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廊桥文萃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温州市泰顺县文联,从2012年创办的乡土杂志《廊桥》刊物中,从几百篇发表的稿件中精选出来的文萃,汇集成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反映了泰顺当地的文化、历史、风情、人物以及当地著名的廊桥风貌、古村落、美食等,配有50副左右的摄影图片。
目录
卷首语
语丝
名家有约
我的苦读人生
泰顺的村庄
兰草、小青、氢泉和廊桥
泰顺这样的地方
廊桥小记
往事中的泰顺三桥
走读飞云江
泰顺好感
泰顺即景
乡土纪实
泰顺徐爽: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史前时期的泰顺
——瓯越先民开发泰顺境域
徐坑老宅
罗阳地名考
茂竹园村
烽火遍地四十年
——明末清初泰顺战乱纪略
山交杂记
太初和尚佛迹追踪
桐山大道古亭拾遗
菖江温师·刘质平先生
泰顺潘氏家族与县城罗阳关系初探
泰顺闽讲话的小称现象
乡愁,是那渐渐远去的乡音
“蛮荒”并非“莽墟”
——汉魏六朝时期的泰顺
进士第:百年宅第,三代名流
去思碑
晚清泰顺著名文士周焕枢
西晋古寺寻踪
泰顺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
横路忆,最忆是处基
一生困顿宦游路
——点注《复斋诗集》前言
库村回来不看墙
江渡·周元善
孙锵鸣致林鹦信札二通考释
联珠合壁的库村
泰顺宋代学术人物及其与朱熹等名儒的交往
溪山隐隐读书声
——泰顺耕读文化简述
从《罗阳竹枝词》看清代泰顺风土人情
罗阳竹枝词
林淳厚生平考略
南明宰相避居泰顺事件考略
随笔视线
青瓦廊桥是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泰顺乡思
那村那桥那碑
—察溪桥碑记作者潘时敏
罗阳纪事
水底家园
被淹没的“太平洋”
镜头的风雅颂
—邬敬善眼里的泰顺
旧日时光里的交烊土楼
沿着飞云江逆流而上
泰顺美食小记
乌岩岭抒情
乡野看桥
阿江婆婆
忆母亲
灵山草堂
—泰顺耕读文化的最后一处地标
翁山外翰第深山大宅院
爬满石墙的薛荔
薛荔在乡间
吴羽和他的《之官纪行》
泰顺红岩
廊桥遗韵
千年风雅在库村
泰顺再遇相去十年
乌岩岭的物象与境界
徐吞村:陈年水墨中的意蕴
风雅逸韵
廊桥,咱泰顺的廊桥
小城之恋(组诗)
梦回乡间(组诗)
吴久籁的诗词
潘家敏诗词
潘先俊诗词
序言
在桥上看风景
泰顺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以下简称县文联)、温州廊
桥文化学会联合创办的乡土杂志《廊桥》,从2012年出创
刊号,到2018年共出了7期。于是,想到出一本精选合集。
一是2019年,恰逢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国祚方熙,躬逢
其盛,以此小书敬贺献礼,这是大义上讲。二是于本书而
言,是为七年行迹点一个逗号,在经费如此拮据的当下,
为要走的前路蓄点气力,就怕有一天这路难走下去,这合
集就权当一份薄薄的记忆。三是想告诉各位看官,泰顺这
块土地,在工业化时代,是一块有乡愁、有诗意、有风度
、有故事的世间桃源。最美的廊桥,最好的生态,最淳厚
的民风,最美味的小吃,都还完整地存留在1700多平方千
米的土地上。如不信,那么这本合集可以简约而系统地告
诉你。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文化不是急功近利可以打造出
来的,它是时空与人文层叠累积的醇化过程,一个地方传
统文化消失了,那就最彻底悲剧了,从这本合集,诸位会
发现泰顺一直以来,代代都有一批人在做这项工作,可以
有意,可以无意,文脉就这样传承下来。于是乎,泰顺的
山水人物就不再抽象了。乡愁其实是有血有肉的。这本乡
土合集就是很多的人在互联网时代,用原生态的图文为泰
顺文化做有情有义的事。从这些角度看,出这个合集是可
以自诩“微言大义”的。
七年,之于时间之河可忽略不计。但对一本县级的刊
物,不积跬步就无以至千里。回望中国的改革,这四十年
的发展,放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愧称得上是
波澜壮阔的黄金岁月。这本书放在此刻刊印,既表达了对
前无古人的变革时代的致敬,也是对家乡泰顺四十年文化
之旅的回望。二十世纪八十年,我也是那个百里岩疆小县
的一名“文青”—文艺青年。虽然说今天还能以文艺或文
史作为终生职业,然抑或还保留爱好的同道,一双手伸出
都数不满。但这不影响曾经的“文青”经历所带来的烙印
,甚至磨炼和感激。想当初,以县城罗阳为中心,刚垒起
“炉灶”的县文联,以及文化馆、团组织、学校和个人社
团都充当起文艺传播的二传手。而全县的乡镇中学、文化
站,各种文艺社团层出不穷。一批小有影响或没有领风骚
几个月的简陋文艺刊物、小报纷纷通过不同的途径冒出。
“文化大革命”坚冰一消融,被禁铜的思想一打开,立刻
就闪耀出华丽多姿的光彩,于是,直抒胸膛的文艺成为抵
达心灵深处最快捷的路径。真的是,经历过那个时代,才
会知道谈文学的、谈理想的、写诗的绝不是矫情。那是一
个有朝气、有梦想的流金时代,是一个没有铜钱味的纯真
年代。理想是可以当饭吃的,文化(文学)是可以挂在嘴
边的,心灵是没有设防的,阶层是没有固化的,读书是有
目标的。那时“文青”办的报刊,我记忆中的就有《清若
》《云岭》《山海潮》《野芳》《一棵树》《夜谈》《月
月山》等。罗列全县的应当不下20多家,还有不少是校园
学生办的,除了县文联代表官方办的是铅印的,其余都是
打字油印的。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的兴趣。今年上半年,
我的《野芳》那群“诗哥们”拿出30多年前写的诗,读着
那些油墨模糊的字迹,眼前落然闪出一个面面:在昏暗灯
光下,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如绚烂的山花一样绽放,
逼灭的房间里,散发着烟草味,彼此正为一首不明就里的
朦胧诗争得面红耳赤………那时的人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
,可以说整个年代充满一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激情。我们
知道,这些诗离诗的技巧还有距离,但依然看着看着就会
莫名感动。那个纯真年代就像水印一样无法从记忆中磨灭
,《野芳》依然发出幽香。我们可以坚信,文化在不同时
代往往会以不同的载体来影响生命、塑造性格。也正是因
为如此,才有了一批又一批默默无闻的文化播种者,才有
了文脉的糜继。
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元文化正以前所未
有的方式向社会全方位席卷而来。因此,随着文学的功能
渐行渐远,关于文化表达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廊桥》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降生。但可以肯定,与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相比,本身的使命感是淡了,再也不会有什么轰动
效应了。从绚丽归于平淡,它其实更多的只是为家乡的大
美山河留一点儿可资凭证的齿痕。这七年,家乡的一些事
与物都变了,我相信,不管是居家守望,还是外出打拼创
业,对曾经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曾有过情铸,有过继继,
以及初恋与泪点,毕竟怀旧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乡愁。
《廊桥》的七年之旅,酸甜苦辣成。但感谢这么多人
的不离不弃。对泰顺当代文艺有开山之功的吕人俊先生没
写完七期的诗就先走了,创刊人之一的杨立成君、虔诚撰
稿人朱林敏君、《野芳》发起人吴国乾君,他们都再也无
缘看到这本合集了。这足以说明,人事代谢,如白验过隙
。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于情于理,七岁的《廊桥》真该
好好值得去经营。希冀着《廊桥》与廊桥两块牌子都能真
实打响,无愧于先,无愧于后。本书是从数百篇已发的稿
子精选出来的,见仁见智,愿大家喜欢!
好了,长话短说。选了诗人下之琳的《
导语
泰顺县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县,500多年的建县历史,淳朴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文化,并且拥有多个国家、省、市、县等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廊桥》杂志将立足于本土,以弘扬主脉文化为己任,着力成为泰顺县的一本纯乡土的文艺综合刊物。《廊桥文萃》辑录《廊桥》杂志精选文学,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有一定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精彩页
我的苦读人生
我出生在浙江地势最高的山乡—泰顺县罗阳镇。如今罗阳是县城,改革开放前其实只是一个人民公社,居民绝大多数是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我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在我幼小时便相继亡故。当帮助照料病中母亲的邻居深夜将我叫醒,告诉我母亲已经离我而去时,我还睡在母亲的脚后头。当时我才8岁,不知哭泣,只是发呆。自此以后,我成为农村的五保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成了住校生。那时生产队很穷,每年给我提供360斤(1斤=500克)稻谷,提供了差不多10年。除此之外,我的生活费的另一个来源,是出租自家房屋获得的每月2元的租金。由于上小学时经常吃不饱,我长得又小又瘦。
在读书中成长
8岁的年龄正是需要父母疼爱的时候。每当周末同学离开学校以后,我面对空空的宿舍,沉浸在深深的孤寂和凄凉之中。幸好小学附近是县图书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图书馆很小,书也不多,但摊放在报架上的一份份报纸杂志,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课后、周末,我都到县图书馆看报读书。直到1974年参军离开泰顺,我都是县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常客之一。
每当寒暑假,我都要到在温州市居住的我唯一的亲人、年龄比我大许多的姐姐那里度假。位于五马街口的新华书店,又成了我假期读书的好去处。后来,姐夫调到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我假期读书从书店的门市部一直读到书店的仓库。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我被迫中断初中的学习生活。姐姐担心我的安全,不让我回泰顺。我在瑞安住了两年多,在“文化大革命”的喧嚣声中,安安静静地在新华书店的库房看书。在此期间,我曾独自一人沿着温瑞塘河的塘路走到温州亲戚家,也沿着瑞平塘河的塘路走到平阳县城。后来,我回到生产队,读书成了我劳作之余的全部乐趣所在。无论白天多累,晚饭后我总是习惯到县图书馆看书读报。此外,又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翻书,每找到一本,便视如珍宝,购回阅读。冬日里,邻屠小伙看中我一人之家,是最好的玩牌赌钱的场所,叫门再三,我装聋作哑,拒之门外,继续读自己的书。
我对地理一向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国开始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每当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报纸都要刊登这个国家的资料。我将这些报纸上抄来的资料和废品收购站找来的地理书上的资料,揉为一体,编写各国地理,举凡自然、经济以及政治情况,都有简要的说明。此外,又将中国各省的市县镇名称,以及报刊中出现的大工厂的名字,分类抄写,汇编成文。又逐句背诵《宋词三百首》,模仿格律,试着写词。此外,介绍各国历史的著作、政治经济和哲学的教科书,以及中医中药的书,只要找到,无不浏览阅读。当时无书可读,只好找到什么看什么,哪怕是一张纸片,如此读书,却也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1974年我应征人伍,来到大兴安岭当铁道兵。第一年在施工连队,繁忙艰苦的劳动和训练,又加缺少图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读读报纸。当时举国上下学习天津小靳庄,施工间歇连队有时要举行赛诗会,我也忍不住将口号式的空话连缀成“诗”,上去哼哼。却不料引起连指导员的注意,指导员和连长领着连队天天大战“红五月”,希望能够让上级知道,问我可会写总结。我从未写过总结,但隐约感觉这是个机会,表示会写。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