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当儿(故乡童年的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建英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作品是一部怀旧思乡的散文作品集,共分为流年碎影、柔软时光、乡村浅唱、树熟流芳、金色流年、岁月诗章、乡村物语七大部分。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代故乡北京房山乡下大马村的风土人情、饮食风味以及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等充满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真实故事和场景。
作者简介
杨建英,北京房山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疆作协会员,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其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百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报告文学集《新疆脊梁》。
目录
第一辑 流年碎影
土炕
母爱
老家贼
打猫儿
小卖部
想良乡
咀嚼春天
村上椿树
姓甚名谁
劁猪骟马
守望麦田
品味丰收
大马村纪事
第二辑 柔软时光
听鬼故事长大
姥姥家唱大戏
半瓶子醋瞎晃荡
别拿白薯不当干粮
你若安好那还了得
我妈叫我回家吃饭去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杠杠的活不过囊囊的
“周”起一座房要花多大力气
第三辑 乡村浅唱
盗花生盗白薯
棒糁儿粥老成菜
歇后语俏皮话
东边的碾子西边的磨
炸酱面麻酱面打卤面
第四辑 树熟流芳
七月枣
八月梨
九月柿子红了皮
第五辑 金色流年
肥年
年夜饭
守岁
第六辑 岁月诗章
致老师——内地同学30年聚会有感
致同学——为同学30年聚会而作
第七辑 乡村物语
乡村物语
乡情——房山区游子联络站印象
序言
收到建英从新疆阿勒泰
发来的散文集《那当儿》电
子稿时,我正准备前往地处
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采访。
于是,我带上《那当儿》出
发了,白天在原始森林里穿
梭采访,晚上在整理好采访
笔记后,便是读建英的《那
当儿》。很快,他的文字,
他呈现出的记忆中的故乡场
景,他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着我
的心灵,温暖着我的心灵。
这种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
乡愁,是他,也是我们的精
神“容器”。
因为新疆与湖南有着深
厚的历史渊源,并于十年前
达成“加强文学交流与合作
,共同促进两地文学发展繁
荣”的意向,湖南省作家协
会在毛泽东文学院每年举办
一期新疆作家班,也因为我
在文学院工作,七年前的金
秋时节,我与建英相识于岳
麓山下。当时,建英在毛泽
东文学院第三期新疆作家班
学习。在随后的交往中,阳
光帅气、温和内敛、宽容厚
重的建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他是一名优秀的散文
家,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散文
,但偶尔他也会聊到他的故
乡北京。每当他说到故乡时
,我总是洗耳恭听。那里也
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那
里当兵十多年,在我脑海中
存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虽然湖南到新疆相距数千
公里。但这并没有隔断我们
的深入交流。我们互相关注
对方的创作动态,互相鼓励
。偶尔,他还会发来新近创
作的散文,如《村上椿树》
《拾荒者传奇》《听鬼故事
长大》《暖冬》《湘西杂记
》等,让我对他的散文创作
、对他的乡愁有了进一步的
了解,但还不够系统与深刻
。无疑,《那当儿》让我对
建英的散文创作,对他的乡
愁,对他的精神世界,有了
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的了
解。
《那当儿》让我感受到
了建英那颗纯粹的热爱文学
的心。集子分“流年碎影”“
柔软时光”“乡村浅唱”“树熟
流芳”“金色流年”“岁月诗章
”“乡村物语”七辑,无论何
辑的内容,均无造作、刻意
为之,感受到的全是他对乡
愁,对生活自然、真情的表
达。尽管文字中建英充当的
不是政治和道德裁判者,不
是伤痛的抚摸者与控诉者,
只是一个记忆中的或者已经
发生变化后故乡乡村的见证
者与呈现者,但我总能深深
感受到他内心自然汹涌的情
感力量。他向我们呈现的大
马村的乡村物语,包括《土
炕》《小卖部》《村上椿树
》《大马村纪事》《听鬼故
事长大》《姥姥家唱大戏》
《盗花生盗白薯》《歇后语
俏皮话》《七月枣》《八月
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肥年》《年夜饭》《致老师
——内地同学30年聚会有感
》《致同学——为同学30年
聚会而作》《乡村物语》等
,见人见事见物,有动态也
有静态,显然是一个北京西
南城郊原生态的古朴村庄。
透过纯粹而洁净的文字,我
看到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也看到了
他那颗纯粹的热爱文学的心
,这颗心正如他笔下的大马
村般原生态。正如他所说,
“那年我从北京坐三天三夜
火车到乌鲁木齐,又坐两天
两夜汽车到阿勒泰,真有到
天边儿的感觉”,于是这里
成了安放他文学梦想的地方
。从那一刻开始,故乡注定
成为他文学表达的重要部分

《那当儿》展现了建英
朴素而精练的散文叙事能力
。他的语言,他的叙事,他
的故事,无一不将我深深吸
引。尤其令人感叹的是他的
语言,质朴得精致,精致得
质朴,自然而洒脱,虽然离
开故乡三十多年了,但文中
依然散发着淡淡的京味儿。
在《土炕》中他这样描述道
:“这种炉子很低,离地只
有两块砖高,俗称‘地蹦子’
。它是在地下挖一个深坑把
炉子砌进去的。这个坑俗称
‘炉灰坑’。这种炉子炉膛很
大,炉口极小,所谓‘里面
蹲条狗,上面伸只手’。炉
子与炕相连,形成炉洞。连
接处用一块砖:抽出来,烧
坑;推进去,做饭。炉洞内
安放一个小瓦缸,放满水,
借着炉火热力形成一个‘土
过水热’。”这样朴实而凝练
的描述在作品中无处不在,
对事物的描述细致入微,不
急不慢,舒缓自如,节奏把
握得非常到位,既打动人心
,又真实可信,还引人沉思
。大马村的一切事物在他的
笔下逐一登场:奶奶、母亲
、老师、同学、石匠,麦田
、大场、椿树、麻雀、碾子
、磨子、麦秸垛、小卖部,
枣儿、梨子、柿子、白薯、
老咸菜、炸酱面、麻酱面、
打卤面、年夜饭,丰收、肥
年、守岁、打猎、劁猪、起
名、像蛋、懈松、唱大戏、
瞎晃荡、盗花生、盗白薯、
歇后语、俏皮话、听鬼故事
、回家吃饭等,共同支撑起
一个朴实而又鲜活的村庄。
《那当儿》构建了一个
留下乡愁的精神“容器”。对
于故乡一切事物的描写,建
英都是那么信手拈来,自然
而又真情地表达着。这种功
夫,既得益于他良好的文学
修养、语言叙事能力,也源
于他对故乡的人及往事的无
限眷念。正是他对故乡这种
纯洁的情感,为我们呈现出
故乡的淳朴和温暖。从文中
也不难看出,故乡任何一个
印记,都会引起他的种种心
绪,泛起熟悉而特有的乡味
儿。对于故乡,不是几篇文
章或是一部作品能够表达清
的,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
的情。正如建英在文中所说
:“有关大马
导语
本书是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杨建英的散文集,本作品秉持让历史照进现实的理念回顾过往,努力探索乡村旧俗、童年往趣对今天生活的意义,字里行间都是对乡愁、对生活所做的真实自然的表达,堪称“记得住乡愁”的上乘之作。
书评(媒体评论)
杨建英的散文集《那当
儿》是一部内容丰富、情感
饱满、朴实无华,散发着浓
郁生活气息,对故乡深情回
望的佳作。那充满温度的文
字,让我们有更高更远的期
望;那发自内心深切的情感
,令我们回味无穷。
——纪红建(著名作家,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杨建英先生的散文,把
读者当成了家人、亲戚、朋
友、邻居。家常里短,世态
人情,信手拈来,不动声色
之间,突然就拈出朵花来;
能把散文写得既重又轻,既
近又远,既小又大,需要修
养和功力的双重加持,最终
达到“把永恒放进一个钟点
,把无限握在手掌”的境界

——金仁顺(著名作家、
吉林省作协主席)
杨建英将散文这一体裁
所承载的宏阔的视野、敏锐
的体验和纵深感极强的思考
,进行个性化的糅合,试图
寻找到属于他的叙事路径。
心灵真切,语言朴素,情感
有内敛式的饱满,叙述的姿
态紧贴大地,他注重的是多
时空的互动。
——北乔(著名作家、诗
人、文艺评论家)
文学即人学。从一部(
或一篇)作品中,读者会从
味道、知识、语言等方面品
味出作者的意图与灵气。《
那当儿》的作者杨建英先生
则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出了很
好的展示,自是应该庆贺的

——宗介华(著名儿童文
学作家)
精彩页
土炕
一世为人半世在床。甭问,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南方人说的。因为南方人都睡床,而北方人大多睡炕。
睡床的南方人比睡炕的北方人总透着那么一点儿精明与高雅,这不是胡说。你看各自的“睡眠心得”就不难得出结论。
睡床的:楼头风景八九月,床下水云千万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窗明月半床书;等等。
睡炕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上炕认识娘们儿,下炕认识鞋;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等,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当然了,如果仅凭几句话就分出床、炕高下,那也太过于草率了。难道睡床就形而上、高雅,睡炕就下里巴人、低贱?话可不是这么一说。就拿“床前明月光”来讲,当年李白或许就是躺在土炕上写的。一来,专家论证诗中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马扎儿。二来,西安属北方,从古至今关中、陕北都是睡炕的。
革命圣地延安城里,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旧址保存完整。一排排窑洞里不见土炕,床具井然。这是因为南方来的领袖们,大多已习惯了“半世在床”,睡不惯土炕。凤凰山下,毛泽东的窑洞里更有土炕上支起一架木床的奇观。在杨家岭朱德的窑洞里,却保留了一盘土炕。导游说:这是考虑到朱老总年岁已高,腿脚不好,单独设计的。
甭管咋说吧,中国革命在延安的窑洞里、木床上,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应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距延安城80公里远的延川县梁家河村的知青窑洞里,一盘普通的土炕正在接受全国各地前来观光学习者的敬仰。
与延安城里那些修旧如旧的旧址不同,这盘土炕已经有了“包浆”——黝黑发亮的木质炕沿,岁月熏染的土墙,锈迹斑斑的油灯等都彰示着:这是“真迹”!
五十多年前,年仅十七岁的青年后生习近平就睡在这个土炕上。
土炕是大地抬起的一部分,睡在炕上就是睡在大地上。接地气,承文脉,通人世。如今,总书记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中国梦,那些惊世卓然的治国理政思想,可能就是从这铺土炕上萌芽的吧。如此说来,所谓床与炕的高下之分,就有些荒唐了。我是睡炕长大的!我对土炕有着恋母般的情愫。毕竟从母亲的胎盘上下来,就直接躺到土炕上,一躺就是十八年。
说老实话,近年来写乡土文章,我一直躲着这个题材。矫情一点儿说,我有点儿舍不得写它。我觉得这是岁月留给我的一粒糖果,像小时候那样,在实在馋得不行的时候,才偷偷取出,在嘴里含那么一小会儿;之后,赶紧吐出包好,放到时光的衣角深处。像村里人把好东西都藏在炕上;像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对小石头说“师兄,别忘了,枕席底下有仨大子儿”;像“黑五类分子”米魁元把派克金笔藏到炕角(参看拙文《村上椿树》);像准备盖房的两口子每晚只有躺在炕上才敢设想未来(参看拙文《“周”起一座房要花多大力气》);像村里的婆姨们把卫生带之类的私密物品洗净包好压到炕席底下,而从不敢晾晒在阳光下……一切贵重的、隐私的、幻想的都藏在炕上。土炕啊,你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睡眠,还有梦香与梦想!
我是睡炕长大的!但对土炕的搭造不甚了解。
大马村会盘土炕的有几个人,他们有的是泥瓦匠,有的不是。这好像是一门祖传的技术活。有的人专门会盘炕,盘的炕结实耐用,顺烟通畅,一烧就热,省柴省煤。与“一世为人半世在床”相仿,我们村则是一户人家半间是炕。那年月,村里除了赤脚医生的医务室、小学老师宿舍、下乡知识青年宿舍有床以外,全村百分之百都是一炕当家。
这些炕,差不多都是生产队盘造。下此本钱,为的是每年掏取各家的炕灰——这是上等钾肥。由此说来,农民们睡眠时也在种地。
炕一旦盘好就一睡多年。炕席旧了换炕席,炕坯塌了换炕坯,很少见谁家隔三岔五地拆炕重建。炕在,家就在。炕才是大马村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炕规划了家庭秩序。一家人,谁睡在什么位置都是固定的。炕头热,睡老人或是当家人;炕尾凉,睡棒小伙儿。有女孩的,姐姐大了搬到别屋,妹妹或弟弟填补她的位置。很少见一家人今天北头,明天南头地乱睡。汪曾祺有篇写北京人方位感强的文章,说老两口在炕上睡觉,老婆儿嫌老头儿挤着她了,就说“你往南边去点”。若不是位置固定,这深更半夜,黑灯瞎火,迷迷糊糊的,老太太如何准确判断方位?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