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70年,于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但这一瞬,却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瞬,却是“当惊世界殊”的一瞬,却是书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诗篇的一瞬。也因此,这一瞬,注定永恒。
这套“新中国往事”丛书,主要通过亲历者口述形式,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基础设施、考古等领域一些标志性事件的决策、建设或发现的过程,旨在回顾新中国走过的曲折历程,反映70年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而亲历、亲见、亲闻,以及较大的时间跨度、较广的内容涵盖,恰是这套丛书的价值所在。
《历史发现/新中国往事》:
我从1998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03年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至今。任馆长以来,认真研读了很多关于周口店遗址的史实书籍、文献资料,为推进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保护、管理、科研科普等工作,为遗址发展、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此期间,我亲闻和亲历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现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口店遗址,解读人类起源,这也是我的义务和职责。
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遗憾的是,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一珍珠港,与珍珠港相距万里之遥的周口店龙骨山也在劫难逃——保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的全部“北京人”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从此下落不明了!“北京人”化石的失踪如“北京人”化石的发现一样又一次震惊了世界,成为20世纪考古学界最大悬案之一。
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都离不开中外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以及初期的研究和国际上的考古学者们对周口店遗址的关注息息相关;早期发掘中,中国的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人类考古事业、为周口店遗址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弥留之际依然惦念着丢失的“北京人”。
1998春季,90岁高龄的贾兰坡先生发起了世纪末的寻找,呼吁大家携起手来,做一次全人类共同的寻找。2005年6月首次以官方名义成立了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工作委员会,并提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生命不息,寻找不止”的口号,寻找工作仍在继续……
失落的“北京人”你到底在哪里?是流落到了海外,还是留在中国?是早已被毁,还是仍然在人间……
今天,我们寻找北京人化石,更加怀念为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也会为我们今天的寻找行动感到欣慰,他们是:
第一个发现周口店遗址的安特生先生
第一个研究“北京人”化石的步达生先生
第一个系统研究“北京人”化石的魏敦瑞先生
第一个主持周口店遗址系统发掘的李捷先生
第一个研究周口店遗址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的杨钟健先生
第一个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裴文中先生
第一个连续发现“北京人”三个头盖骨化石的贾兰坡先生……
1961年3月4日,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考察认定,周口店遗址符合文化遗产列入准则的第Ⅲ条与第Ⅵ条,即它能为现存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同时又与某些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周口店遗址的评价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