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乾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萧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萧乾散文精选集,收入萧乾散文二十九篇。有《血红的九月》《银风筝下的伦敦》《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欧战杂忆》等战地报道,有《大象与大纲》《餐车里的美学》《草原即景》《万里赶羊》等新闻特写,也有《北京城杂忆》《老北京的小胡同》《“文革”杂忆》等回忆文章。萧乾的创作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记录生活场景和人物群像。晚年的散文,删繁就简,老练疏朗。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目录
导读
雁荡行
剑桥书简
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战时英国印象
血红的九月
矛盾交响曲
银风筝下的伦敦
一九四〇年的圣诞
疏散与失学
拟J.玛萨里克遗书
大象与大纲
餐车里的美学
草原即景
万里赶羊
初冬过三峡
“上”人回家
往事三瞥
美国点滴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负笈剑桥
达豪余生
欧战杂忆
北京城杂忆
汉城见闻
茶在英国
老北京的小胡同
我的年轮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写到不能拿笔的那一天
序言
萧乾(1910—1999)记者
出身,慧心慧眼,他的散文
和特写,如其自述“大都是
记者生涯的副产品”,这使
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
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感悟力。
萧乾出身贫寒,出生之前他
在北京东城看城门的父亲就
已去世,母亲被迫给人当佣
工,不久也在贫病交加之中
撒手人寰。小小的萧乾一边
勤工俭学,一边自强自立,
通过自己的努力,由小学、
中学而及大学,燕京大学毕
业后进了报社,二战时担任
《大公报》特派记者,满足
了他自小就深蕴心底的冲出
古城走向世界的渴望。在《
大公报》供职的日日夜夜,
在十字路口的抉择,“回来
落户”的坎坷,重见阳光的
奋进……他的这种丰富的经
历,为他创作散文提供了基
础。他的散文瑰奇多姿、富
有张力,显示出和其他作家
不同的多维度写作内容和创
作风格。他的散文创作,总
的主题是记述作为人生采访
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具体可分为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
以及新时期四个时期。
1935年,大学一毕业,
萧乾就在杨振声、沈从文的
推荐下,进了《大公报》,
编文艺副刊。1938年秋天
,萧乾到了香港,仍旧编《
大公报·文艺》。1939年上
半年,萧乾为报社写了长篇
游记《雁荡行》。作品呈示
出丰盈的奇思妙想,美章佳
句层出不穷,反映了作者锐
敏的艺术感知能力和独立特
别而鲜明活脱的审美风貌。
徜徉在山水之间,作家出色
而精微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展现,时代风云和
瑰奇状景结合,让人时时感
受到作者心中热烈的情怀和
不息而澎湃的波涛。1989
年8月底欧战爆发的前夕,
萧乾出国,到英国剑桥留学
,同时,受邀担任报社特约
记者。二战期间,旅英七载
,他留下长长的足迹,引起
他悠长而深情的回想。除了
当年发回国内给报社使用的
通信报道外,还有《负笈剑
桥》《欧战杂忆》《茶在英
国》《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
欧战的观感》等文,回想自
己的旅英岁月,驰骋西线,
采访,编发独家新闻的战地
记者生涯,等等。他怎能不
心驰神往,精神振奋,浑身
热流滚滚呢?这些作品里,
有他身历的二战时的欧战情
景,他熟悉的英伦风情和各
色英国人,他信手拈来,栩
栩如生,显现出迥乎不同的
感觉与视界。
新中国成立后,萧乾在
国际新闻局所属的《人民中
国》工作,1951年的1、2
月间,他深入湖南岳阳和北
京近郊土地改革运动,为《
人民中国》赶写了一篇他后
来称之为用文字反映土改的
“连环图画”《土地回老家》
,因为政策性强,《人民日
报》总编辑范长江就邀请他
为国内读者写一篇《在土地
改革中学习》,文章刊出后
,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
。1952年11月,他受时任
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
出版社社长之邀,到出版社
上班,由之前的对外宣传工
作转而“在文艺上归了队”。
1956年上半年,在燕京大
学的老同学、当时任《人民
日报》副总编辑的杨刚推荐
下,萧乾去《人民日报》当
了文艺部顾问。他不仅做顾
问、看文章,而且当特约记
者,接连以“本报特约记者”
的署名写了《大象与大纲》
《餐车里的美学》《草原即
景》《万里赶羊》《凤凰坡
上》《时代在草原上飞跃》
《人民教师刘景昆》等一系
列的特写。这些作品和纯粹
政策性的报道不同,被视为
“专业创作”,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也成为萧乾继土改文
章之后的第二次文字工作的
“丰收”期。其中的好几篇和
他这一年9月的内蒙古之行
有关。他写内蒙古,是真诚
的,他是一个完全汉化了的
蒙古人,能看到自己祖先栖
居过的草原,看到本来只有
一座座破喇嘛庙的荒原上兴
建起崭新的城市,他的由衷
的喜悦加上歌颂新生活的热
情就自然而然生发出来,并
形诸笔墨了。在这组作品中
,影响最大的是《万里赶羊
》。事后,《人民日报》还
破例刊登了几篇读者反应。
其中一篇写道:“为了社会
主义建设而从事豪迈劳动的
各族人民子弟,应该受到人
民的尊敬,他们是真正的英
雄,敢于做从来没有人做过
的事情。我仿佛看到在天山
下,他们站在冰雪化成的刺
骨的河水里,结成人墙,把
一千四百只羊运到了彼岸。
我感动得流了泪,觉得自己
工作做得太少了。他们的行
动为国家节省了将近五万元
,更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国主
义、不畏艰苦的精神。”
萧乾在新时期,显现出
无比蓬勃的创作力,写了大
量的散文作品,其中除了欧
战忆述之外,最多的有两类
,一是个人记忆中的北京“
城史”,如《北京城杂忆》
《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
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北
京的灌肠、爆肚、油茶,他
吃得格外过瘾。他忆述北京
城的文章,很不一本正经,
颇有意思与意趣,浸透着个
人汲取与涵养的那种文化的
全部风格。二是知识分子的
心灵史,收到本书中的许多
篇,像《拟J.玛萨里克遗
书》《往事三瞥》《一个乐
观主义者的独白》《我的年
轮》《写到不能拿笔的那一
天》等,都可归为此类。萧
乾一生崎岖坎坷,在四十年
代受过文坛的批判,反右运
动时他也曾被划为“右派”,
成了矮人一等的人。他烧过
锅炉,扫过厕所,拾粪,卸
导语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作家、记者和翻译家。主要著作有《篱下集》《北京城杂忆》《落日》《人生访》《萧乾选集》(10卷),以及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诗剧《培尔·金特》、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合译)等。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本书是作者教文作品的精选集,包括《雁荡行》《草原即景》《欧战杂忆》等名篇,代表了作者的散文成就。这些散文或自述人生经历,或书写人间世象,或刻绘小人物形象,或追忆母亲,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生动流畅,哲理性强。
精彩页
拟J.玛萨里克遗书
永别了,亲爱的手足:当你们看到这信的时候,我已经去了。到哪里去了呢?我不知道,因为去了的,从来也没有过回报。我可以说的,便是明晨萨宁宫的石阶上,血肉狼藉的那条尸首并不是我。好也罢,坏也罢,我留在你们的记忆里。那记忆,我相信愈冲淡,就将愈清晰。因此,明天不用浪费你们的泪水和鲜花,正如今日你们不必浪费有失自己身份的言词一样。时间会裁判我的,我逃不掉。
向来法官对自杀者的结论是“精神失常”,我愿意你们知道,有生以来,我没有比今日更清醒。刚才我还在汽车里和司机搭讪。晚饭我没喝一滴酒。我并且还在钢琴上奏了葛瑞克的一段夜曲。就算我的葬曲吧!你们尤其不可相信鲁斯先生的话,怀疑是共产党把我从窗口推下去的。他们能蠢到那个地步,自己拆联合政府的台,供给各地黩武政客以口实?你们也可以由我尸身上找指痕呀!不。今夜,房里只有嘀嗒嘀嗒的桌钟,但它是机械的,不足以影响我;窗外是一牙新月,照耀在布拉格的屋顶上,灰而忧郁;但对月亮出神是三四十年以前的事了,我知道它辽远,我也知道它圆缺是循环的,它影响不了我。我甚而清醒到能够预料到一小时后我必然会尝到的痛苦,很短暂,但那依然是痛苦的。(我已抚起脑袋了,这为母亲洗梳过、为情人吻过,如今已微秃了的脑袋,等下便砰然与硬石相碰,即刻脑浆便溅射到路墙上。)我既不够怯弱,也不够勇敢来自杀,然而我居然这么做了。我为什么?
一个人不适于离开本土过久。随着贝总统流亡在伦敦的那些年,我虽然自信代表的是捷克人民的利益,与那七八年的捷克,我终于还是脱了节。我不知道那期间的仇恨是怎样滋长的,一直到了不共戴天的田地。那时,做着民主国家永远联盟下去的好梦的,何止我自己?多少贤达不曾往还欧洲首都奔走吗?谁不珍惜人民的血?谁不认为苦战了十年的世界需要一点休息?谁愿意把世界分为两个,让佛朗哥之流还尸复活?司徒森、戴威思和斯大林不是始终表示世界可以兼容并蓄吗?而从美国施行新政以后,人类生活的社会主义化是已成为定局的了,资本主义早就挂了白旗。及至我由旧金山开会回来,便逢到英国保守党的空前惨败,我为欧洲的进步、光明是抱了怎样的热望啊!和多少人一样,我是痴想着欧洲可以来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终归有人会写出一部希可斯基元帅坠机殒命以后的欧洲——或者说世界外交史,然而在第三次大战以前,这本历史书不见得能出现。敢写不敢写还是另一回事,多少档案根本摸不到。等能写的时候,世界上还有什么存在,那就不知道了。然而我认为欧洲的分裂,也即是盟国的破脸,是由那时候开始的。当时伦敦、波兰的死硬派如果把公道看得比西方支持更重,至少一个祸根可以除去了。为了中欧命运,当时我曾坦白写过一文,还惹起波兰大使的抗议。这文章是不难找出的。请你们参照那个去研究一下。当伦敦与鲁布林同时有了两个政府时,欧洲的和谐早已不存在了。等到原子弹及跟在后面的“原子外交”出现,两极化的大势便已完成。两年前的盟友,今日是敌人了;两年前神圣的“是”,今日是不可恕的“非”了。英国的贝文不必死,因为他从始便看清了这个厄运,而且已“适应”了。铁托及摩尔那也不必死,因为他们始终稳站在河的一岸。我却是个梦想者。我父亲多玛士的梦想完成了,因为那时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纯两极化的。你们放心,有千贯家财万军人马的“第三”方面失败了的,天底下怎样的白痴也不会梦想担当那蠢务。我不够聪明,但还知自量。和平需要桥梁,厮杀当儿是用不到那个的。今日是不许想,不许犹豫,是脱下外衣投入战团的时候了——无论投入哪边,生活都比我的有意义。我的死,是由于一个政治哲学的碰壁,一个和平理想的破碎,是和衷共济走不通的承认啊!
我既然委托时间来仲裁,就不必再饶舌了。我流亡前后,及在伦敦期间的演讲信札是已印行了的,我为公事投票的记录你们是有的。根据那些,裁判我。没有署着我名字的,我不能负责。我信任你们那份公平。现在整个民族是在拭目抉择中。对于左右我愿同时进一句逆耳忠言。纵使发泄了一时的私怨,恐怖性的谣言攻势,即便成功了,还是得不偿失的,因为那顶多造成的是狰狞可怕,作用是令人存了戒心。为了不替说谎者实证,为了对自己忠实,为了争一点人的骨气,被攻击的人也不会抹头就跑的。你们代表的不是科学精神吗?你们不是站在正义那面吗?还有比那个更有力、更服人的武器吗?今日在做“左翼人”或“右翼人”之外,有些“做人”的原则,从长远说,还值得保持。
桌钟嘀嗒嘀嗒着,时间已晏了。我还可以写很多很多,但广场的钟,沉痛地响了。夜空浮动着远地的舞乐,让青年们能享受时先享受吧!小时候,我挟了书包不知走过那座钟多少趟。它看见过奥匈殖民地的捷克,它看见过慕尼黑前后的捷克,经过八年的沦陷,它也看见了新的捷克,也看见了一个捷克人的死。然而它始终是叮当当当,当叮叮叮地敲着。愿祖国捷克和时间一样永恒。祝福捷克人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