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潮流起伏、形势发展,横向讲述欧洲、北非、苏德、太平洋等各个战区的重要战事。 作者站在一名军事理论家的高度,对参战国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行动做了透彻讲解与精彩点评,对各国的战争愚行,特别是英国的连连失误更是不吝笔墨严加批判。 书中没有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作者一路大道至简、平铺直序,辅以*到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甚至辛辣的讽刺。无论是战史小白、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进阶读者,还是骨灰级的二战粉丝,都能各取所需,从中汲取营养。 机械化战争论和间接路线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两条暗线,几乎在解说各场战役时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因此这本书也是深入理解利德尔·哈特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序幕 第一章 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 战争爆发时的力量对比 第二部 爆发1939—1940年 第三章 波兰沦亡 第四章 虚假战争 第五章 芬兰战争 第三部 狂澜1940年 第六章 挪威沦陷 第七章 西欧沦陷 第八章 不列颠战役 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第十章 征服意属东非 第四部 泛滥1941年 第十一章 巴尔干和克里特岛沦陷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转而对付苏联 第十三章 入侵苏联 第十四章 隆美尔进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军”行动 第十六章 潮起远东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部 转向1942年 第十八章 苏联的潮流逆转 第十九章 隆美尔的涨潮 第二十章 非洲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一章 “火炬”行动,大西洋的新潮流 第二十二章 奔向突尼斯 第二十三章 太平洋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战役 第六部 退潮1943年 第二十五章 肃清非洲 第二十六章 从西西里重返欧洲 第二十七章 进军意大利——投降和受阻 第二十八章 德国人在苏联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人在太平洋退潮 第七部 低潮1944年 第三十章 攻克罗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国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苏联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轰炸逐步加强——对德国的战略空中攻势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和缅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部 终局1945年 第三十六章 从维斯瓦河攻往奥得河 第三十七章 德军在意大利的崩溃 第三十八章 德国败亡 第三十九章 日本败亡 第九部 尾声 第四十章 后记 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目 陆军上尉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爵士的其他著作 序言 接到指文图书翻译利德 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的委托,我首先想到 的是初中时买过的《闪击 英雄》《失去的胜利》《 战略论》,资深一点的军 事历史读者还记得这几本 绿色封面、装帧简单的“内 部出版物”吧?对,战士出 版社。这几部著作都是钮 先钟前辈的译本,而《战 略论》就是利德尔·哈特的 力作之一。 所以,我真的能完成这 部著作的重译工作,交出 让读者买账的译稿吗?虽 然指文图书和我都属于“金 猴奋起千钧棒”的角色,可 心里不免有一份惶恐。毕 竟,利德尔·哈特这部《第 二次世界大战史》在国内 已经推出过两个不错的版 本:首先是1978年上海译 文出版社的伍协力版,这 个笔名无疑是“我们合作完 成”的意思,实际上出自上 海市政协的编辑组,组织 的翻译力量当然是上海各 大院校的资深人士;然后 就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出版的钮先钟版,虽然 部分读者对书中的行文习 惯,以及人名、地名的译 法不甚习惯,但这多半是 文化割裂的原因造成的, 于钮前辈英明无损。 旧式翻译涉及外国人名 时,通常用中国人的姓氏 ,例如“古德林”“史达林”“ 郝思嘉”“雷根”,而国内现 行的做法是竭力避免旧习 ,通常采用“一看就是外国 人”的译法,地名也是如此 。这只是习惯问题,无所 谓孰优孰劣。更何况和过 去相比,现在从事翻译工 作更加有据可依,可以从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推出的 各种《译名手册》中获得 参考。诚如我的一位朋友 所言:钮前辈的最大贡献 不在于翻译得如何,而在 于首开先河把那些德国将 帅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国内出版的二战通史, 虽不算少,可也不太多。 除了利德尔·哈特这部,还 有近年引进的约翰·基根的 《二战史》。当然,上海 译文出版社还曾在1995年 出版过阿诺德·托因比主编 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 全》,不过这部著作不是 单纯的战史,大量篇幅涉 及各国政治、经济、外交 、社会、文化等方面,能 耐心读完这本书的人大概 不会太多。另外,当年在 东线指挥德国第4集团军的 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希将 军战后也写了本《第二次 世界大战史》,很奇怪, 他没有像古德里安、曼施 泰因那样写一部回忆录, 也没有像保罗·卡雷尔那样 搞一部通俗纪实文学,而 是写了一部通史。对了, 国内还出版过马丁·吉尔伯 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吉尔伯特的资格和能 力当然值得肯定,可一本 不到500页的书,取这样一 个书名是不是太过宏大了 ?安德鲁·罗伯茨的《第二 次世界大战史》同样如此 。本土著作中,不能不提 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五卷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军科院的严谨作风当然能 让这套通史成为我们这些 译者的“词典”,就像他们组 织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 全书》一样,但茶余饭后 捧起一本二战史翻阅的话 ,许多人大概不会选择这 个偏重学术性的版本。 一些读者不禁要问:为 什么又是二战史著作?你 为什么总是翻译这类书? 格哈德·温伯格在他那部二 战史A World at Arms中谈 道:对比一战和二战这两 场世界大战中的可怕事件 ,再同我们所知道的其他 战争相比较,我们就会发 现,本世纪第二场世界范 围的战火应该称为“最大的 战争”。如果你知道日本出 版过多少关于太平洋战争 的书籍,或者看看埃里克 森、格兰茨、奇蒂诺的书 中谈及的参考书,就会觉 得我们目前出版的二战书 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所以,引进各种新书的 同时,全面重译利德尔·哈 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好 的版本,也是个不错的主 意。况且,这一次我站在 若干前辈的肩膀上,不是 一个人在战斗,除非自己 的身高是负数,否则没有 理由不交出一份更好的答 卷。 利德尔·哈特不仅仅是个 战史专家,更多地是个战 略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在书中娓娓讲述,夹叙 夹议,既有分析,也有总 结,融入了自己独到的军 事思想和战略理论。此外 ,这部著作耗时22年才艰 辛付梓,其创作态度值得 钦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虽说不免怀有某种“大英 帝国”心态,但利德尔·哈特 还是保持了相当公正的立 场,完全没有胜利者的骄 气,也没有对战败方发出 任何侮辱之词,甚至对英 国的战略错误,对英国军 队(特别是蒙哥马利)的 保守谨慎颇多指责。 虽然堪称经典,但这部 著作也不是不容置疑,就 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也号 称“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吗 ?利德尔·哈特创作本书时 适逢东西方冷战风起云涌 ,估计他老人家在获取苏 联资料方面遇到了不小的 困难,所以这部二战史相 对偏重英国参与的非洲、 意大利、东南亚战局,对 东线战事着墨略少。 KONECKY&KONECKY出 版社近年再版这部《第二 次世界大战史》,宣传书 中“惊人的结论”时,专门提 到1943年莫洛托夫与里宾 特洛甫在德军防区内的基 洛沃格勒谈判一事。这的 确很惊人,我依稀记得保 罗·卡雷尔或戴维·格兰茨似 乎提到过此事,可从来没 在哪本著作中见到明确记 载。遗憾的是,利德尔·哈 特没有给出这个说法的出 处,仅仅 导语 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其他二战史著作的显著不同是什么?作者利德尔·哈特除了是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之外,更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战略家,在20世纪军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对机械化战争的深刻理解,对“间接路线”战略的热切推崇充满了书中的每个角落,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利德尔·哈特战略思想的充分注解。 作为一个英国人, 利德尔·哈特丝毫没有在书中流露出“我大英翻身做主”和“德意志你也有今天”的小人之心。相反,他把丘吉尔和英国政府的决策失误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批得体无完肤,对德国将领的专业素养则给予了相当大的尊重。胜而不骄,善于发现并学习对手身上的闪光点,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理中客”吧。 你是不是对敦刻尔克撤退、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中途岛海战这些战事耳熟能详,但知识结构总有断层,说不清各个战场之间有啥联系,理不顺整场大战的来龙去脉?看来你需要一本提纲挈领、总览全局的书,对,说的就是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另外,名副其实的大师不卖弄学问与术语,这虽然是个大部头作品,但很容易读下去。 书评(媒体评论) 利德尔·哈特的著作滋养 了我整整20年。 ——乔治·巴顿 利德尔·哈特让那些成功 运用了数千年的战略战术 变得更加行之有效、意义 非凡。 ——伊扎克·拉宾 利德尔·哈特并不为取悦 读者而写作,他在书中揭露 了本质与真相,我非常欣赏 这一点。 ——伯纳德·蒙哥马利 精彩页 第一章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1939年4月1日,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内维尔·张伯伦先生的内阁正在改变他们的绥靖和孤立政策,已为波兰提供保证,保护该国抵抗德国的一切威胁,目的是确保欧洲的和平。 但9月1日,希特勒的军队跨过波兰边界向东挺进。两天后,由于要求德国撤军徒劳无获,英国和法国参战。又一场欧洲战争就此爆发,最终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方盟国参战时有两个目标:当前目标是履行他们维护波兰独立的承诺;最终目标是消除他们自身遭受的潜在威胁,从而确保本国安全。结果,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他们不仅没能阻止波兰败亡后被德国和苏联瓜分,而且,在这场历时六年的战争以表面上的胜利告终后,被迫默认苏联对波兰的统治,背弃了他们当初对并肩奋战的波兰人做出的保证。 同时,由于所有努力都用于消灭希特勒德国,结果导致整个欧洲在此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和削弱。面对新的、更大的威胁,欧洲的抵抗力大为下降,英国及其欧洲邻国已沦为美国的穷亲戚。 这就是隐藏在胜利表面下的无情事实,苏联和美国的庞大力量投入这场反对德国的战争后,寻求胜利看上去充满希望,而胜利的实现却如此痛苦。这种结果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幻想——“胜利意味着和平”。它还证明了以往经历的警告,胜利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这种沙漠是以现代武器和无限制手段从事的一场长期战争创造的。 分析战争起因前,评估战争后果是值得的。认清战争造成的后果,我们就能对战争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做出更加现实的审核。就纽伦堡审判的目的而言,把战争的爆发和扩大完全归咎于希特勒的侵略就足够了。可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过于肤浅。 希特勒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发动另一场大战。他的人民,特别是他那些将领,对这种冒险心怀恐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强调这些基本事实,不是要粉饰希特勒和热切追随他的许多德国人固有的侵略野心。虽说希特勒肆无忌惮,可他追寻自己的目标时向来很谨慎。而德国军方首脑比他更慎重,对有可能引发一场全面冲突的任何举措都惴惴不安。 战争结束后,盟国缴获了一大批德国档案,这让相关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档案表明,德国对自己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根深蒂固的怀疑。 1936年,希特勒决心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他那些将领对这个决定和法国有可能做出的反应惊慌不已。鉴于他们提出反对意见,德国起初只派出少量象征性部队,以此作为一种试探。希特勒打算派部队参加西班牙内战支持弗朗哥时,这些将领又因有可能引发的风险提出抗议,于是希特勒同意限制援助规模。但1938年3月,希特勒却没有理会他们对进军奥地利的顾虑。 不久后,希特勒透露,他打算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收回苏台德区,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起草了一份备忘录,指出希特勒的积极扩张方案势必造成一场全球灾难,整个德国会沦为废墟。他在高级将领举行的一场会议上宣读了这份备忘录,获得众人赞同后呈送希特勒。由于希特勒毫无改变自己政策的迹象,贝克辞去陆军总参谋长职务。希特勒对其他将领保证,法国和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可这些军人根本不相信这种说法,他们策划了一场军事政变,打算逮捕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以避免战争的风险。 可是,这些军人的应对方案彻底破产,张伯伦接受了希特勒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还同法国达成一致,坐视德国剥夺那个不幸的国家的领土和防务。 张伯伦认为,《慕尼黑协定》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而在希特勒看来,这份协定代表另一场更大的胜利,他不仅打败了国外对手,还战胜了他那些将领。这些军人发出的警告,一再被他没有受到挑战、兵不血刃的成功否定,他们也就丧失了信心和影响力。这样一来,希特勒本人当然为一连串轻而易举的胜利踌躇满志。即便发觉进一步冒险可能会引发战争,他也觉得最多不过是一场规模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战争而已。一连串令人陶醉的胜利,其累积效应淹没了他疑虑的时刻。 如果希特勒确实企图发动一场涉及英国在内的全面战争,那么,他就应该全力打造一支能够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海军力量。可他没有这样做,甚至没把德国海军建设到1935年《英德海军条约》允许的有限规模。他不断向他那些海军将领保证,不必考虑同英国发生战争的风险。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告诉他们,至少接下来六年,不用担心与英国发生冲突的问题。甚至到1939年夏季的8月22日,他依然重申了这种保证,尽管他的信心此时已发生动摇。 既然希特勒这么急于避免一场大规模战争,那么他怎么会陷入其中呢?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绝非唯一的答案,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答案,最重要的答案是他长期受到西方国家宽容态度的鼓励,可这些国家1939年春季突然改变了立场。这种逆转太过突然,而且令人始料未及,这就导致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如果你允许某人在锅炉下面不停地加煤,直到蒸汽压力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