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粮油故道/晋商五百年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时空顺序向读者描述了一条清代前期至民国早期存在于山西北中部与内蒙古中西部之间的水陆衔接的重要商道。首先从总体上审视了晋蒙粮油故道这一历史现象,探讨了商道兴起的背景与原因;之后各章分别以一座沿途商镇码头为坐标,引出故道上的商品种类、风土人情及城镇兴衰;最后分析商路衰落的原因,论述了粮油故道的深远影响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粮油故道”是晋商研究中的一个大课题,本书系统阐明了这条商道历时两百多年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是一部填补晋商研究空白的力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晋蒙粮油故道:一条过去的商路 第一节 粮油故道的诞生 第二节 故道的时空迁延 一、商路经行处 二、商路时间定位 三、六大商品,粮油为主 四、商路流向 五、商路支线 六、商路的晋省码头 第三节 粮油故道之性格 一、粮油故道的季节 二、粮油故道的单向 三、粮油故道的区域性 四、粮油故道运输的不均衡 第二章 粮油故道的兴起与繁盛 第一节 三管齐下治蒙古 第二节 西北用兵,粮草先行 一、从右卫到归绥 二、土默特平原崭露头角 第三节 河套地商 一、河套水利 二、“缠金渠”与“缠金地” 三、“河套王”王同春 四、河套地商 第四节 因利乘便走水途 第三章 走西口兴故道 第一节 走西口 一、西口梦 二、从“雁行客“到定居者 三、河、保、偏 第二节 晋商走西口 开中商人 商家传奇 商业城镇 第三节 习俗 第四章 磴口盐业风云 第一节 吉兰泰:一个盛产盐的地方 一、吉兰泰盐池 二、吉盐水运山西的两次高潮 第二节 磴口风云 一、地理酬 二、商埠繁华 三、马君选案 第三节 说碱 第五章 包头黄金旅程 第一节 晋商与包头 一、康乾时期,包头渐成村落 二、嘉庆年间,包头村改镇 三、道光年间,包头成为水运枢 四、清末民初,包头筑城垣 五、民国时期,包头由镇改县 六、商城包头 第二节 米粮集聚之地 第三节 包头的皮毛店 一、近代西北与皮毛贸易 二、热热闹闹的包头 三、包头的皮毛店 四、皮毛货物与交城 第六章 河口兴衰变迁 第一节 风云土默特 一、阿勒坦汗 二、三娘子 三、土默特的板升 第二节 河口兴衰 一、商道前期上游最重要的货物转运口岸 二、河口的兴衰 第七章 河曲这个地方 第一节 河与曲 一、千载河曲 二、鸡鸣三省 三、酸米饭喂酸曲 第二节 码头 一、河保营 二、水西门 三、制筏与造船 第三节 水运 一、船与筏 二、一工、二艄、三把头 三、河路社与商会 四、放河灯 第八章 保德甘草运销 第一节 甘草 一、甘草的主要货源 二、草场 三、草店 第二节 州治所在的口岸保德 一、保德东关 二、保德商人 第九章 碛口水旱码头 第一节 非关地利,但凭黄河 一、晋陕通道 二、天然码头 第二节 水陆转运 第三节 陈三锡们 一、商人 二、商号 三、商镇 第四节 金银山 一、共同富裕 二、建筑 第十章 填不满的吴城 第一节 从军事重镇到商业枢纽 第二节 陆路驮 一、商道驼铃 二、毛口袋和油篓 三、车运 第三节 填不满的吴城 第十一章 终曲:余音袅袅粮油故道 第一节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技术:铁路、公路后来居上 二、天灾:货源地农业哀难自保 三、人祸:兵匪战乱频仍 四、外患:日寇侵华 第二节 晋蒙粮油故道的影响 一、成就了一批沿线口岸商业城镇 二、带动了口岸附近乡村的经济发展与转型 三、促进了晋蒙两地的商品经济发展与交流 四、稳定山西,开发内蒙古 第三节 晋蒙粮油故道的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跋 序言 未曾消逝的风华(代 序) 三晋大地是孕育中华 民族的热土。距今180余 万年前,山西匼河西侯度 出现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 现的最早的人类。许家窑 、丁村、峙峪、北撖…… 山西几乎保留了旧、新石 器时代不同阶段的所有遗 存。从那时起,山西曾一 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隋代,雄踞太原的李 渊成为天朝大国新的主宰 ,太原也因此成为大唐帝 国的北都。唐代的三晋是 一个文化昌达、名人辈出 的地方,王维、柳宗元、 狄仁杰、河东裴氏……一 个个镌刻在青史上的名字 ,推动着唐代文化登峰造 极。当鼎盛的铅华在四起 的狼烟中悄然褪尽,宋太 宗的铁骑踏过黄河,刘汉 王朝灰飞烟灭之后,连年 的战火、无休止的争斗, 李唐盛极一时的河东文化 似乎真的随着太原城那场 人为的大火飘零没落了。 有人说,唐代以后的 山西乏善可陈,科考不利 、文化名人匮乏,山西的 文化凋落了,但很少有人 注意到,在时代变革、文 化演进的浪潮中,山西扬 弃旧腐、推陈出新的地域 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变 迁方式。17世纪以降,在 风云诡谲的世界形势中, 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国家兴 衰至为重要的因素。当西 方凭借坚船利炮不断开拓 世界市场、中国依然沉浸 在义利之辩中无法自拔时 ,被梁启超先生“常以自 夸于世界人之前”的那些“ 胡服辫发”的山西商人又 一次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 群体……时任德国柏林大 学校长的李希霍芬男爵曾 评价说,山西人“具有卓 越的商才和大企业精神, 有无比优越的计算智能, 有发达的数字意识和金融 才华”,因此“中国人好比 犹太人,而山西人更像犹 太人”。 晋商从默默无闻的引 车卖浆者逐渐发展成为“ 非数十万不称富”的豪商 巨贾,纵横捭阖五百余载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 们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历 史机遇。他们栉风沐雨, 远渡重洋,北至西伯利亚 、伊尔库茨克,南抵香港 、加尔各答,东到神户、 大阪、横滨、仁川,西涉 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 业务涉及盐、茶、粮食、 布匹、典当、票号等诸多 行业,以独具特色的经商 理念与经营艺术,创造了 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商业 奇迹。我们山西大学晋商 学研究所同仁曾循着晋商 的足迹赴东瀛,到欧美, 北上恰克图、海参崴收集 相关史料。大家无不为昔 日晋商“劈开万顷波涛, 踏破千里荒漠”的那种艰 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 所折服。尽管晋商在清末 战乱中逐步走向衰败,商 业和金融业态的转变使之 无法承担起信用制度变迁 所带来的庞大交易费用, 但他们并没有化作历史的 尘埃随风飘逝,其遗留下 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 产,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 。 站在平遥、太谷、祁 县等古老县城的街道,放 眼望去,掩映在夕阳余晖 中的是一座座明清晋商的 豪宅大院、孕育着郁郁生 机的老街,还有那商号店 铺的门帘随着进进出出的 人们不停地摆动,像少女 头饰上随风摇曳的流苏。 熙攘而恬静,喧嚣而自然 ,建筑和人交相融合,很 容易让人产生时间上的错 觉。思绪的穿越,把我们 带回到清代,街面上此起 彼伏的吆喝声、票号柜台 上眼镜戴在鼻尖上的掌柜 、镶满铁钉的大门、被缰 绳磨得发亮的花岗石拴马 桩……使我们抑制不住钩 沉旧事的冲动。 每处遗存都有着自己 的故事,每件古物都有着 鲜为人知的传说。发现故 事讲给世人听,是三晋学 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 ,我们会集山西大学晋商 学研究所以及经济、历史 、教育、体育等学科从事 晋商研究的多位学者,捃 摭多年研究成果,从晋商 盐帮、茶商、典当、票号 、镖局、会馆、家族、大 院、教育,以及走西口、 粮油故道、保晋公司等入 手,通过点滴历史事件,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向 读者展示明清晋商的不同 侧面,以期雅俗共赏,弘 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 刘建生 于山西大学晋商学研 究所 导语 晋蒙粮油故道是清代前期至民国早期存在于山西北中部与内蒙古中西部之间的一条水陆衔接的重要商路,历时200多年,空间跨越1300多公里,是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史,尤其是晋蒙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当中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这一课题,并以比较通俗的文笔加以叙述,尝试着将严肃学术成果用文学味道较浓的语调轻松表达,应该说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通过让大众分享学术研究新成果这种雅俗共赏的方式普及历史知识。 后记 正如署名,这本书是 两个人合作的成果,一个 研究历史,一个致力于文 学。历史需要研究,文学 讲究表达,两者联手,方 有此书。从内容来看,这 是一本偏重于经济史领域 商贸史的著作,粮油故道 本身就是一条商路,在叙 述商路的同时,还梳理分 析了它兴起、发展、繁荣 、衰落的背景,也论述了 它的历史地位。 此书的缘起要追溯到 我的博士论文。2004年, 年过五九,教龄二十有二 ,迫于后辈同仁的推压和 学校当局的导向,我还是 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考博, 万幸的是竟然考上了,专 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实话 实说,自从大学毕业到本 世纪初期这20多年,我先 是搞世界史,研究过世界 古代中世纪史,也涉猎过 世界近现代史,曾经还到 波兰华沙大学做过一年的 学术访问,先后发表过十 来篇有一定影响的论文; 后来又搞旅游教学、研究 以及社会服务,也算小有 名气。唯独没有从事中国 近现代史专业研究,但博 士论文又必须要做这一领 域的文章,当时还真有点 犯难。究竟应该选什么课 题来做,心里没谱。说来 还是要感谢我从事的旅游 专业。当时我正在与他人 合作主持一个旅游规划项 目:碛口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 研的过程中,看到了一本 名为《古镇碛口》的书, 作者是建筑史专家、近年 致力乡土建筑古村古镇调 查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陈 志华先生,该书图文并茂 ,文笔流畅,可读性极强 ,而且还有幸在碛口大院 里聆听了陈先生讲述当年 碛口的兴起、发展、繁华 与衰落。记得很清楚,他 老人家讲,碛口需要很多 人研究,可以写成十几篇 博士论文。也许说者无意 ,但听者有心。当时我就 产生了就碛口的历史撰写 博士论文的念头,后来经 过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证, 决定围绕碛口兴衰的历史 背景——以黄河水路为纽 带的粮油贸易来写这篇博 士论文,并得到导师的同 意及同行专家的认可而顺 利开题。这一过程真有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 全不费工夫”的感觉。题 目选得不错,这是一个几 乎无人研究过的重要课题 ,颇有学术价值,但难度 不小。不仅需要查阅大量 的文献,收集与本课题有 关的资料,而且必须要进 行全面的实地考察和访问 ,寻找实证资料,缅怀和 感悟当年商路、市镇的繁 华与船工、商家的艰辛。 为此,在三年多时间里我 一边查阅文献,一边断断 续续进行了数次沿黄河考 察,走遍了碛口的大街小 巷及其周边的村落,探访 了偏关、河曲、保德、临 县的沿黄城镇码头以及内 蒙古的呼市、河口、包头 等地。除了碛口,其他地 方保留下来的商道遗迹已 经所剩无几,而且由于天 桥电站、万家寨水利枢纽 、龙口电站的建设,早已 经阻断了业已衰落的黄河 水路,但是往日船筏竞流 、市井熙攘的景象,依然 可以浮现在我的脑海,从 而给了我做成这篇论文的 信念和勇气。 经过四年的努力,这 篇题为《晋蒙粮油故道研 究》的论文得以完成,不 仅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 辩,而且以此为基础成功 申报了国家教育部人文社 科研究项目,发表了数篇 有影响的论文,或被中国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 文复印,或被《新华文摘 》全文转载,并出版了专 著。 今天看到的这本书是 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 再创作,或者说是改写, 在内容取舍的同时,又增 加了不少情节,主要是由 李萍女士执笔。李萍是我 的校友,要晚我好几届进 校,是山西大学中文系的 才女,毕业后在《太原日 报》社工作,是报社资历 较深的记者和编辑,文采 四溢,文思敏捷,文笔华 丽,又有厚实的学养。由 她再创作出来的本书,如 果读者觉得少了一般学术 著作的呆板与枯燥,多了 一些华美的词句和文学的 色泽,尚有一定的可读性 ,那主要是李萍女士的功 劳;如果发现有史实上的 舛漏、观点上的偏颇,那 主要是我的过错,欢迎批 评指正。 张世满 精彩页 第一节 粮油故道的诞生 晋蒙粮油故道,不同于其同时代的官道驿站,更有异于今日之高速公路有一个总体规划,科学部署,计某日始建、某日竣工,然后开始一条路的使命。晋蒙粮油故道,更像苏氏之谓文,起于其不得不起,而终于其不得不终,顺势而成,时迁则逝,当其为路时,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我们稽核史实,探访究竟,终于从历史芜杂的册页里发现并描摹出这一条路,并为之命名“晋蒙粮油故道”。从某种角度,或许可以说,当他被命名时,他才真正诞生。而这个诞生,是为了纪念他的过去,为了更好地体贴那条路上先辈的筚路蓝缕和商家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关键词:商路 寻绎 史据 对于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某一类现象,在前人尚未命名的情况下给其取名,必须要有充足的史料依据,否则就没有足够的可信度。根据对商道所涉及地区部分地方史志的初步查阅,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线索,兹举其要。 1.乾隆朝编成的《孝义县志》“物产民俗”卷记载:本地“人多土瘠,虽丰岁亦不赡,一邑之食多藉外来商贩自延、榆、归化等处木筏装载,由黄河而下至永宁之碛口,复陆运经宁乡至孝,商贩多止孝义,汾、介又自孝义买去,故岁藉补给,又获商人之利焉”。这就是说,孝义人多地贫,粮食要从外购入。路线是从延安、榆林、归化(今呼和浩特)等处装筏,经黄河运至永宁(今山西临县)碛口,然后转陆运,由碛口经宁乡(今山西中阳县一带)至孝义,再到汾、介(山西中部汾阳、介休)。这条史料明确地告诉我们,早在乾隆年间连接今天内蒙古与山西中部的一条水陆相接的商路已经存在。 2.光绪朝《山西通志》卷七一“盐法略下”记载:吉兰泰盐于乾隆“五十一年准水陆并运,其水运者,至临县之碛口起岸,以下查禁”。吉兰泰盐产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内,其运输路线是先由骆驼驮到磴口,再装船沿黄河运到山西碛口,之后由商贩贩运行销于“引地”(政府规定的销售区域)。这条史料又将商路大大向上延伸,水路上溯到内蒙古西部的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即旧磴口),陆路扩展到比磴口更靠西的吉兰泰盐池。 3.同治朝《河曲县志》记载:“河曲地界蒙古,民间皆食蒙古盐,河东池盐不能到也。县距托克托城之河口村计程二百九十里,向因土盐不敷,兼食蒙盐。自蒙盐水陆并运以来,民间多食蒙盐”,“河曲土不产稻……稻自甘肃宁夏舟运而来”。道光年间,河曲籍进士黄宅中(1796—1863)在《今黄河原委说》一文中写道:“边外沙漠之地平衍无际,溉以黄河之水便成腴田。惟河西草地,例不准汉人开垦。利之所在,民尽趋之,边民私向蒙古人佃耕者,多致富饶……乡人耕商于边外者络绎不绝。宁夏之粳稻,口外之麦粟,造船编筏,顺流而下,河曲先食其利,而后波及于汾平诸郡。”这两条史料既印证了蒙盐(主要指吉盐)内运、分销晋西北这一史实,同时还告诉我们,随着内蒙古平原的开垦,口外粮食经黄河水路输入山西,不仅河曲率先得食,而且惠及遥远的晋中汾州府及晋南平阳府,晋蒙黄河水路从磴口还可上溯至当时甘肃所属之“宁夏”(今银川一带)。 4.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成的《保德州乡土志》记载:“东关在州城山麓黄河南岸,舟行者上由包头,下达碛口。陆行者,东去直豫,西向陕甘。”“保德州赖有黄河,北由包头,南去河南,输运便通,商务受其利益。”当地“食品不足,取之蒙古,出外谋生半居蒙古部落。商贾全赖河上水运粮油,他物绝少”。这几段记载表明,黄河水道不仅由包头达碛口,而且通河南;作为河路上的一个节点,保德州除了水上商运,还有东去河北、河南,西通陕西、甘肃的陆路商贸,但以“水运粮油”为主。 5.民国年间编成的《绥远通志稿》卷七十“水路”记载:“迄于清初,水路又见恢复,而其始主要运输则在盐而不在粮也”,“自乾隆以还,口外垦殖日广,民殷物阜,出境之油、粮、盐、碱、甘草各货,入境之日用杂货,山西与归绥往来之商运,凡经河路者,皆以托属河口为唯一之码头”。这段话不仅反映了晋蒙两地之水上商运,更道出了商贸货物的品种,即“油、粮、盐、碱、甘草”等,还指出了河口码头的重要性。 6.民国六年(1917)编印的《临县志》记载:“碛口为县南门户,东北接县川,东南达离石,西南通陕甘,西北连河套,水陆交通颇称繁盛。”新修《临县志》写道:“在京包铁路未建之前的170多年间,每日有50余只木船往来于碛口码头,大批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杂货,白陕甘绥蒙等地源源运载而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烟酒、火柴、粉条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陆路驮运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黄河流经本县110公里……清乾隆至民国年间,陕、甘、绥、蒙等地货物,通过此航线运达碛口,再用牲口驮运到离石、吴城,转运至东路(汾、平、介、孝等县)。据民国二十年(1931)统计,每年从绥远磴口航至碛口的货船不下4000余艘。”这几段话,比较清楚地指明了一条从磴口到碛口再到晋中的水陆商路,而且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