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国文学散论(精)/外国文学论丛/中华译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范捷平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收入本书的文稿跨越了近25年的光阴,从德国到中国,字里行间再现了我在那些岁月里徜徉过的学术小径。本书收入了我用中文撰写的部分文稿,但仍反映出我在各个不同时期关注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思潮,故而所涉观点和文本风格迥异,有些显得激进,有些显得沉着,有些则显露出撰写之初的心境,有些甚至是有感而发。本书还收入了我为部分文学翻译作品和学术著作、编著写的序跋,有的是给自己写的,有的是为朋友写的。这些文稿大致能映射出我进入耳顺之年之前与德国文学的学术情愫。 作者简介 范捷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译著共30余种,发表国际国内学术论文70佘篇。2012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杰出贡献奖银质奖章。其哲学译著《过时的人》(第一、第二卷)获浙江省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代表作《罗伯特·瓦尔泽与主体话语批评》获浙江省第1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瓦尔泽 文本编织中的历史记忆——读托马斯·霍利曼的家族小说 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生成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叶隽先生《文史田野与俾斯麦时代——德国文学、 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史研究》的序 胡一帆女士《魔鬼合约与救赎》的序 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诗学 真作假时假亦真——德国戏剧对中国的开放性接受研究 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 文学经典影片《埃尔泽小姐》中的反蒙太奇及女性形象研究 罗伯特·瓦尔泽《强盗》小说手稿中“Eros”情结 语言的摇滚——论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中的听觉性 漂浮的大象——评汉德克的默剧《在我们彼此陌生的时候》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前言 论耶利内克与瓦尔泽的文学主体观 歌德的自然观解读 文化学转向中的学者主体意识 德国表现主义的文学大师德布林 谈谈德布林的中国小说《王伦三跃》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掩饰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瑞士当代小说译丛总序 瑞士德语文学面面观 《耳朵没有眼睑》译序 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 荒芜的语言——《雅各布·冯·贡腾》语言的文学性 “班雅曼塔学校”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辨考 谈谈德语文学中的“回家”母题 在纸面上散步:再读瓦尔泽的《散步》 序言 《中华译学馆·外国文学 论丛》第一辑由《法国文学 散论》(许钧著)、《当代英 美文学散论》(郭国良著)、 《德国文学散论》(范捷平 著)、《欧美现代主义文学 散论》(高奋著)、《早期英 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散论》( 郝田虎著)、《外国文学研 究散论》(聂珍钊著)、《外 国文学经典散论》(吴笛著) 共七部著作构成,由南京大 学出版社出版。中华译学馆 既要借助翻译把外国的文学 作品和学术著作介绍给中国 的读者,也要借助翻译把中 国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介 绍到外国去,还要借助翻译 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交流 与互鉴,在做好翻译工作的 同时开展学术研究,力图把 翻译、评介和研究结合在一 起,建构译学界的学术共同 体。 《中华译学馆·外国文学 论丛》第一辑的七部散论中 收入的文章大多是各位作者 以前发表的作品。为了突出 散论的特点,这套丛书不追 求完备的学术体系,也不强 调内容的系统完整,而是追 求学术观点的新颖,强调文 章的个性特点。作者们在选 取文章时都有意排除了那些 经常被人引用和流传较广的 论文,而那些通常不易搜索 到的论文、讲话、书评、序 言等,都因为一得之见而保 留下来,收入书中。除了过 去已经发表的作品,书中也 收入了作者未曾发表过的重 要讲话和沉睡多年的珍贵旧 稿。因此,读者翻阅丛书, 既有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 也有初识新论的惊喜。相信 这套丛书不会让读者感到失 望。 这套丛书名为“散论”, 实则是为了打破思想的束缚 ,疏通不同研究领域的连接 通道,把种种学术观点汇集 在一起,带领读者另辟蹊径 ,领略别样的学术风景。丛 书尽管以“散论”为特点,但 “散论”并非散乱,而是以“ 散”拓展文学研究的思维, 以“论”揭示学术研究内在的 特点,“散”与“论”结合在一 起,为读者提供探索学术真 理的广阔空间。开卷有益, 希望这些文章能给读者带来 启示,引发思考。 既是散论,重点并非在 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 构,也不在于对某一学术问 题的深入探究,而在于从时 下受到追捧的宏大叙事中解 脱出来,从某一视角展开对 某个问题的深度思考,阐发 所思所想的一己之见。文学 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 其是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 建构,不但宏大,而且异常 艰巨,要想完成文学研究的 重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只能从基础做起,厚积薄发 ,方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就文学研究这项工程而言 ,散论属于基础性的探索, 意在为文学研究铺垫一砖一 石,是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 基本建构。 就其特点而言,这套关 于外国文学研究散论的丛书 是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文学研 究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散 论不仅是一种研究模式,也 是一种思维模式。作者以不 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为 研究对象,借助各自的学术 经验和研究方法,打破某种 固化的思维框架,在某种研 究理论的观照下进行创意思 维,克服某些束缚自由思想 的羁绊,按照某种新的方向 来思索问题,寻求答案,锐 意创新,不落窠臼。因此, 散论体现的是从单向思考到 多维思辨,追求的是以小观 大,从个别看整体,从传统 中求创新。正因为如此,这 七部散论才体现出不同的风 格、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 考。尽管他们关注和讨论的 问题各不相同,但是体现的 精神是一致的,即通过对各 种不同问题的研究,阐述自 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散 论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角度 看问题,因而思维视野更为 广阔,发散性思维沿着多学 科、多方向扩散,表现出散 论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推动 对文学的深度思考。 散论打破传统,追求思 想解放,实际上是以新的方 法探索文学研究发展的新道 路。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同传统的 文学研究相比,科技与文学 研究高度融合,认知神经科 学、人工智能、生物芯片、 人机接口等科学技术已经逐 渐呈现出主导文学研究的总 体趋势。可以说,文学研究 不但无法脱离科学技术,而 且正在快速同科技融合并改 变其性质,转变为科技人文 跨学科研究。观念的更新使 得科学方法在文学研究中被 广泛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 大量运用,文学研究越来越 科学化,表现出跨学科研究 的特点。文学研究已经不可 能把自己局限在文学领域中 了,其趋势是要打通文理两 大学科的通道,在不同学科 之间交叉、融合、渗透,形 成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在 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学 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学科尤其 是理工科的经验、优势和资 源推动文学研究。早在20世 纪中叶,法国符号学家巴特 说“作者死了”。半个世纪过 去了,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 授米勒(Hillis Miller)又说“文 学死了”。实际上,这两种 说法反映的是21世纪文学面 临的危机,以及科学技术对 传统文学研究的挑战。因此 ,更新文学观念,打破固化 传统,在科技人文观念中重 构文学基本理论,才能破除 文学面临的危机,推动文学 研究向前发展。从科技发展 的角度看,这套散论打破了 文学的传统研究,引发了读 者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七部散论还体现了一种 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