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蟹》收入了萧袤创作的《大蟹》《何罗鱼》《扶桑》等短篇童话,以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故事的酵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山海经》中那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元素,以现代童话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把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童话的幻想之中,把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写出一个个新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蟹/童话山海经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萧袤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蟹》收入了萧袤创作的《大蟹》《何罗鱼》《扶桑》等短篇童话,以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故事的酵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山海经》中那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元素,以现代童话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把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童话的幻想之中,把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写出一个个新故事。 作者简介 萧袤,湖北黄梅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童话《小鲤鱼历险记》《茧屋》,童话集《快乐星期八》《波波熊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冒烟的书包》,图画书《西西》《男孩和青蛙》等。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家文化部蒲公英奖、国家图书馆文滓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多种奖项,并人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 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包括美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日报》)开办个人作品专栏。多部作品人选幼儿补充教材、新标准小学语文课本,并译介至美国、法国、瑞典、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多部作品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儿童图书馆、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藏。 目录 倏忽 大蟹 何罗鱼 巧倕 扶桑 聚肉牛 序言 萧袤老师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曾经送 给我一些他的作品,我都在微博专栏“童书过眼录”上推 荐过,如《小时候的相册》《白天是什么样子》《驿马》 等。萧袤在送给我的每一本书上都为我写了一句特别的题 签,如“儿童阅读是一切阅读的基础”“人人都是驿马, 追寻爱与梦想”“读有趣的书,做好玩的人”等等。他对 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思考也随之表露无遗。 前不久,明天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萧袤老师又有新 书要出版了,他希望我能够写点推荐的文字。尽管我非常 忙,但听到“童话山海经”系列这个特别的书名,我还是 答应了下来。 《山海经》是一本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奇书,它 记述了古代的神话、地理、历史、物产、巫术、宗教、医 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中既有“精卫 填海”“夸父追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有我 们不太知道的壮美山川与神奇生物。 《山海经》是一座富矿,不仅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 、物产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元素, 特别是书中那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瑰丽奇特的神话传说, 更是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有一些文学 作品就是以《山海经》中的地名、植物、怪兽等有代表性 的元素为背景,进行了文学的再创作。前不久,两部火爆 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也都是不约而同 地从《山海经》中获取的创作灵感。 有人说,萧袤的童话都“很萧袤”,“童话山海经” 系列依然有着他鲜明的特色。 听说萧袤是个《山海经》迷,他收集了许多不同版本 的《山海经》,其中的文字和插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 他走上了创作之路。在萧袤心中,《山海经》是一团传统 文化的酵母,在他的反复搓揉下,发酵之后,就做成了馒 头、包子或者花卷。所以,我们欣慰地看到,经由作者的 讲述,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了《山海经 》的故事幻想之中,现实与虚构、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 代融为一体,酝酿出一个个新的童话故事。 比如,根据《山海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这十个字,萧袤就写出了一个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 逶逶与迤迤结婚后,一起照顾不吃不喝几乎不能动弹的老 巴蛇。老巴蛇去世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千万不要吃大 象。结果,不听劝告的小巴蛇还是吞食了大象。这个简短 的童话故事,除了表层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外,内核包含 着无限的哲思和深长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童话山海经”系列不仅为孩子讲述 故事,同时注重通过故事给孩子传递核心价值观,把真善 美的理念融入感人的童话故事之中。例如《吐火者》中的 “爸爸”提到,吐火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归自然:“你 不能穿衣服,也不能穿袜子、鞋子,必须赤身裸体,没有 任何工具,不带任何干粮,与草木为友,与野兽为伍(如 果有野兽的话)。”萧袤所期待的就是孩子要学会拥抱大 自然,不能患上“自然缺失症”。再如在《互人》中,萧 袤借用奶奶的话告诉读者,“幻想、善良、正义、创造、 时间……还有就是,晨曦初现时的露水,午夜时分的梦境 ,墙角处的花香……”都已经成为人间不受重视的东西, 让人扼腕叹息,值得警醒深思。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国古 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做了有益 的尝试。“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是在继承古代中国 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 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的努力。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应是 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所需要的。 导语 书中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童话故事,因为其内核的丰富性,同样滋养着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融入了现代童话的创作理念后,对当代的孩子更是拥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汪洋恣肆的想象、幽默俏皮的语言、古香古色的诗意,在这些童话中都能寻找到。 后记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 对《山海经》感兴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也想 不起来,当初为什么我如此喜欢《山海经》。总之就是喜 欢,没事就翻翻,一本《山海经》被我翻得不成样子。后 来又找来各种版本的《山海经》注释本看,还有诸如《古 本山海经图说》之类的。除了文字,也喜欢插图。那些奇 奇怪怪的生物多好玩啊,简直像童话一样。心里突然一动 ,对呀,我可以写童话,就写“童话山海经”吧。 老实说,不翻译,小朋友是看不懂《山海经》的。就 算翻译了,你也会发现,《山海经》里的神话是驳杂的、 零碎的、无厘头的,比方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 ,在犀牛西。”(《山海经·海内南经》) 这段话里提到了“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完了 ,没有故事,那么“巴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蛇呢?它 怎么就能吃大象呢?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俗语:“ 贪心不足蛇吞象。” 原来啊,按照《山海经》的记录,“吞象之蛇”还真 的存在呀!我为中国古人的幻想而折服。于是,沿着这条 思路,我写下了童话《巴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为什么“三岁而出其 骨”呢?当然是因为象牙不容易消化。三年,难受啊,生 不如死吧。既然象牙那么不容易消化,为什么还要吃大象 呢?有故事了。 我写了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名字叫逶逶,他后来 遇到了另一位女小巴蛇,名字叫迤迤。他们结婚后一起照 顾不吃不喝几乎不能动弹的老巴蛇。 老巴蛇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们千万不要吃大象,然而 ……故事大家自己去看吧。仿佛宿命,又像寓言,最后的 场景是悲壮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这篇童话获得了“《 儿童文学》金近奖”。) 就这样,一段《山海经》中寥寥数语的记载,变成了 一篇几千字的童话《巴蛇》。 孩子们喜欢看童话,其实大人也应该看一看好的童话 。我觉得童话是真的。我们要相信童话。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座文学的富矿,我就是那个辛 苦开矿的人,我不但要开矿,还要把矿石炼成金银铜铁锡 ,或玉,或玛瑙,或水晶,或蓝宝石,闪闪发光。 …… 从前有个农民,家里很穷,和一只未桶生活在一起。 他在刷木桶的时供,经常有到有人的着光从他家门口一飞 而过,很是羡慕。 “骑龙的,要么是王子,要么是神仙,我是个农民, 家只有木桶……”这个农民忽然想到,“对呀,我能不能 骑上木桶,也到天上转一转呢?” 说干就干,他骑上木桶,一只手抓着桶把儿,另一只 手在屁股后面的桶上,轻轻地拍着,嘴里说:“驾!木桶 飞呀……”木桶真的带着他飞起来了。 这个故事的开头,你是不是觉察到跟现代文学大师卡 夫卡的小说《骑煤桶的人》有点儿相似?没错,我就是从 卡夫卡那里受到启发而创作了这篇童话 当然了,我写的童话和卡夫卡先生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 这套“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的酵母来自中国传 统文化,主要来自《山海经》,还包括其他神话、民问故 事、乡里传说,材料是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入了一个 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观察与思考、积 累与沉淀、愿望与幻想。 我在探险,也在实验。 我期待得到前辈作家、理论家、老师、编辑朋友和广 大读者的检验与批评。童话的创作与探索,从来就是寂寞 之道,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语)。在这条漫 长的道路上,一直有你们相伴,真好。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 国古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 做了有益的尝试。“童话山海经”中的童话是在继承 古代中国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苏州大学教授 朱永新 “童话山海经”中的那些从中华民族渊深的根部 得来的联想和想象,是我们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的, 起码,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是今天的众 望所归。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翻译家 诗人 韦苇 “童话山海经”把经典变成一部可以亲近的书, 是童话,也是经典。这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根 植进作者的内心,历经风雨长出的一棵树。这棵树可 以带给小读者快乐,也能带来花与果。相信这些故事 能够把文化的基因种进小读者的记忆,又会长成一片 片的树。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一校区)执 行校长 特级教师 李怀源 “童话山海经”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将中国 古代这部奇书中的一部分零星或者难解的内容,丰盈 成一个个儿童可以理解的鲜活故事,幽默的语言显现 出作者的睿智与再创造的才能。 ——儿童阅读推广人 特级教师 丁筱青 “童话山海经”灵活运用了儿童的思维、视角和 语言,在内容上实现了古与今的完美对接,借用传统 文学形象抵达对现实的关怀。“童话山海经”系列指 示了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路径,对当下“传统文化 的创新性发展”的探讨有重要启示。 ——儿童文学博士 评论家 张梅 精彩页 在世界还没形成之前,南海有个天帝……是这样,我说的“世界”是指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还没形成之前,也有一个南海,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海,是另外一个南海,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南海也在南边,那里有一个天帝,名字叫倏(shū)。 北海(当然在北方)也有一个天帝,名字叫忽。倏和忽是一对好朋友。那时候,可干的事情不是特别多,就算是天帝,也常常感到无事可做。 倏经常跑来找忽,忽也经常跑来找倏。 他们一个在南海,一个在北海,相距遥远,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朋友间的互访非常快捷、方便,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眨眼就到了。 倏——忽!到了。 直到现在,倏忽的意思还是:一眨眼问、很快地、忽然等。 至于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嗯,我也不太清楚。有人猜测,他们的交通工具很发达,比如龙啊,腾云驾雾的云啊雾啊——类似于后世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筋斗云什么的,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依据。也有人猜测,他们既然是天帝,多少掌握一些“特异功能”什么的,会飞啊,会隐身啊,会缩地法什么的,这也是不可相信的。说是天帝,其实他们也很平常,跟普通人差不多。出巡的时候就一个人,也没有山呼万岁、鸣锣开道什么的,连个小跟班也没有。奇怪的是,他们就是快。非常快。倏一忽,到了。没有理由。 现在我才知道,他们能这么快地到达彼此的居处,还是有理由的。 这个理由——嘘,暂时保密。 倏赶到忽那里,忽说: “来了?” 倏点点头: “来了。” 然后就没什么话好说了,两人都沉默着。 忽赶到倏那里,倏说: “到了?” 忽点点头: “嗯哪。” 然后…… 两人频繁见面,见面太容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好玩。两个大男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时间在流逝……有什么好玩的呢?没有。 一般情况下,两人匆匆见面,随即匆匆分手。 正如俗话说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开始当然不是这样子,一开始他们对对方也很好奇,探索、沟通、猜疑、和解,有许多事情可做:下棋啊,K歌啊,打高尔夫球啊……交往的时间长了,能做的事情都做过了。我们已知的和猜测的事情,他们做了不知多少遍;我们不知道的,连猜测也无法猜测、想象也无法想象的事情,他们都懒得做了。 太古的时间实在漫长,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我们已知宇宙的年龄是一百三十八亿年,如果把这个年龄比成一粒芝麻,那太古的时间就是一只西瓜。倏和忽就生活在这个巨大的“西瓜”之中。 前面已经说过,那时候,可干的事情不多,而倏和忽互访的速度又极快,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任由他们“挥霍”。如果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其中有一些矛盾、一些困惑、一些无奈。总之一句话,倏和忽简直不知道干什么才好。 “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 换一种说法就是:有点无聊。无聊是很可怕的,它会吞噬掉大量的时间,像个怪物。倏和忽不想被怪物打败,但又确实找不到事情可做。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