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环境效率评价背景下的数据包络分析(E-DEA)方法与传统效率评价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考虑非期望产出为主要特征,颠覆了传统效率评价方法中产出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本书系统闸释E-DEA方法理论与内涵,并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展开研究:①研究E-DEA方法中非期望产出的可处置性假设;②研究EDEA方法不同的功能性拓展,如拥塞测量、资源配置、目标设置等功能;③研究E-DEA对DMU甄别能力的提高方法,如交叉效率、公共权重等方法;④研究具有复杂内部结构DMU的E-DEA效率评价及分解方法。四个层面共同构成E-DEA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本书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本书可供研究环境效率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管理决策与评价等领域的人员参考和借鉴,也可作为资源环境管理类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工具和政策素材。 作者简介 陈磊(1988年生),博士,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C类),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者,现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校聘)、博士生导师、“旗山学者”奖励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技术经济论坛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管理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应用型财经类专业教学联盟工商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数据包络分析、管理决策与评价、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省级荣誉;作为第一作者在Omega、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SSCI收录14篇(JCR一区9篇,ABS4星2篇,ABS3星5篇)。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国内外知名期刊的同行评议专家。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DEA与E-DEA方法 2.1 DEA理论与方法 2.2 DEA理论体系 2.3 E-DEA对非期望产出的主要处理手段 2.4 E-DEA方法的应用研究 第3章 E-DEA框架下非期望要素的可处置性基本假设 3.1 非期望产出的可处置性假设 3.2 非期望产出的半可处置性假设 3.3 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半可处置性假设 3.4 非期望投入的半可处置性假设 3.5 半可处置性假设在我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第4章 技术差异视角下的E-DEA方法及应用 4.1 共同前沿DEA方法 4.2 共同前沿E-DEA方法 4.3 动态共同前沿E-DEA方法 4.4 我国交通运输业动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5章 E-DEA拥塞测量方法及应用 5.1 非期望要素在拥塞测量问题中的拓展 5.2 理论基础:传统拥塞测量方法 5.3 不同决策目标下E-DEA拥塞测量模型 5.4 不同决策目标下我国工业产业的拥塞分析 第6章 逆E-DEA方法、资源配置与目标设置 6.1 逆E-DEA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6.2 理论基础:传统逆DEA方法 6.3 不同决策情境下的逆E-DEA方法 6.4 逆E-DEA方法在道路运输上的应用 第7章 交叉评价视角下的E-DEA方法 7.1 非期望要素在传统交叉评价视角中的拓展 7.2 整体环境交叉评价视角下的E-DEA模型 7.3 个体中立交叉评价视角下的E-DEA模型 7.4 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交叉评价E-DEA模型 7.5 交叉评价视角在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第8章 统一评价视角下的E-DEA方法 8.1 统一评价视角下的公共权重E-DEA模型 8.2 统一评价视角下的双前沿面E-DEA方法 8.3 基于妥协模型的公共权重确定方法 8.4 统一评价视角在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第9章 多样关系视角下的两阶段网络E-DEA方法 9.1 传统两阶段DEA评价方法及其拓展 9.2 独立关系视角下的两阶段E-DEA方法 9.3 非合作博弈关系视角下的两阶段E-DEA方法 9.4 合作博弈关系视角下的两阶段E-DEA方法 9.5 不同关系视角下所得效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6 多样关系视角向多重关系视角的拓展 9.7 两阶段E-DEA方法在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第10章 时空复杂性网络结构视角下的E-DEA方法 10.1 问题描述及测度方式的选择 10.2 空间复杂性网络结构视角下的SBM测度E-DEA方法 10.3 时空复杂性网络结构视角下的SBM测度E-DEA方法 10.4 时空复杂性网络结构视角在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