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源自阿德勒面向公众的心理学讲稿,主要介绍的基本原理,分为“性格科学”和“人的行为”两部分。作者运用个体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对社会目标、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性格是一种社会性概念,是每个人生活环境的反映,并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社会感的塑造,是决定其性格的两大最主要因素。书中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自己多年来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郑世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编辑,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生涯咨询》《选择理论》《爱的先知:弗洛姆传》《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我们内心的冲突》等。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性格科学 1 概论 2 攻击型性格特征 3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4 性格的其他表现 5 情绪和情感 第二部分│人类行为 1 心灵是什么 2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3 儿童与社会 4 我们生活的世界 5 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6 为生活做准备 7 两性之间 8 家庭格局 附录 教育概论 结论 译后记│走近阿德勒 序言 本书根据我在维也纳人 民学院为期一年的演讲而 写成,演讲的听众是成百 上千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的男男女女,旨在让普通 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 本原理,并阐述这些基本 原理在人们日常关系中的 实际应用。 本书的目的是:首先指 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 响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 和谐,然后教会个体去识 别自己的错误,最终向他 指出如何和谐地适应公共 生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导语 认识自己,从认识你的性格开始,阿德勒教你“读人”的学问; 大量心理治疗案例,用故事读懂心理学,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请听阿德勒对每个案例的毒舌辣评。 个体心理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真正读懂阿德勒,一本进阶版《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专业译者新译本,详尽注释,译者导读! 后记 译后记 走近阿德勒郑世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拥有 许多头衔——人本主义心 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 始人、精神病医生、畅销 书《自卑与超越》的作者 。我们可能对他的这些成 就再熟悉不过,而对他这 个人本身却感到有些陌生 。 如果用阿德勒心理学的 方法来了解他自己,我们 可以去看他的早期回忆。 一个人早期回忆反映的问 题是什么,他一生努力的 方向就在哪里。 悲惨的童年记忆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 出生于维也纳近郊小镇的 一个谷物商人家庭,在六 个孩子(另有二人夭折) 中排行第二。尽管物质生 活十分优渥,阿德勒的童 年时光却充满了悲惨与无 奈。由于罹患佝偻病,小 阿德勒直到四岁才学会走 路。而这一年弟弟鲁道夫 的夭折,也让他幼小的心 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五 岁那年,阿德勒又经历了 一场生死磨难。在一个寒 冷的冬天,一个大男孩带 他去滑冰,可是后来不见 了人影。阿德勒站在冰面 上冻得瑟瑟发抖,只好自 己跌跌撞撞地走回了家。 这次阿德勒不幸地感染了 肺炎,医生认为他已经康 复无望,但他最终幸运地 从死神手里逃脱了。 相较于身体上的缺陷带 来的自卑感,心理上的自 卑感或许更加难以得到补 偿。除了自身疾病的打击 ,哥哥西格蒙德带来的压 力更是让阿德勒感到危机 四伏。 自幼便疾病缠身的阿德 勒,每做一个动作都十分 费力且痛苦,只能眼巴巴 地看着身体健康的哥哥奔 跑、跳跃,轻松地玩耍。 与英俊、魁梧的哥哥相比 ,阿德勒既身材矮小、略 有些驼背,又长着厚实的 额头和宽大的嘴巴,外表 怎么看也算不上出色。所 有的证据都显示西格蒙德 是家里最聪明、最有天赋 的孩子。阿德勒总觉得自 己生活在这位模范大哥的 阴影之下,不管自己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达到他那 超凡的成就。甚至到了中 年,他还会如此评价已成 为富商的哥哥:“一个善良 又勤奋的家伙,他一直超 过我!” …… 阿德勒理论的众多应用 之一是叙事取向的生涯咨 询。其核心理念是,一个 人最初面临的挫折或困境 ,会在个体的记忆中形成 一种执念(preoccupation ),而个体也会因此形成 一种生活风格,有时是在 无意识中将其转换成一种 职业(occupation),从而 克服童年时期的缺陷和自 卑,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完 满。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阿德 勒的理论过于浅显,依赖 于对日常生活的常识性观 察。弗洛伊德也曾嘲弄阿 德勒的理论只需要几周时 间就能掌握,“因为没什么 东西可学”。而这恰恰就是 阿德勒想要获得的效果, 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使 自己的理论变得简单通俗 、容易理解。 当我们阅读阿德勒时, 会发现他谈论的家庭生活 、学校教育、职业选择、 两性关系等问题,似乎每 个人都能插得上嘴、说道 几句,但又没有人能像阿 德勒那样看得明白、说得 透彻,讲出那么多敏锐而 富有见地的真知灼见。 不得不说,阿德勒学说 比弗洛伊德关注的主题更 为广泛,同时又比荣格 (1875—1961)的神秘主 义更为实用。他对生活和 人性的看法,影响着一代 代的现代心理学家,更影 响了无数的读者和患者。 巅峰与落幕 1926年,阿德勒第一次 踏上美国这片新大陆。与 深居简出的弗洛伊德不同 ,阿德勒对于在美国多座 城市做巡回演讲异常兴奋 。美国媒体称阿德勒为“维 也纳著名心理学家、精神 病学家,广为人知的自卑 情结之父”。他四处发表演 讲,足迹遍布美国大小城 市,并陆续出版了几部代 表作的英文版。这不仅奠 定了阿德勒在美国学界的 地位,也标志着其职业生 涯走向巅峰。 1930年,维也纳市议会 决定授予阿德勒荣誉市民 头衔,以表彰他的成就, 并作为他六十岁生日的贺 礼。然而,市长在颁奖仪 式上致辞时却犯了一个大 错,竟然称阿德勒是“弗洛 伊德门徒中的佼佼者”,弄 得阿德勒心中很是不快。 两次访美之后,阿德勒 逐渐将学术事业的重心向 美国转移,1929年起先后 受邀担任哥伦比亚大学、 长岛医学院的客座教授。 1935年起,阿德勒开始定 居美国。当然,他也没有 放弃在欧洲各国的教学活 动,于1937年5月)安排 了在英国举办数场演讲及 研讨会的行程。途经荷兰 时,阿德勒在一天晚上感 到身体不适,但简单治疗 后仍按计划在第二天前往 英国授课。 到了英国,阿德勒先在 伦敦待了一天,他曾发布 通告,不接受任何患者。 然而一位难民找上门来请 求帮助,阿德勒还是接待 了他。咨询结束后,这位 难民问要付多少钱,阿德 勒笑着说:“我从不接受难 民的金钱。”他以实际行动 证明了自己的格言—— “ 我的心理学属于每一个人” 。 不料,就在英国阿伯丁 授课的第四天,5月28日清 晨,阿德勒在街上散步时 突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 地。尽管救护车及时赶到 ,但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 命。一代心理学宗师就此 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七岁 。 阿德勒逝世后,《纽约 先驱论坛报》的讣告写道 : 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 ,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 个 精彩页 性格的本质和起源 我们所说的“性格特征”,是指一个人试图适应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某些方面时的表现。“性格”是一个社会性概念。只有在考虑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才会谈到性格特征。所以,谈论鲁滨逊是什么性格几乎毫无意义,至少在他遇到“星期五”之前是这样。[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海上遇险后流落荒岛,孤身一人生活了25年,后来救下一个野人“星期五”,将其收为奴仆。] 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性格还是一种行为模式,根据这种行为模式,个体对权力的追求以其社会感的表现得到详尽阐述。 我们已经看到,追求优越感、权力和征服他人,是如何成为指引大多数人行动的目标的。这个目标调整着个体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并将他的各种心理表达导向特定的轨道。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因此,它能使我们理解个体对环境、对同伴、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以及对生存挑战的整体态度。性格特征是一种工具,是整体人格在获得认可和权力时所使用的技巧,在人格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种谋生技能。 性格特征并非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遗传而来的,或是先天存在的。它应该被看作一种生存模式,这种模式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形下都能轻松生活和表达个性,而不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思考。性格特征不是遗传能力或倾向的表现,而是为了在生活中保持某种特定的习惯而获得的。例如,一个小孩并不是天生懒惰,他之所以懒惰,是因为这可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生活,同时还能让他保持自己的权力感。在懒惰的模式下,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体对权力的追求。 此外,一个人可能会让别人注意到他的某种先天缺陷,从而在失败面前挽回自己的面子。他内心活动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我没有这种缺陷,我的才能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不幸的是,我有这种缺陷!”另一个人可能因为对权力无节制的追求,而卷入了与环境无休止的斗争中,他将会发展出任何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的权力武器,比如野心、嫉妒、不信任等。 我们认为,虽然这些性格特征与人格紧密相关,但它们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也正是为这一目的而获得的,有时在人生之初就获得了。但这不是首要因素,而是继发因素,是因人格的隐秘目标而被迫形成的。我们必须在目的论的立场上,对它们进行评判。 让我们回顾一下前文的阐释。我们曾经表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行动、行为和立场,都与他的目标密切相关。如果头脑中没有明晰的目标,我们就无法进行任何思考,也无法将任何事付诸行动。在孩子心灵的幽暗背景中,这个目标早已存在,从人生之初就一直指引着他的心灵发展。它赋予个体生活以形式和特性,并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特殊而独立的整体,不同于任何其他的人格。他生活中的所有动作和表现,都指向这个普通而又独特的目标。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目标,就能从他的任何行为中将他辨认出来。 就心灵现象和性格特征而言,遗传扮演着相对无关紧要的角色。没有任何与现实相关的证据,可以支持性格特征来自遗传的理论。对一个人心灵生活中任何特定现象进行研究,都可以追溯到他的人生初期,似乎表明一切确实来自遗传。然而,某些性格特征为整个家庭、整个国家或整个种族所共有,其原因仅仅在于这一事实:一个人通过模仿他人,或者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从另一个人那里习得了这些特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存在着某些现实、特质、表现和形式,在我们的文明中对所有孩子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会刺激孩子进行模仿和学习。 P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