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友人卢安克在中国所做的扶贫、支教的工作。卢安克老师是一位长期在中国做教育支持工作的德国老师,从20世纪末他就在广西贫困山区条件简陋的乡村小学任教,承担过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学校需要什么就上什么课,全身心地投入乡村儿童的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 卢安克(Eckart Niels Loewe),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96年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02年取得WALDORF教育学校教师资格。1990年首次来华,1992-1994年作为交换生先后在东南大学,广西农业大学学习。从1999年起,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林、河池等民族地区进行志愿教育工作,先后讲授汉语普通话以及艺术、科学类课程。2003-2013年,在板烈小学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观察到的情况。带领学生创作了电视剧《和平剑》、《心镜》等作品,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成长的力量。 他的教育研究文章先后集结成《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是什么给我力量》《非目的的行为》《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其中《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卢安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德语著作的翻译。译作包括《适合儿童的成长》《孩子成长的力量》《适合年龄的教育》《适合人类的教育》《适合人类的教育 补充》《精神科学》《怎样培养直觉能力》《直觉作为研究手段》《通过教育去治疗》《适合人类的社会》。 目录 真实 让教育适应真实 寻找学生的梦想 感觉 清醒是难受的 感觉的过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培养感觉的活动 活动经历 去观察 改造环境 发挥意识 创作 意识的发展 我最失败的活动 寻找新的力量 人类意识的发展 跟学生创作电视剧《三个世界》 意志与意识 智力与意志 怎样引导行为 创作会带来什么 跟学生创造文化 顺序传达的力量 结果会带来意识 跟学生创作电视剧《和平剑》 跟学生创作音乐片《在乎》和《梦别》 归属 老师的心态决定一切 影响力的后果 留守儿童的归属 跟学生创造《心镜》 寻找内在的自然 非目标的力量 寻找内在的自然 附录一 参考书目 附录二 延伸阅读 附录三 卢安克教育活动年表 导语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 这是一个曾经感动中国人的大山里支教十年的故事,一项珍贵的的追踪教育研究案例。 培养儿童成长力量的教育探索。 培养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归属感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