乔内和提香
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的俗世美学
北方文艺复兴——在最卑微丑陋的难堪境遇中,看到了生命更深沉的悲剧之美
凡·艾克与油画
超现实的鼻祖博希
平民传统——勃鲁盖尔
北方画派的总结者——丢勒
矫饰主义——更多肢体动作上的变化,夸大情绪的反应,使人物的身体产生更多律动感,也产生更多表情
神秘的格列柯
美学的叛逆——卡拉瓦乔
巴洛克运动——繁复的装饰,金色的华丽,扭曲多变的线条,强烈的律动感,繁复的堆砌之美
意大利的巴洛克风与贝尼尼
王权兴起与鲁本斯的绘画
西班牙的巴洛克
荷兰的巴洛克——伦勃朗与维美
法国的巴洛克
洛可可艺术——法国大革命前的宫廷艺术主流,崇高富贵华丽繁复的装饰美
新古典主义——隔着历史遥远的距离,赋予古典元素新的时代意义
达维特与新古典主义
西班牙革命与戈雅
安格尔与新古典主义
卡诺瓦与新古典雕塑
浪漫主义的狂潮——真诚的内在激情,可以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最大潜能,也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
法国浪漫派的先行者——藉里柯
浪漫主义的旗手——德拉克洛瓦
透纳与海洋之光
写实主义的兴起——人道关怀与自我觉醒
柯罗的人与风景
巴比松与米勒
杜米埃与阶级批判意识的兴起
自然主义的库尔贝
告别古典——昂首阔步,充满喜悦自信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让色彩放出光芒
莫奈的光与色
爱德华·马奈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
燃烧的向日葵——太阳之子凡·高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高更和塔希提
二十世纪——太多的主义和太多的浮嚣
野兽派和马蒂斯
立体派和毕加索
抽象主义的向左走,向右走——康定斯基
和蒙德里安
道亦在便溺——杜尚
建筑中的国际风格
超现实主义和达利
布朗库西和亨利·摩尔
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洛克、罗斯科
波普艺术与安迪·沃霍尔
行为艺术与博伊斯
结语
图片索引
中世纪后期,13世纪左右,由于神权思想长期的独断笼罩,人们的生活,全部以宗教为中心,基督教对世界的解释形成牢固封闭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宗教组织变成了权力结构,教权阶级的贵族口中宣扬着耶稣基督的教义,行为上却往往贪婪于世俗的财富权力。有见识的人士开始对这种形态的宗教势力感觉到不满,也开始以各种方式重新寻求宗教的改革,使宗教回到信仰的本质,使信仰更关注生命的存在与幸福,把对神一厢情愿的崇拜向往拉回到生活的现实。
特别是在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城邦市民中出现了以经商致富的中产阶级,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努力获取了财富,有着对现世生活的热情,自然与强调禁欲的基督教思想格格不入。
这些中产阶级并没有以激烈的手段批判宗教,却是以理性的方式重新思考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他们身体力行,放弃俗世的权力财富,过朴素简单的生活,他们逐渐在地方上获得人们的爱戴,形成新的教派,拥有广大的信众;他们以亲切的语言重新诠释基督教义,平易近人,引发人们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呼唤人们对自己内在性灵生活的重视,带动起全面的人的觉醒。在神权思想严厉的时代,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最早的火种。
圣芳济(San Francesco)在信仰上的改革,可以说是最好的实例。
圣芳济原是意大利中部阿西西城(Assisi)的市民。他的父亲经营纺织业致富,芳济青少年时受良好教育,养尊处优,与一般世俗青年无异。
芳济后来参加战争,看到人的生老病苦,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他回到阿西西城,在城外山林隐修,与一同隐修的同伴过简朴的生活,饮山泉水,吃素朴的食物,亲近自然。
芳济编写了一些诗歌,供人传唱,这些歌曲以当地方言写成,文字简单,一般人都听得懂,和当时教会艰难深奥的拉丁文不同,因此大受民众欢迎。
芳济似乎在改革宗教,但事实上,他是改革了人们生活的方式,改革了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改革了人们对自然与神的看法。
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神存在于春天开花的树上,神存在于鸟雀鸣叫的声音中,神存在于潺潺流动的水声里,神无所不在,神是人们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美好事物的心。
芳济的思想不是教条,而是美学;不是刻板僵硬的训示,而是温暖美丽的诗歌。
芳济原来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以平凡传道,呼唤人们内心的觉醒,死后被封为圣芳济,许多画家以他的故事画成壁画。这些壁画多成为文艺复兴最早的艺术作品。乔托与圣芳济
乔托(Giotto)活动于14世纪上半叶,他被称为“绘画之父”。他一生的作品,有许多是以描绘圣芳济的故事为主题。在圣芳济出生的阿西西城有一座纪念他的教堂,教堂中的壁画有点像连环图,以叙事的方式描绘圣芳济的一生。描绘他的出生,描绘他如何把衣物还给父亲,描绘他穿上修道的服装,描绘他如何向草地上的鸟雀说话。
乔托之前的中世纪绘画大多是圣像,在金色的背景上勾描出圣人固定的符号。这些符号长久以来,师徒相传,没有任何改变,变成刻板而僵化的形式。
乔托在画圣芳济故事时,使圣芳济有真正人的身体,他不再是徒具形式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乔托使他笔下的圣人都成为真实的血肉之躯。乔托运用光影法,使人的身体有明暗对比,也产生体积感和重量感。
他的壁画大多用水性颜料调和矿物性颜料,色彩温暖而丰富。
乔托也重视描写背景,人物背后的山丘、树木、草地,有层次、空间,也可以说,他是文艺复兴最早用“透视法”(Perspective)来营造画面的远近效果的画家。P62-64
打开世界的窗口
写完《中国美术史》,很大的心愿是写一本大众通俗易懂的《西洋美术史》。这个心愿终于在2002年夏天完成了。
《中国美术史》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西洋美术史》则是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借助这一扇窗口,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借助这一扇窗口,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西洋”是一个颇笼统的名称。“西洋”似乎曾经专指欧洲,特别是西欧的范围。因此,这本书也以地中海区域的古代开始写起。无论是北非的埃及、南欧的希腊、西部亚洲的古代波斯,乃至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大致都围绕着地中海区域发展。
地中海四周的文化活动,虽然民族不同,政权不同,社会结构也不同,但自上古时代开始,不乏彼此的交互影响与传承,形成一脉相承的欧美美术的来源。
希腊罗马时代,逐步包容地中海周边的艺术形式,发展成一支脉络可循的美学传统。虽然有朝代的替变,仍然可以寻找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承继的关系,也和中国美术史一样源远流长,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强大旺盛的创造力。
古希腊的雕像美学,仍然是今天西方绘画或雕塑的范本。希腊的建筑柱头形式,不仅仍然见于今天西方的现代建筑形式之中,甚至,也已成为全世界建筑元素的一部分。罗马时代的“拱”(Arch)更是影响长久,一直主导着西方建筑的空间理念,否则,语言中不会把建筑师称为Architect,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字根都在arch。
美术史是在观察一种形式的传承,而在形式的传承中,“美”的讯息也变成一脉香火,代代不断,可以超越政治的兴亡,可以超越社会的变迁。
西洋美术史的创造力,和中国美术史一样,如长江大河,波澜壮阔,拥有丰富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并未消歇。
在西洋美术与中国美术相遇的时刻,两条大河撞击出了掀天的惊涛骇浪,搅成一时弄不清主流河道的历史旋涡。
我们都在这旋涡中迷失了方向。
必须承认,17世纪以后,西方的创造力活跃壮旺,推陈出新;到了19世纪,流派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结合政治的改革、经济的繁荣,结合科技的发明,结合人性的解放自觉,西洋近现代的美术史,是一部不断向高峰挑战的历史,特别让观赏者赏心悦目。
中国美术恰好较早过了它的高峰,在近现代进入了较沉滞的阶段。
美术反映一定的历史条件。今天无论西方或中国,都不再是封闭的体系,在惊天动地的历史旋涡之后,重新争取主流,有主体性的认知,有世界性的视野,才可能从迷失中清醒,再创新的美术高峰吧。
《中国美术史》写完,整理了《西洋美术史》,是借此与更多怀抱信心与愿望的朋友互勉。再说一次,因为“美”,我们就可以继续前去。
2002年12月20日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