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选择与阐释
分类
作者 孙生民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合集,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经典回望,第二辑诗海探珠,第三辑小说评弹。所选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主要是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批评,内容涉及《聊斋》、鲁迅、吴组缃、里下河文学流派等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孙生民,文学评论家,江苏兴化人。现供职于扬州职业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思想史研究,曾获“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
目录
第一辑 经典回望
幻象的花朵与人生经验
——重读《聊斋》之一
新读《聊斋》
沉默的鲁迅
暗夜里的鲁迅
漂流的鲁迅
吴组缃论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追求
第二辑 诗海探珠
诗论与诗评的艺术交响
——叶橹的《诗弦断续》述评
生命为诗歌而设
——对当代著名诗评家叶橹先生的解读
《断章》的智性之美
重读席慕蓉
在破坏与重建之间
——论韩东的诗歌创作
姜桦:村庄上的歌者
乡村最后一位歌手
——姜桦散文诗集《靠近》解读
第三辑 小说评弹
疏离后的突破
——江苏女作家创作态势一瞥
《儿歌》:寻找的哀歌
——叶兆言的短篇小说《儿歌》赏评
一代人的精神突围
——甄明哲小说读札
歌吹是扬州
——里下河文学与扬州文化研究
当代里下河小说创作与发展概况
里下河文学新探
汪曾祺的意义
我们真的读懂汪曾祺了吗?
《七层宝塔》: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存忧思
香河守望者
——读刘仁前系列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
里下河女性命运之书
——评庞余亮长篇小说《薄荷》
一代人的青春与记忆
——顾坚长篇小说《元红》读札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邓一群
——读王大进长篇小说《欲望之路》
日常生活的诗性书写
——罗望子中篇小说《我们这些苏北人》读札
为里下河新农民塑像
——评周荣池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李光荣下乡记》
少年心性与文人气息
——费滢小说集《东课楼经变》谈片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图景
——庞羽小说《福禄寿》读札
评论即选择、阐释与创造
——里下河文学评论的一种姿态
文化的乡愁
后记
序言
和孙生民谈《选择与阐
释》
费振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我日渐疏离文学评论,已多
年不与此道。孙生民以新出
文学评论集《选择与阐释》
请序,我现在不以写序为乐
事,但出于师生之谊,也不
可让他失望,仅就书名和他
谈谈文学评论的“选择与阐
释”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
十年,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
同时繁盛,有段时间,文学
评论甚至引领文学创作的风
气,那是一个思想解放、思
潮涌动、观念迭出的时代,
也是文学评论家们生气勃发
的时代。曾几何时,时世变
化,思想为所谓“学术”所乘
,文学评论固然已与疲软的
文学一样到了强弩之末,即
便此后转托“学院”的支撑,
却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新鲜与
力量。
旧世纪与新世纪尚在过
渡时期,反差竞来得如此之
快,如此之大,完全不在我
们的预想当中。那么,仅仅
成为一种技能的文学评论,
在语焉不详之外,还有多少
意义呢?
生民这本文学评论集,
取名《选择与阐释》,出于
方法论而寻求文学评论的路
径,其实部分流露出避重就
轻之意,于文学评论的第一
要义,即必须回答文学在它
的时代所具有何种价值时,
显然有难承受之重的回旋。
我不能以此苛求生民,他的
评论写作大多数在跨世纪的
反差夹缝之间。生民现在大
学教授文学,他所努力的方
向是从文学讲授中,获得相
关的理解与重译,他所追求
的目的,则是文学对于个人
的启发与教诲,以此建立起
作为一名文学教授的志业。
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
了。现在散布于各大学的文
学教授很多,文学评论对于
他们不过是一个赖以生存的
饭碗。真正要从对文学的言
说中,表达自己的心智,表
达自己的美学兴趣,表达自
己的人生感悟,进而让自己
的心灵受到教诲,受到浸染
,受到鼓励,是多么不容易
的事情。何况要从文学中学
习生活,学习信仰,并在这
种美好的学习中,获得人生
规则和策应,如蒙田所说,
又是需要长久的耐心与锻炼
。生民在长时间思考何为文
学评论时,想必有着切近的
体会,所以他的“选择与阐
释”也就不只是方法,而带
着“为我所有”的浓厚主观色
彩。在这个意义上,孙生民
的文学评论写作,有着“为
评论而评论”的主观主义特
征。
在评论的性质和取向上
,我一向比较赞同“主观评
论”。甚而言之,或许文学
评论本就没有多少“客观”性
。“主观评论”将自身代人批
评之中,以自身为局域,凡
出于自己的思想、信念、人
生态度等主观需求的文学作
品,都将作为评论的客体。
说到文学评论的选择问题,
我相信,选择的特权,是由
“主观”给定的。选择的可能
性,即主观发挥的可能性。
同时,“主观评论”下的“选
择”,是建立评论的个人话
语的必要保证。文学评论的
好坏,首先取决于我们的个
人看法,而不是由那些所谓
的客观原则决定的,连理性
与逻辑也不能起多大作用。
“他选择他能够选择的,否
则就让他存疑”。关键在于
,这种“个人话语”需要在主
观意图下具备坚定的个人选
择,而后才能达到令人信服
或令人认同的言说。生民一
直坚持自己的的文学选择,
试图建立评论的个人话语,
这是我们从这本评论集大部
分文章里明显感觉到的,其
取向也是我深以为然的。
至于文学阐释,评论家
们总强调要有深刻发现,但
我怀疑只有少数人能有真知
灼见。“深刻的片面”,也不
过自以为是罢了。给文学阐
释制定目标,最切实可靠之
处,在于主观上满足自己。
与其通过文学阐释显露我们
的博学与深邃,倒不如通过
文学作品满足自己的经验和
智慧,至少满足一下我们那
些经常饥渴的人性与情感。
评论家们把阐释当作文学评
论的功能,我却要说阐释即
是文学评论的目的。纳博科
夫在大学教授普希金时,主
要解读十八世纪俄罗斯诗人
的情感方式和内容,他自己
则从中饱受益处,以满足他
作为一个流亡者的情感体验
。不用说,纳博科夫在成为
一个好作家之前,首先是一
个好评论家。文学阐释不必
追求是作家写出来的还是你
自己后来重新觉察到的,也
不必追求所谓的二度创造,
重要的在于你有没有充分的
感受能力,以及你与作品有
没有共同的理解和相通的认
识,你与作品是否同在一个
经验世界之中。阐释的困难
,在于你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这既需要智慧,也可以增
进你的智慧。阐释让你生命
饱满,让你精神愉悦。因为
,你确实“懂了自己的心”。
生民不属于小说评论家
,不属于诗评家,不属于散
文评论家,也不属于文学理
论家。或者,兼而有之。《
选择与阐释》让他略见驳杂
,而终于向着丰富。
(辛丑岁末,海陵)
导语
歌德说过,未曾在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书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开展寻美式批评,力求挖掘出作品的历史深度、美学向度、哲学高度和人性温度。在文体上,追求平易晓畅的文风,力求将各种理论化于字里行间的叙述之中,如盐之于水,行文注重气势和情感。
后记
文学是什么,文学批评
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答案。说得简单点,文
学就是为了表现人与自身、
人与人、人与世界的隐喻关
系,进而勘探人生存的处境
和人性的深度。而文学批评
就是不断发现的过程,更是
选择、阐释与创造的过程。
仔细考量下来,当初我
写下这些批评文字,一般都
从问题意识而来,可以清楚
地看到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
程,以及对自身与世界的追
问、感悟、思索与沉吟。在
许多寂寞的长夜里,凭借着
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与思考,
在现世获得心安,对未来获
得希望,进而获得前行的勇
气。
这样说来,我的批评与
其说是为了评说作家、作品
,不如说是想通过文学批评
来思考、解答时代、世界与
自身面临的问题,进而创造
有价值的生活。
无论如何,阅读是批评
的前提。没有阅读,何来批
评?在阅读中的选择自然体
现批评者的美学倾向和价值
立场。事实上,阅读的过程
也是自我重塑的过程。
有鉴于此,我更关注的
是作家以及作品文字背后蕴
藏的东西,有时甚而至于觉
得解读一个作家比解读作家
的一部作品更加重要。当然
这要在重视作品细读,回到
作家创作作品的语境基础上
。聪明读者诸君自然知道,
这是“以鲁释鲁”文学批评的
视角与方法的延伸。在文体
上,追求平易晓畅的文风,
力求将各种理论化于字里行
间的叙述之中,如盐之于水
,行文注重气势和情感,一
直醉心于随笔式的诗性批评

这些,虽不能至,然心
向往之。
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走
上文学批评这条路,应该感
谢叶橹、费振钟、王干等诸
位老师,他们的文字是我文
学批评的重要资源之一。至
今依稀记得,十六岁的乡村
少年,孤身一人,拎着破旧
的小木箱,穿过汤汤的流水
,来到运河边的古城求学。
在这里,有幸遇到了他们,
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能够遇见影响一
生的人与事,特别幸运,特
别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借卡
拉马佐夫兄弟之口说过这样
的话:一个人的童年如果有
神圣的记忆,那他的一辈子
就能够得救。
想起了蒲宁小说《寒秋
》的结尾:
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
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我回
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
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
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
人么?有过的。这就是我一
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其
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得承认,我是有过的。
有过那么一双眼睛。世事艰
难,命运无常,但有梦就不
觉夜长。对于我们这一代人
来说,把个人的经历问题化
,就是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
始。
歌德说过,未曾在长夜
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灵魂能
够在优秀的作品和作家丰富
的一生里漫游,体悟到高质
量的灵魂的憎与爱,痛苦与
迷茫,寂寞与忧伤,喜悦与
欢欣,是幸福的。我愿意这
样度过虚妄的一生。亲爱的
朋友,你呢?!
2021年8月25日于扬州明
月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孙生民曾经是我的学生
,数十年后读他的这些文字
,令我刮目相看,更相信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理!
——叶 橹 著名诗歌评论
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生民的评论感性与理
性有机融合,关注经典文学
也触及当下的文艺思潮和作
家作品,理论站位高远,分
析作品入微,语言富有弹性
,不端架子,不枯燥,有可
读性。
——王 干 著名文学评
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思想是时代的精华,一
旦穿上文学的衣裳,就化作
人世间永不凋零的美丽花朵

——徐之顺 江苏省社科
联副主席
生民的文学评论源自诚
实地和作家将心比心地对话
,故能谨守谦逊友善的风度
,淡淡乎,蔼蔼然。
——何 平 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教授
孙生民老师是我的文学
引路人,他跃动的文字、澎
拜的激情以及对于里下河地
区文学持久、深情的关注,
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翟业军 浙江大学文
学院教授
精彩页
幻象的花朵与人生经验
——重读《聊斋》之一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人生的一种尝试。它力图寻求生活经历的意义,力图理解各种事物是怎样生动地意味深长地相互缠结在一起。因此,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可看作一种探索过程,一份作家为寻求生活意义所作出的努力,而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为寻求生活意义而作的一种努力是并行不悖的。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曾经影响现当代小说创作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引起读者兴趣的似乎不再仅仅是那娴熟的故事法,而是类似从一节一节竹筒式的故事里倾溢出来的悲凉的人生百味。出于这种需要,我们重新阅读《聊斋》就有了重要的前提。
阅读《聊斋》里那些长长短短的具有相同模式的神秘莫测的故事,我们的面前时时徘徊着一个缥缈的形象: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衰弱得犹如黄昏下颤动的阴影。他总是为用一杯茶向行人换来的曲折的故事激动不已,然后奋笔疾书成小说,聊以自慰。可当时的人们很快把他忘却了,就像轻风扯下一片叶子,如此而已。然而,相隔几个世纪的今日,蒲松龄在纷乱和普遍动荡的环境中的忧郁目光,以及沉默中发出的喃喃自语却越来越沉重地迎面逼来。
事实也许正是如此。蒲松龄曲折的人生经历与作为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精神状态,以及多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悉心体察,促使他明知没有希望,却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抗争。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里蒲松龄的每一次竭尽全力抗争的失败,所以他才借助幻想的形式与荒诞的方式,以花妖鬼狐“非人”的系列形象,来呈现他对现实的异想天开。或者说,他用对另一个未知的新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慰藉自己疲惫的心灵。
如用前人的眼光来看,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相肯定是一个充塞着种种生疏、古怪而神奇的带有巫幻色彩的现象世界。基于这种巨大变动以及由于人们面对着一个荒原般不确定的世界,蒲松龄的种种改变就转化为神秘丰富的幻觉或者荒诞,各种谈狐说鬼的故事应运而生。可以说,作家笔下的花妖狐魅,“情之至者”“怀之专一”以至“鬼神可通”,并不是荒唐的游戏之言,而是寄托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愤慨之情。这样,《聊斋》里的故事里屡屡出现各种奇思幻想,故事里每每出现的神祗,半神半人,或者怪物,或者狐狸,或者鬼魂,或者其他的非人的却带有性灵的植物、力量超人的英雄——所有这一切,不能都是由于处于混浊的社会里,作者由于恐惧或对个人力量的向往而想象出来的事物。因此,《聊斋》里的故事不能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的投影,一种重新组合的便于认识的荒诞图景。作者因“恐惧”或“向往”或“孤愤”而致力得到关于人生社会的种种神秘的“幻象”——一种在某种想象的生活领域里人们以有意义的方式生活或行动的幻象。这种幻象扩大了我们的经验,使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缺少的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并增加了我们对于自我可能遭遇的情况的感性认识,成为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充分而必要的扩展。
蒲松龄对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神秘感、虚幻感、荒诞感表现出莫大的关切与热诚,与其说是出于美学目的,或者说是为了求仕扬名,倒不如说是他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心理的强烈渴求使作家的心灵面对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充分而自由地打开联想。是否可以这样说,一部《聊斋》其实就是作家因现实的苦闷而产生的一种缀满幻象花朵的人生之树,其上的每一朵幻象之花的凋落都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悲剧意味的否定。
《聊斋》里的每一朵“幻象之花”的产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现实情境,有的是从某个夏日里远远听到死亡的惨叫而得到的启发,如《画皮》等;有的是从观察或想象某个人物时得到启迪,如《王六郎》《耿十八》《田七郎》等;有的是从某种具体事物上找到寄托的情感得到启示,如《狐嫁女》《渔公子》《水莽草》《八大王》等;有的是因一次荒诞的梦的诱导,如《田七郎》《续黄粱》等;有的是从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里得到领悟,如《聂政》《秦桧》等;有的是从家庭生活的是非爱憎、某个观念、某种道德信念得到启示,如《青风》《婴宁》《聂小倩》《张诚》等;有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某个悲剧或喜剧的故事里得到劝导,如《褚遂良》《珠儿》等。作家在《聊斋》的每篇故事里对这些具体情境做了种种可能性的暗示,便于读者重新追寻作者创作的源头,目击作者叙述的那些事件,寻求其探索个人命运的各种未知的体验,与作者一同目击或参与人类为寻找生活本真意义而作的巨大努力。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