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费希特自由体系及其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毛林林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基于对费希特两个知识学版本《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与《知识学新方法》的文本分析,剖析费希特自由理论的关键性构件,阐述费希特自由理论的先验建构过程,整体呈现费希特自由的哲学体系的面貌。此外,基于对从费希特出发,经谢林、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及其发展逻辑的梳理,同时通过对比费希特自由理论结构与马克思实践政治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和论证了费希特自由体系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毛林林,女,湖南平江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2007入读南开大学,20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赴德国哈勒大学联合培养。2018年1月入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希特哲学)。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杂志发表文章若干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思想冲突中“自由”问题的中心化 第一节 哈曼与自由问题 第二节 康德的自由理论 一 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的二律背反 二 实践自由 三 自由感 四 反思判断中的想象力与自由 第二章 费希特与同时代哲学的对话 第一节 费希特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发扬 第二节 费希特对莱因霍尔德基础哲学的继承 第三节 费希特与舒尔茨的论辩 第三章 一种自由体系的初次尝试 第一节 自由自我的三大原则 一 “大写自我”的提出 二 知识学的三大原则 第二节 理论知识学中的自我设定 一对理论知识学所包含的矛盾的提出 二 对理论知识学中矛盾的克服 三 对活动和交替之间相互规定的考察 四 关于想象力所留下的疑问 第三节 实践知识学中的自我与自由 一 绝对自我与认知自我 二 对限制的不断克服 三 客体被区分为理想客体与现实客体 四 “努力”是对自我的离向心活动的综合 五从努力出发达到感性世界 六 想象力的“翱翔” 第四章 以想象力为最高点的自由体系 第一节 对想象力概念的回顾 一 柏拉图理论中的想象力思想 二笛卡尔的想象力理论 三康德的想象力理论 第二节 《知识学新方法》及其纲要 一 关于《知识学新方法》 二 对《知识学新方法》的纲要的分析 第三节 从基础到被澄清的意识 一 从实践与理智统一的自我出发的推演 二从意志个体出发的推演 第四节 知识学的综合与想象力 一 自我之内的多重综合 二 自我的综合的可能性条件——想象力 第五章 从费希特到马克思 第一节 谢林的自由理论 一 自由与必然 二 上帝与自由 三 小结 第二节 黑格尔的自由理论 一对费希特理论的批判 二 黑格尔的自由理论 三 自由与国家 四 小结 第三节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理论 一 黑格尔之后的人格问题 二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 三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 四 赫斯的行动哲学 五 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费希特元素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马克思 一 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一般差别 二 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具体差别 三 小结 第二节 对黑格尔哲学及其劳动概念的批判 一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二 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 第三节 通过对象性活动建立起的关系结构 一对象性存在物与自然 二 对象性活动与劳动 三 对象性活动与自由 四 小结 第四节 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共性 一 青年费希特与青年马克思的共性 二 后期马克思思想与费希特理论的结构性相似 结束语 理论之限度与超越 参考文献 一 中文参考文献 二 外文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序言 毛林林的博士学位论文 《费希特自由体系及其对马 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修改 完成交由出版社出版,邀我 作序,作为她的导师,自不 能辞。 该书稿所讨论的主题是 费希特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 的影响,属于近年来学界关 注度颇高的马克思哲学与德 国古典哲学关系问题的一个 方面,因而,关于这个主题 ,不能不从这一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中始终难以超脱的 问题谈起。这一问题之所以 难以超脱,在于这一关系问 题绝不仅仅是哲学思想史上 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事件,而 是更为根本地深切关系到不 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自身的发展倾向和特征 。德国古典哲学在一般意义 上是指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 格尔的进展进程,这一时期 有一大批哲学家登上了哲学 舞台,涌现了一大批哲学明 星,而其中最耀眼的则至少 有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 格尔。但有意思的是,在不 同时期人们谈论德国古典哲 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所涉 及的却并非这一哲学家群体 ,而是往往将关注点集中在 某一位哲学家身上,似乎是 在让明星们轮流登场、各领 风骚,以便能够更为突出地 让观者感受其各自独特的耀 眼星光,且这出场的顺序亦 并非明星们成名的先后顺序 ,而是有点“颠三倒四”地让 各个明星出现在学术场上的 聚光灯之下。在这当中,率 先登场的不是“首战成名”的 康德,而是“大器晚成”的黑 格尔,而后才轮到康德这位 开创者,费希特则是登场为 时不久,至于其后的谢林, 则似乎还未排上“档期”。但 迟到的登场,却也并不意味 着其存在的不重要,或许是 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关联, 只是不及炫耀的表观易于看 到罢了。 黑格尔之所以率先登场 ,自然是因为他与马克思的 关联最为直接,马克思自己 也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 说过,当德国知识界把黑格 尔当作一条“死狗”之时,他 要公开承认他是“这位大思 想家的学生”,并在《资本 论》价值理论一章中,有意 地“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 达方式”,这就足以让研究 者认定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关 联最为密切,对马克思哲学 的影响最大最为深刻。但马 克思也说过,“我的辩证方 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 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 且和它截然相反”,还说过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 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 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 合理内核”。①既然马克思 自认是黑格尔的学生,且要 把其辩证法“倒过来”,那么 ,马克思在哲学辩证法上的 变革,便是简单地将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 ,即将黑格尔辩证法的运动 主体“绝对精神”置换为“物 质”即可。这一被视为马克 思哲学之革命性的“颠倒”的 结果,便是由第二国际理论 家开端,在苏联教科书中发 展为体系性的,迄今尚在流 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 这种简单得有如儿戏的“革 命”的结果,便是辩证法变 成了机械决定论,世界上的 一切都是为这种决定论的规 律所决定的,而以否定性著 称的辩证法,竟在这里全然 丧失了能动性。 这种丧失了否定性的“辩 证法”,在面对“十月革命” 这一按照既往所理解的“规 律”无法解释的事件之时, 便丧失了其位置,而为一种 新的对黑格尔一马克思辩证 法的理解所取代。这便是由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所开创的对于马克思哲 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之思潮 。这一阐释的根本之点是绕 过费尔巴哈,反对那种“过 高地估计了费尔巴哈作为黑 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中介作 用”的观点,而以“马克思直 接衔接着黑格尔”作为该书“ 许多论述的基础”①。由于 该书的主题为“物化与无产 阶级意识”,而这一“物化” 概念又与不久后公开发表的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的主导性范畴 “异化”概念“暗合”,故而, 卢卡奇的这一阐释进路,可 以说是黑格尔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之中的最“高亮”时刻, 一时间风靡了全世界,特别 是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一被称为20世纪“四大哲学 思潮”之一的流派,雄霸西 方左翼思想界数十年之久。 不仅如此,这种黑格尔主义 阐释进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发展史上亦产生了极其 重大的作用,从20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的“实践唯物主 义”讨论,在其能动论与决 定论内在张力的推动下,逐 步走向了将“实践唯物主义” 规定为“历史唯物主义”,以 便以类似于《历史与阶级意 识》的方式,通过历史进展 达于主客体统一,从而解决 理论的内在张力问题。至此 可以说,黑格尔主义的阐释 方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研究之中已成为占据主 导性的进路。 毫无疑问,从卢卡奇开 端的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 对于纠正自第二国际以来在 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中抹杀能 动性的机械决定论阐释方式 的理论偏向,自是贡献良多 ,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 种阐释方式亦留下了诸多问 题,特别是在反对机械决定 论进路上,却又走向了另一 种决定论——历史目的论。 这是说,黑格尔主义阐释方 式这种诉诸历史进展过程以 克服矛盾的理论进路,实际 上是以隐晦的方式预设了一 种历史目的论,而正如人们 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