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初心如故丛书”以入党志愿书、家书、遗书、诗词等个人的文献资料为切入口,围绕“信仰”这一核心理念,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基因,使广大党员干部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无怨无悔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诗言志,歌咏言。《革命诗词中的真理追求》作为“初心如故丛书”中的一册,以革命诗词为切入口,从各个时代中精选出较具代表性并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诗词集结成卷,并对诗词中蕴含的坚定信仰及革命精神进行解读,集中展示共产党人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 目录 毛泽东:人民领袖 永远丰碑 陈独秀:思想先驱 建党领袖 董必武:革命元老 甘为民仆 瞿秋白:赤潮涌动 革命不息 蔡和森:宣传建党 群众领袖 陈毅:文韬武略 诗人元帅 彭德怀:功勋赫赫 忠烈刚直 徐特立:革命一生 教育一生 李达:建党先驱 理论巨匠 叶挺:北伐名将 民族英烈 粟裕:大将之首 百战沙场 杨靖宇:林海雪原 铁骨忠魂 罗炳辉:神行太保 战无不胜 吴焕先:舍生忘死 不朽军魂 韦拔群:顶风傲雪 永不凋零 李兆麟:壮哉伟志 复我山河 赵博生:警醒先锋 精神长生 江上青:心如明月 志壮山河 熊瑾玎:红色管家 无私清廉 陈然:红岩英烈 真理自白 董存瑞:解放隆化 建国誓言 华罗庚:数学伟人 科学巨匠 李四光:地质巨人 誉满全球 后记 序言 初心,是中国共产党最 初的心愿,是中国共产党刚 刚诞生时作出的政治宣言,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 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作 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放眼世界,纵观古 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 家的执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 这样,在成立之初只有50多 名党员,走过苦难辉煌的 100年,到如今却能凝聚成 9500多万名党员的磅礴力 量;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哪个 国家的执政党最初诞生在一 条小船上,走过共和国硕果 累累的70多年,到如今却能 引领着14亿人民走向繁荣富 强。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 、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激 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波澜壮 阔的改革开放一直到实现民 族复兴的新征程,百年真理 追寻,百年风雨兼程,百年 初心守望,独特的政治品格 具有如此持久的向心力,鲜 红的党旗始终凝聚力量,中 华民族终将铸就成为伟大的 共同体。这就是初心的磅礴 伟力,信仰的万丈光芒。 “初心如故”丛书呈现的 100位“特殊材料做成的”中 共党史先进典型人物,既有 “双百人物”、“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又有革命战争年代 的革命先烈、社会主义探索 建设时期的道德模范,还有 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时代楷模 。他们集崇高理想、人格魅 力、浩然正气于一身,他们 是民族脊梁、人民英雄和时 代先锋。 “初心如故”丛书(《革 命诗词中的真理追求》《红 色家书中的赤诚炽爱》《烈 士遗书中的赤胆忠心》《入 党志愿书的生命践行》)分 别以诗词、家书、遗书、入 党志愿书引入鲜活的光辉形 象,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 感人的人物情节、执着的奋 斗历程,展现这些优秀人物 的崇高理想、坚韧党性、优 秀品质,让我们在阅读中震 撼心灵、温暖心田、铭记持 久、激励永恒。 诗言志,歌咏言。《革 命诗词中的真理追求》是以 诗词的内涵哲理及文学风格 书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特艺 术画卷,是中国共产党人用 鲜血和生命凝聚的革命意志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红色家书中的赤诚炽 爱》是中国共产党人内心世 界至真情感、人间大爱、革 命豪情的表达与嘱托,闪烁 着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熠熠 光辉,镌刻着他们对革命事 业的铮铮铁骨和对家人后辈 的绵绵柔情。 芳华绽放际,遗志写千 秋。《烈士遗书中的赤胆忠 心》是革命同志在生命最后 之际书写给未来的寄望与嘱 托,是用鲜血和生命对内心 无比牵挂的事业的深情告别 ,是用壮美的遗志激励起后 人的担当前行。 入党志愿书,托举坚贞 信念。《入党志愿书的生命 践行》由衷彰显着“入了党 ,就是党的人”的人生抉择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 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入 党志愿书的生命践行,就是 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 党工作,做到始终忠诚于组 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 德”。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 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 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伟大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 ,才能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 ;崇高的人格如浩瀚星辰, 才可以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 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 不能没有先锋。“初心如故” 丛书在铭记和弘扬先进人物 丰功伟绩和展现精神风采的 同时,更让广大读者在红色 记忆、红色基因中汲取真理 与人格的力量,在思想自觉 、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知 行合一中,激励着每一位初 心践行者、时代奋斗者继往 开来、勇往直前。 是为序。 编者 2021年6月 导语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回望一百年来,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生命践行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用行动铸就中华民族历史道路上的伟大丰碑。 今天,我们从一首首诗词中,去触摸百年历史,感受他们凝聚于笔尖的时代绝响。 后记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向史而新,薪火相传。“初 心如故”丛书以党史人物故 事为载体,结合中国共产党 奋斗历程,围绕初心使命这 一根脉,力求展现中国共产 党人勇于革命、不懈奋斗的 崇高信仰和精神品质。本丛 书坚持史论结合、言之有据 ,力求形象、生动、可信、 入理,以纯朴的文风和较强 的思想性、可读性,讲好初 心故事,践行理想信念。 “初心如故”丛书由广西 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出选题 并确定框架,由姚桓教授、 张忠友博士作为主编提纲挈 领,李晓敏、宁一然、刘汉 峰、易文悝作为副主编协调 编写并共同统稿审读、修改 完善。《革命诗词中的真理 追求》由李晓敏、宁一然、 姜寿智、李国玉、易文悝、 葛灵等多位同志共同编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 从丛书选题策划到编校把关 ,付出大量心血。本卷在写 作过程中参考吸收了史学界 、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及新 闻媒体有关公开报道,在此 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 书稿力求臻于至善但又挂一 漏万,偏颇疏漏之处在所难 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广 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6月 精彩页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于1976年元旦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在离开井冈山整整三十八年后的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一行从湖南长沙出发,途经茶陵、永新、宁冈,于22日晚到达井冈山茨坪。其间,他广泛地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情况,亲切会见了当年的老红军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回顾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看到井冈山一派生机盎然之景,毛泽东抚今追昔,豪情万丈,接连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感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旧貌换新颜。从当年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到故地重游,已经过去三十八个年头,对有限的人生而言何其漫长,而对漫漫历史长河而言又何其短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作整体上体现了毛泽东对辉煌斗争历史的追忆、对井冈山巨变的欢欣鼓舞,抒发了要将革命继续进行下去的豪情壮志。 坚定志向初心之路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富农家庭。韶山冲是湖南中部一个山清水秀、贫穷闭塞的小山村。父亲毛顺生是乡间精明能干但思想狭隘的大米商人,母亲文七妹温良贤惠。从九岁开始,毛泽东就在家附近的私塾上学,但上私塾后的毛泽东并不能让父亲“省心”,甚至经常顶撞老师。到十三岁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四所私塾的四个老师门下读书,几乎是一年换一所私塾。毛泽东从小就爱看关于古时候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并勇于独立思考,但也因此被认为是“叛逆少年”。有一次因为带领同学去池塘游泳而顶撞塾师,被父亲责骂后选择离家出走“罢课”。还有一次父亲当众责骂他“懒惰无用”,他再次选择离家并以投水自杀相威胁,并引经据典地说:“经书上说‘父慈子孝’,可见‘父慈’在前,‘子孝’在后,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可见,“叛逆”的种子在少年毛泽东心中开始“萌芽扎根”。另外,陈旧迂腐的封建私塾教育方式也让毛泽东难以接受。父亲毛顺生认为:“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这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毛顺生认为毛泽东已经能完成“记家账”的任务,再读书就没什么用了,因而在毛泽东十三岁时,便让他停学,“白天完全做着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亲记账”。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不甘心做父亲安排的这些事,但是迫于父亲的威严,他只能抓住干活的空闲看书。父亲干活时他跟着干活,父亲休息抽烟时他就抱着一本喜爱的书阅读。他父亲看不顺眼,认为他这是偷懒,父子俩经常为此发生冲突。随着毛泽东年龄渐长,道理懂得越多,和父亲观念上的差异就越大,冲突也就愈发激烈。 1910年秋天,毛泽东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阅读了《新民丛报》,开始崇拜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并特别关心政治和国家的前途。他经常对同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11年春,十八岁的毛泽东考人湘乡驻省中学。初到省会长沙,毛泽东眼界大开,不仅看到了同盟会的《民立报》,还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以此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投笔从戎,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中当一名列兵。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