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屋村文化景观志(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文化景观的视角,本书在详尽调研基础上,对岭南广府地区东莞市的一处典型村落展开研究。首先从邓屋古村的建村源流,聚落形成历史讲起,进而对古村聚落空间的聚落格局、景观要素和村落形态进行分析,展示传统建筑的营造形制、装饰艺术及其内涵,并就古村农业景观作出分析。从民俗文化的层面,对民间工艺、民俗活动和传统美食等进行描绘展示,对古村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传统展开分析,充分展示本村涌现的近现代农业教育家、爱国企业家、科学家生平事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倡导传承“好家风”。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文化专业领域等在校师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目录 前言 1 建村:村落的形成发展 1.1 东江河畔 气候湿热 1.2 聚族而居.围村渐成 1.2.1 建村历史 1.2.2 宗亲族系 1.2.3 商贸往来 1.3 建制沿革.聚落发展 1.3.1 村落现状 1.3.2 建制沿革 1.3.3 旧围记忆 2 安居:聚落格局及其景观形态 2.1 聚落格局:三生空间.沧海桑田 2.2 村围景观布局:排屋古巷.台地环绕 2.2.1 村围布局模式 2.2.2 建筑布局形态 2.3 村围景观节点:要素丰富.体系共存 2.3.1 东门塘 2.3.2 古井 2.3.3 榕树 2.3.4 石敢当 2.3.5 土地社公 2.4 农业生产景观:梯田埔田.飞地粮仓 2.4.1 黄麻岭的梯田与“天桥” 2.4.2 地处“飞地”的“埔田” 2.5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 3 筑屋:传统建筑的建造、类型及装饰 3.1 家庭居住建筑:吉巷闻人声.四季平安居 3.1.1 单开间民居 3.1.2 双开间民居 3.1.3 两进双开间民居 3i2集体居住建筑:女问绣织巧.仔间书声高 3.2.1 女间 3.2.2 仔间 3.3 邓氏宗祠:为善最乐事.读书更高声 3.4 文庙:崇文重教地.文魁双星升 3.5 门楼、炮楼 3.5.1 秀水青山北门楼 3.5.2 出入亨通南门楼 3.5.3 预警防御一炮楼 3.6 建筑装饰 3.6.1 彩绘 3,6.2 木雕 3.6.3 石雕 3.6.4 灰塑 3.6.5 陶塑 4 农业:农业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4.1 地贫灾多的邓屋农耕条件 4.1.1 “望天田”“乞儿地”和“飞地” 4.1.2 灾害频发 4.2 因时因地制宣.改造生产条件 4.2.1 改良土壤 4.2.2 平整土地 4.2.3 引水排涝 4,3优化耕作制度.更新农业技术 4.3.1 优化耕作制度 4.3.2 多样化种植方式 4.3.3 传统农具到机械化生产 4.4 优化农业结构.丰富作物品彬 4.4.1 多样种粮 4.4.2 油、糖、麻料 4.4.3 巧种蔬菜 4.4.4 务实种果 5 乡俗:民俗民艺,异彩纷呈 5.1 传统民俗 5.1.1 卖懒年卅晚.迎春闹元宵 5.1.2 探灯饮丁酒.子孙满堂彩 5.1.3 塞食节祭祀.清明葵扇开 5.1.4 浓浓端午情.游龙包粽时 5.1.5 七夕节赛巧.同饮七姐水 5.1.6 同贺中秋月.祈福送灯秋 5.1.7 九九重阳节.登高念古今 5.1.8 寒天冬至聚.温惰一家人 5.1.9 腊月甘四日,送灶保平安 5.2 传统竹织 5.2.1 桥头竹篮密如桶,竹织技艺邓屋传 5.2.2 竹篾布线精工织,造就凉帽话东坡 6 美食:桥头特色,古村韵味 6.1 小食 6.1.1 一榄多用.老少成宜 6.1.2一食荞头.就谂到桥头 6.2 粉果 6.2.1 响甜糕 6.2.2 糖不甩 6.2.3 猎糍 6.2.4 红团 6.2.5 松糕 6.2.6 元龙 6.3 菜肴 6.3.1 桥头鹅 6.3.2 边园芥菜 6.3.3 成丸 7 教育:文德家风,传承有序 7.1 “为善”美德和“读书”传统 7.2 村里走出“坪石先生” 7.2.1 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邓植仪 7.2.2 爱国企业家邓盛仪 7.3 开枝散叶,花开各处 7.3.1 激光院士邓锡铭 7.3.2 邮票设计家邓锡清 7.4 展望:崇文重教 家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 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 大厦的基石,是传统文化 的根基所在。涵养传统文 化,发掘人们生产生活及 社会变迁的发展印记,为 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 能,让每一个村落的历史 积淀和文化景观都显示出 独特的个性魅力,需要人 们高度重视、精心维系传 统文化因子。 东莞市桥头镇邓屋村, 是一个有着650多年历史的 邓姓聚居的古村落,曾获 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从古 至今,一代代的邓屋人用 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 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塑造了岭南特色的传统村 落文化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人 多地少、土地贫瘠、旱涝 频发的艰苦农业生产条件 ,邓屋人以勇于拼搏、艰 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兴修 水利、平田改土、整治农 田,在丘陵山岗和洼地埔 田之间描绘出一幅幅欣欣 向荣的田园景观。历经数 百载沧桑,邓屋古村“旧围” ,现在仍然较好地保存了 200余间传统民居建筑。古 村格局完整,空间肌理清 晰,麻石古巷道、,南北 门楼、文庙及宗祠等建筑 景观,见证和诉说着过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 活故事。在邓屋人的持守 中,传统民俗、饮食习俗 以及民间工艺传承延续, 不断地在日常生活和节庆 时分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出 来。近百年来,邓屋涌现 出众多活跃在科教文化领 域的名人。其中,邓植仪 、邓盛仪兄弟,曾在抗日 战争时期,亲身参与和见 证了华南地区高校内迁粤 北韶关坪石等地坚持办学 的光辉历史,被尊称为“坪 石先生”。在广东省委省政 府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指 导下,桥头镇积极筹备邓 屋籍“坪石先生,,邓植仪 、邓盛仪祖屋的修缮及布 展工作,打造“华南教育历 史研学点”。邓屋人崇文重 教的家训家风与坪石精神 在此交汇碰撞,历久弥新 ,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精 神的时代光彩。 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形 成了邓屋建村、安居、筑 屋、立业、乡俗、美食、 教育等文化景观的内容内 涵。邓屋,一座岭南村落 -它是独一无二的i但在某 种意义上来讲,它又是珠 三角地区乡村聚落沧海桑 田、变迁演化的缩影和代 表。文化景观之中浓缩着 的乡村历史和人文精神, 令人读懂过去、珍惜现在 、期待未来! 东莞市桥头镇文化服务 中心 导语 邓屋历史数百载,一代代的邓屋人创造了自己家园的文化景观。无论是筚路蓝缕、开基建村的邓氏先祖,还是开垦埔田、发展农业的普通农民,乃至在近代以来涌现的科教、文化名人,无不赓续传承着拼搏奋进、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文化精神。文化景观的硕果,正是这种内在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 在详尽调研的基础上,讲述邓屋故事,再现岭南广府地区东莞典型村落的风貌风采,从历史渊源讲起,对聚落格局、景观要素和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传统建筑的形制、装饰特征及其内涵,梳理归纳农业景观特征及发展历程,挖掘、描绘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展示邓屋科教文化人物成就。 后记 后记 邓屋古村于2012年被广 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 选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古 村落”。富有岭南特色的邓 屋古村,文化景观内容丰 富多彩,文化价值历久弥 新,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岭 南传统文化。 邓屋历史数百载,一代 代的邓屋人创造了自己家 园的文化景观。无论是筚 路蓝缕、开基建村的邓氏 先祖,还是开垦埔田、发 展农业的普通农民,乃至 在近代以来涌现的科教、 文化名人,无不赓续传承 着拼搏奋进、崇文重教、 爱国爱乡的文化精神。文 化景观的硕果,正是这种 内在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 。 在详尽调研的基础上, 本书以文化景观的视角讲 述邓屋故事,再现岭南广 府地区东莞典型村落的风 貌风采,从历史渊源讲起 ,对聚落格局、景观要素 和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传 统建筑的形制、装饰特征 及其内涵,梳理归纳农业 景观特征及发展历程,挖 掘、描绘民俗文化的丰富 内容,展示邓屋科教文化 人物成就。 前人的工作积累为我们 展开调查研究及编撰成文 奠定了基础。东莞市文化 广电旅游体育局、桥头镇 文化服务中心、邓屋村委 会、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及历史系提供了诸多宝贵 的图文素材、史料线索。 本书在撰稿过程中,参考 大量文献及采访素材,包 括地方志书、建筑修缮设 计团队绘制的历史建筑测 绘图,桥头镇本土作家莫 树材的著作,桥头镇文化 服务中心推出的本地文化 读本和网络宣传资料.有 关邓植仪、邓盛仪、邓锡 铭的人物著述,华南农业 大学校史资料,邓锡清、 邓勇、邓根喜等人访谈资 料.编辑引用了其中的部 分内容,并进行了归纳和 研究分析,特此说明并致 谢。 在调研工作以及编辑成 书过程中,东莞市桥头镇 文化服务中心资助并提供 指导和协助,广东省规划 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 会杜黎宏会长、华南农业 大学倪根金教授及华南理 工大学施瑛副教授等专家 提供建议及协助,特此致 谢!同时,也向参与本工 作的团队成员,农业组的 李自若、颜梦琪、王蕾. 人物组的顾瑞、李倩、刘 兴东,建筑及村史文化组 的陈乐焱、刘博洋、陈志 星、林桂忠等师生致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邓屋古村能够走进大众视 野,并列入广东省“南教育 历史研学点”,离不开社会 各界的关注及推动。我们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 够为岭南文化的研究作贡 献力量。 郭焕字 于华南农业大学 精彩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古人敬畏自然,崇拜自然,通过漫长和艰苦的探索。寻找理想择居选址的经验规律。他们根据自己所处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趋利避害,营造聚落。岭南地区地形地貌多变,气候湿热,因此在传统聚落的选址及营建过程中,人们需要注重自然环境条件,遵循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障农业生产需求,还需营造安全、宜居、防灾的居住空间,并保持适度的人口聚居规模。达到生产和生活的平衡。经过长期的建设经营,岭南地区聚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多种空间模式。容纳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发挥自然资源效益的生产空间,人们协作互助的生活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空间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共同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邓氏先民来到东江流域的这片土地,初在东江岸边搭建棚屋定居,以在东江捕鱼、农垦为生,后移居土桥芦桔坊处,繁衍生息,因人口繁衍,逐渐拓展到上高园、边园等地立围。邓屋旧围的选址,以丘陵岗地为基地。村落南有面前湖,北有背底湖,正对迳贝的两座山峰之间。东部远眺银瓶嘴山脉,黄麻岭、尖冈吓、坟前岭等丘陵山头散落分布其中。后来为了拓展生存空间,邓屋祖先又在黄麻岭南面建新围,同时依靠其作为邓屋屏障,逐渐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聚落空间范围 邓屋的聚落空间格局,较好地发挥了丘陵岗地和水系资源的优势作用。村庄地处东江之滨,聚落因江水而生,聚居点附近的水塘和河流水系为农事生产提供了水产养殖、物资运输以及农业灌溉的便利。但另一方面,邓屋村附近的东江石马河,又易于造成洪水灾害.因此人们在选择靠近水源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趋避水患的防灾问题。于是,海拔地势较高的岗地上建设居住房屋,最大限度避免水患侵扰,成为理想的选址方案。此外,在农耕文明的时代.村民的聚居地点一般会尽量靠近本村的耕作田地,为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就邓屋的实际来看,在人口不断增长、人均优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邓屋村民通过不断地农业开发和空间拓展,才实现了科学、高效的农业布局。 邓屋早期的居住建筑顺应岗地地形而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并改造已有的土地资源,在高处山丘造林植树,低地依水建塘垦田。聚落空间沿东西向伸展.形成分段式空间格局。其中,东部以古村旧围的高地为核心,四周环布水塘:中部以新围为界。林田交错;西部则以缓坡平原的旱地为主.广垦田地。山形水势形成的整体生态空间.建筑集中分布的聚居生活空间,林田耕地构成的生产空间,三者相融相生。成为邓屋村聚落空间的主体内容,在20世纪末稳定下来。时围景观布局:排屋古巷,台地环绕 P20-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