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董家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建川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董家岭》是一部反映抗战历史的小说,该书作者以通俗易懂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记录了从1936年红军来到董家岭开始,到以王红祥和旬震国为首的东阳山抗日游击队成立,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与日军展开斗争,并逐渐吸引驻扎在该地的国军和伪军加入游击队,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当地开明士绅鼎力相助,青壮年纷纷响应抗日号召,妇女组织妇救会支援抗日,董家岭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抗战的艰难过程中充满了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最终,在广大人民的配合下,游击队将该地的日军彻底击溃,并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作者简介 王建川,山西省灵石县英武乡人,生于1970年5月,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政史系。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山西中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山西董家岭古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著有长篇小说《出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红军来到董家岭 第二章 东条子阻击战 第三章 兵出三清寨 第四章 再战东条子 第五章 董家岭保卫战 第六章 永远的蛮牛 第七章 送给王红祥的礼物 第八章 兵工厂 第九章 回归 第十章 曾经的窝 第十一章 装备 第十二章 暗夜 第十三章 锄奸行动 第十四章 逃出狼窝 第十五章 张高强的一枪 第十六章 炮兵连助攻老爷顶 第十七章 复仇之战 第十八章 策反 第十九章 情意深深 第二十章 暗战 第二十一章 反攻序曲 第二十二章 围困 第二十三章 吕春桃的小报告 第二十四章 釜底抽薪 第二十五章 截降 尾声 后记:五十岁前,我得整点东西出来 序言 民间视野里的抗日传奇 ――长篇小说《董家岭》阅 读札记 庞玉生 董家岭,一个隐秘生长 于历史深处的地名,此刻在 我眼前,演绎着八十年前那 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呈 现着别样的激情与诗意。里 面各色人等在民族生死存亡 的紧急关头,不问出处与来 路,同仇敌忾,共同携手, 打击侵略者,展现了一幅壮 阔无比又气势磅礴的恢宏画 卷。长篇小说《董家岭》就 是讲述几股抗日武装在中国 共产党的影响与领导下,一 起在董家岭这个不起眼的黄 土高原小山村打击日军、保 家卫国的故事。 这种民间视野下的小说 笔法与视角,犹如大地上春 天的河水无拘无束肆意泛滥 着,看似散漫不经意的笔触 后面,是对昔日中国人民为 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救亡图 存的激情书写与重现。彰显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 武装和晋绥军、川军等地方 武装在民族大义面前消除隔 阂,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 略者。不管你信奉什么主义 ,崇尚什么真理,在抵御外 侮面前,大家都是同路人, 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好汉。 历史的腥风血雨过后, 董家岭依旧在人们的记忆里 生动存在着,那片土地上的 人民并没有忘记牺牲了的英 雄烈士们。他们的故事就像 吹过黄土大地的风,一年一 年地被人称颂着,传扬着, 英雄的土地产生英雄的人民 ,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传 奇和历史。血与火的洗礼之 后,董家岭愈加凝重,董家 岭的人民愈加伟岸高大。若 不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 感情,对那段逐渐遥远的往 事有着记述的责任,怎能写 出这样一本让人血脉贵张的 小说?守望和平就一定要有 一颗珍重过去的心,透过历 史云烟,回望八十年前的那 段民族历史,怎能不叫人沉 思怀想?没有前辈们热血沸 腾的付出,哪有今天和平安 宁的幸福生活?因为有那么 一群人在八十年前敢于赴死 ,才换来了今天和平富足的 新时代。 站在董家岭的土地上, 那些牺牲在董家岭的先烈们 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骨, 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 小说中,作者似乎没有 刻意去塑造一个鲜明独特的 人物,但在文本中,鲜明的 人物性格是人物按照自己的 “性子”使出来的。比如王红 祥、吕春桃、池峰毅、闫清 涛、田大康、尤大彪、小林 光川,这些人甚至连长什么 样子都是模糊的,但是,通 过故事情节的推进,无不都 是生动活泼的。除了这些, 也有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 比如饥饿中的日本兵给赵老 九当长工,这样的情节在以 往的小说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读来感觉很新鲜,也很有 趣。或许,这样的场景只能 出现在民间视野的小说架构 中吧。 小说的语言,乡土气息 横生旁溢,人物间对话也是 妙趣横生,读来趣味盎然。 但是,如果语言过于生活化 ,给人阅读心理会造成极大 的不适。所以,怎样选择一 种既雅又俗的语言来呈现一 个好故事确实是一件不太好 把握的事情。尤其反映乡土 故事的小说,既要语言的文 学性,又要体现故事原汁原 味的乡土气息,这就有个怎 样把握度的问题。解决好了 这个度,便是好的语言,好 的小说。这一点,我们山西 的赵树理就是我们学习的榜 样。他的小说不可谓不“土” ,但是他的小说语言却是很 雅致的,所谓俗中有大雅, 就是大师语言和笔法。“土” 而不俗,俗中见雅,看似土 里土气,却又深藏着高雅的 民间诗意,值得我们好好品 读借鉴。 文本中出现了一些“骂人 的话”,这些骂人的话在民 间交流的语系中并无真正的 恶意,相反这种“恶言恶语” 正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交流方 式。如果能把这些语言变相 地改变一下,换成另外一种 比较雅致的表达方式,读起 来可能会提高故事文本的艺 术品质。语言是一切艺术的 底色,尤其是小说,如果不 选择一种好的语言,整个故 事读起来就会生硬无趣。有 了好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 语言和叙述方式讲述呈现, 同样也让人感到可惜。 小说中写了很多有名有 姓的人物,这些人血性、刚 强,不怕牺牲,敢为人先, 展现出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 人民奋起抗战的群体肖像, 也写了赵富贵那样的变节分 子的自私狭隘和软弱。其中 吕春桃和王红祥的感情故事 写得含蓄深沉,在一群爷们 组成的抗日群像中让人感觉 是最温暖的一丝亮色。尤其 是吕春桃,一个普通农家妇 女,在战争的洗礼下,逐渐 成长为一个勇敢的革命者。 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虽 然她阉割被俘日军的故事有 些血腥,有些“变态”,但是 对有过被侵略者压迫经历的 人却又觉得顺理成章,合情 合理。 抗日战争已经离我们越 来越远了,但我们还是要汲 取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 出来的抗日精神和民族情怀 。小说中也写出了侵略者在 伟大的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 决心面前表现出的无路可逃 的窘态。比如厌战的日本兵 和八路军兑换物品,15个日 军给赵老九打长工,日军起 早贪黑地干活,还能挣五毛 钱,为的是等战争结束时, 挣够回家的路费。还有特务 营池峰毅与小林光川商量好 ,两军凭暗号一起卧倒,只 留松井洋二站立,好让特务 营狙击手干掉他,这都为故 事文本增添了一定的喜剧效 果。 导语 这种民间视角的抗日书写,不仅丰富了抗日战争的表达路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所有的侵略者都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董家岭,一个在现实和小说世界里的村落,注定会在读者心底留下一个民族在生死攸关时刻抗击侵略者的传奇。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好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后记 五十岁前,我得整点东 西出来——小说《董家岭》 创作谈 王建川 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 写点东西从来不敢自称“写 作”。熬夜熬到鸡叫,烟抽 到口干舌燥,第二天上班, 别人问我怎么了,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我顶多也就说 句“写东西来”。然后一般便 是揉眼,继续揉眼,有时还 得跑到楼道尽头的厕所里, 对着镜子,翻开眼皮,把躲 藏在眼睛深处的眼屎抠出来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 路》就是这样写成的。 时间久了,才体会到,“ 写东西真能写死人”这话并 不是虚言。想想路遥,当初 写《平凡的世界》,百万字 的鸿篇巨著,单靠手写,完 了修改,还要誊写。这边才 写到中间,那边电台已经开 播,如同皮鞭棍棒加身,压 力可想而知。英年故去,令 人惋惜。 一句话:“喜欢,待见, 有钱难买愿意,神仙都没治 。” 和大多数爱写的人一样 ,我喜欢写,从上小学时就 开始了。头一篇作文交上去 ,恩师孙玉兰便大加赞赏, 从此精心培养,偏爱有加。 一直到大学,这一爱好始终 如一。我像一个徜徉在文学 殿堂里的信教徒,对于头顶 那尊佛,无时无刻不是顶礼 膜拜,虔诚之至。 上大学后的头一个月, 我写了散文《父亲》, 1100字。刚刚写好,学校 的雪野文学社招收新会员的 广告便在教学楼前贴出来了 。雪野文学社创办于雁北师 专迁来大同的头一个冬季。 当时中文系几个文学爱好者 酝酿成立个文学社,却在起 名时产生了分歧,一时确定 不下来,很是头疼。一日雪 后大家出了校门,观赏高原 风光,但见茫茫原野,一片 雪白。一个名叫冯桢的校园 诗人提议定名雪野文学社, 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到我 们那届,雪野文学社已历经 7届,首任社长冯桢已经由 校报编辑调任《大同日报》 社编辑,还有几个后来的社 长如郑凤岐、刘青春、马宏 光、宋旭等也相继在《山西 日报》、朔州电视台、朔州 地委宣传部等单位任职。关 于这些,雪野文学社在招新 广告里写得很全。我当然没 有理由不报名,于是把《父 亲》交了上去。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雪 野文学社不但吸收了我,还 把我的《父亲》作为压轴作 品在校报副刊出了个专辑。 小小副刊撑死了也放不下 4000字,我的《父亲》就 占去四分之一左右的版面。 当时校报印好后分发各班, 每班一份,传看下来要好几 天,那期校报传看一遍用时 十来天。为啥?后来才知道 很多同学都把《父亲》抄在 自己的摘抄本上了,因此传 阅得慢。《父亲》是我的处 女作,是我头一篇变成铅字 的文章,它的发表让我一炮 打响。没几天,社长解更生 和主编孙毓北便一起找到班 上,直接把我任命为副社长 。 冯桢那时虽已调走,但 是人还在学校住。隔三差五 ,更生和毓北便叫上我去校 报楼找冯桢和新任校报副刊 编辑古卫东闲坐。说是闲坐 ,其实一点都没闲着。古卫 东是英语系讲师,笔名古阳 ,多写诗歌和散文,尤其擅 长朗诵。他极不注重形象, 一脸的胡子拉碴,鼻毛探出 鼻孔老长也不剪去。头发散 乱如鹊巢,喜欢穿条洞口颇 多的牛仔裤。夏天一般是光 脚穿着塑料凉鞋,诗人气质 明显。极具磁性的中音朗诵 起江河、北岛、顾城等人的 诗来,常常让我们听得如痴 如醉。冯桢却是个细皮嫩肉 、穿戴讲究、斯斯文文的人 。他说话不急不慢,字斟句 酌,一丝不苟。也曾把自己 最得意的长诗《黑骏马白骏 马》拿出来朗诵过不止一次 ,听得人不由得热血沸腾, 心潮澎湃。有次还把自己写 的散文《家信》找出来读给 我们听,听得大家都流泪了 。 既然《父亲》那么火, 而且冯桢调到《大同日报》 当了编辑,他便把《父亲》 拿去报社,交给了副刊的唐 编辑。没多久,我在班上订 的《大同日报》上便看到了 自己的《父亲》。冯桢见到 我时说:“唐编辑有本剪报 ,喜欢把他特别喜欢的文章 剪下来贴在上面,我亲眼见 到他把你的《父亲》也贴到 剪报本上了,祝贺你啊!” 第二学期中间,我加入 了雁北地区作协。没多久, 我写出了5000字的短篇小 说《庄稼人》。正赶上《北 岳》杂志社举办“矿业杯”小 说大赛,我便请更生帮助修 改了好几个晚上。更生心细 如发,主人公的名字我原来 写的是“保拄”,他建议修改 为“有福”,说这样更符合农 村人起名的习惯,我听了拍 手赞同。后来,小说署名我 和更生参赛,得了优秀奖, 奖品是一个闹钟外加一个风 景镜框,镜框上用黄油漆写 着奖项名和主办方以及日期 。回校后,更生要了闹钟, 我把镜框用床单包裹着抱回 了家。我爸把镜框挂在家里 最显眼的墙壁上,遇上客人 来,恨不得把我吹成文学大 师。 …… 8月31日,时间过了19天 。篇幅到了7万余字,日均 降到了约3700字,此时已 经发现初稿总篇幅12万字的 目标定大了。本着实事求是 的精神,遂调整篇幅为初稿 10万字,二稿12万字。 最失败的当数9月1日。 先是单位来了两拨客人。好 不容易打发走,结果又来了 个久日未见的朋友。聊到12 点,猛然发现自己已经20来 天没有喝酒,酒瘾顿时上来 。索性叫了 精彩页 第一章 红军来到董家岭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淡淡的阳光钻过云层,薄雾般洒在董家岭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依山而建的层叠式村落灰蒙蒙的街面上,几乎没有一点点生气。一切都那么懒懒的,散散的。正午时分,家家户户烟囱里都开始冒出了青烟,到饭时了。 一向以好吃懒做闻名全村的赵富贵刚刚从黑乎乎油腻腻的被窝里钻出来。此刻,20岁出头的他蓬头垢面,两只眼睛几乎要被眼屎给粘得睁不开了。下炕胡乱洗了把脸后,早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他立即开始翻找所有能吃的东西。然而,他最终还是失望了。笼屉里空荡荡的,快要散架的饭柜子里也是如此。带着一丝希望,他来到院子里,想催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老爹赵家声给自己做点饭吃。“大饭时的不做饭耗甚了?难不成真要饿死一个才高兴?”赵家声此刻正靠着墙根打盹呢,冷不丁让儿子这一嗓子给吼醒,吓得打了一个激灵,一股火气顿时上来。“吼你妈屁了吼,一天就知道穷吼,你回去看看瓮里瓮外哪里还有一把米面?”赵富贵知道再说什么也是枉然了,他只恨恨地丢下一句“都饿死拉倒”就走出家门,双手插在棉袍袖口里,一步步踱到了村中央。“唉!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老子这么大个人,难道就这样叫活活饿死?”他四下里瞅了瞅,决定还是去同宗的赵喜旺家看看。他婆姨长得俊,人水灵,就是用脚和出来的面那也让人觉得香,最关键的是赵喜旺人老实,胆子小,好糊弄。好,今天就是他家了,就这么定了,他奶奶的! 推门进去,窑洞里雾气腾腾,笼屉里的红烧肉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赵喜旺端坐在炕头,他婆姨吕春桃正往炕桌上摆放碗筷,两个儿子都不在,大概还在村里疯耍。 “哈哈,算是又让我给赶上了!”赵富贵腿一抬,鞋也没脱就上了炕。“喜旺家的,有啥好吃好喝的都端上来,他奶奶的,三顿并一顿,爷都快饿得走不动了!” 吕春桃把筷子往桌上一摔,瞪了赵富贵一眼说:“你难道是吃上狗屎了,咋一说话就满嘴喷粪呢?你给哪个使爷呢?谁答应你了你就上炕?实话告诉你,今天我家做的饭也不多,还不够喜旺和孩子们吃了,你去别家吃去!”赵富贵没羞没臊地说:“咦!你瞧瞧你这态度,咋就这么不好客了,对待客人还能这样?老实对你说吧,你这个样子可是要遭老天爷报应的……”吕春桃抢过话说:“是要遭天火烧的吧?话说三遍淡如水,你还有啥招就都使出来吧,我今天还真就不怕你了!”以前赵富贵总拿天火烧威胁别人,答应他便罢,如不答应,夜深时自家院子便会莫名其妙着火,逮啥烧啥。赵富贵说那是天火,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赵富贵这个大无赖干的。 “天火烧都不怕,你总有个怕的吧?比如说,你就不怕你家那猫蛋狗蛋突然有点意外啥的?”赵富贵一脸的无赖相,眼中隐隐露着凶光,直直地盯着吕春桃说。 “咳,咳咳,我说你个老娘们家家的就不能少说两句么,本家里道的来也来了,坐也坐了,一起吃就是了,咱几个少吃几口的事,忍忍也就过去了,又不是啥大事,你撵他干甚!还不快去喊猫蛋狗蛋回来吃饭?”赵喜旺被赵富贵吓住了,赶忙喝止住自家婆姨。随手把烟袋递了过去,又讨好地划火柴给赵富贵点上。 “忍忍忍,你个怂货就知道忍!一年到头他来吃的还少?拿的还少?我看这个家迟早要被他吃净拿败,哪天等到他动手解你婆姨裤带了,我看你还忍不忍!”吕春桃边骂边啪的一声把门摔上出去了。走了几步,又返回来隔着窗户骂道:“那么大个大老爷们,天天就指靠吃人家的,臭不要脸,也不怕噎死!”赵富贵只顾抽烟,也没再搭话。这边赵喜旺下炕起了笼,又去后窑端出来半坛高粱酒,陪赵富贵边吃边喝。 酒足饭饱后,赵富贵满意地揉着肚子,放开八字步往自家走去。快到堡门时,迎面见一队人马穿得破破烂烂,肩上扛着枪正穿过堡门往村里走来。赵富贵以为又是土匪来抢东西,吓得“妈呀”叫了一声掉头就跑,早被两个战士追上带了回来。为首的红军排长倪凤鹏跳下马说:“我们又不打你又不骂你,你跑啥子?”赵富贵斜着眼说:“我害怕么。”战士说:“我们一不是土匪,二不是国军,又不吃人,你怕个啥嘛!”然后把帽子摘下来,对赵富贵说:“看见没,红五星,红军!”赵富贵疑惑地看着他,一脸茫然。倪凤鹏对赵富贵说:“老乡,你不要害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只打地主老财,你先领我们去你家喝口水,咱坐下再慢慢说,你只管如实和我们说说村里的情况就行了,我们绝不为难你!”赵富贵这才放松下来,领着红军来到自己家。 进了院子,赵富贵见到他爹,把情况简单说了说。对倪凤鹏说:“我爹,姓赵,大名叫赵家声!”倪凤鹏过来握了手,命令战士们就地休息,自己进屋看了看,出来对父子俩说:“我看你家穷得真是够呛,你们愿意跟着我们红军一起为咱穷人打天下、争好日子过吗?”赵家声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再说,兵荒马乱的到处跑,打到啥时候是个头?”倪风鹏说:“这次情况特殊,昨天打南关时有两个战士挂了彩,伤得不轻,我们行军打仗带着不方便,想暂时留在你家养伤,我们吸收你们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