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环境岩土工程学是岩土工程学与环境工程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紧密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岩土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容纳、集成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环境岩土工程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技术水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工程性质及其污染形式、污染物在土中的污染运移模型、填埋场场地勘察与评价、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计算、放射性有害废料的处置、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自然界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固体废弃物利用研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和阻隔技术、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等,并配有与每章内容对应的思政主题。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发展 1.2 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1.3 环境岩土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和分类 1.4 环境岩土工程学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筑牢环保意识理念造福人类 2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工程性质及其污染形式 2.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分类 2.2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工程性质 2.3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形式 课程思政:宣传环保爱国爱家 3 污染物在土中的污染运移模型 3.1 饱和-非饱和土层水流运移模型 3.2 吸附作用 3.3 饱和-非饱和土层溶质迁移模型 3.4 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模型 3.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3.6 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如盐在水 4 填埋场场地勘察与评价 4.1 填埋场的选择与勘察 4.2 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 4.3 污染土的检测与监测 4.4 填埋场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5 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计算 5.1 概述 5.2 防渗衬垫系统的设计 5.3 淋洗液收集和排放系统的设计 5.4 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 5.5 填埋场封顶系统的设计 5.6 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 5.7 卫生填埋中的沉降计算 课程思政: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6 放射性有害废料的处置 6.1 放射性废弃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6.2 放射性废水的管理 6.3 浅地层处置 6.4 高放射性废弃物深地质处置 6.5 高放射性废弃物处置库选址及其标准 课程思政:勇于担当攻难克坚 7 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7.1 打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2 基坑开挖造成地面移动或失稳 7.3 软土隧道推进时的地面移动 7.4 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7.5 采空区地面变形与地面塌陷 课程思政:传播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8 自然界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8.1 洪水泛滥 8.2 区域性的滑坡及泥石流 8.3 地震灾害 8.4 火山 8.5 水土整治 8.6 盐渍土及土壤盐渍化 8.7 废弃矿山恢复治理 8.8 海岸灾害及岸坡保护 8.9 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课程思政:为强国梦发奋努力 9 固体废弃物利用研究 9.1 概述 9.2 粉煤灰的利用 9.3 煤矸石的利用 9.4 炉渣的利用 9.5 电石渣在道路工程的应用案例 课程思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0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0.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0.2 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0.3 地下水的污染及联合修复 课程思政:共享绿水青山 11 污染场地修复和阻隔技术 11.1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风险评估 11.2 污染场地土固化/稳定化技术 11.3 污染场地土体气相抽提技术 11.4 污染场地原位曝气技术 11.5 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 11.6 污染场地竖向阻隔技术 课程思政:和谐面貌绿色生活 12 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 12.1 微生物反应过程 12.2 微生物矿化改良土壤 12.3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 课程思政:跨界学习交融创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