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1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话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包括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话剧史论专家,以及院团、剧场管理专家,等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参与了中国话剧历史建构,为话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采用对话体、纪传体的记录方式,通过调研、访谈、研究,记录了罗念生、焦菊隐、葛一虹、朱琳、蓝天野、郑榕、田本相、宋之的、苏民、宋国锋、顾威、何冀平、李宝群、陆军、李畅、邢大伦、冀晓秋、田沁鑫十八位中国话剧艺术家的生平事迹、艺术道路、重要作品、经验心得等珍贵历史资料,旨在还原和丰富中国话剧历史的整体面貌,为后来者研究中国话剧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目录
罗念生:古希腊戏剧翻译家
焦菊隐: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葛一虹:知识分子精神与社会责任
朱琳:朱颜宛若在,琳琅声不闻
蓝天野:文士之风与演艺之境
郑榕:在现实主义视野中重审“话剧民族化”
田本相:重振困境中的中国话剧
宋之的:一位勤奋而卓有成就的剧作家
苏民: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宋国锋:现实主义戏剧的守望者
顾威:“我要做北京人艺的‘孝子贤孙’”
何冀平:中国故事的诗意表达
李宝群:用悲悯镌刻人性的高贵与美好
陆军:松江赤子、三栖教授
李畅:甘做绿叶,倾心幕后
邢大伦:专攻舞美,乐守课堂
冀晓秋:军队舞台上的美术设计
田沁鑫:创造属于中国国家舞台艺术形象的作品
序言
话剧史是一首生命的交
响诗
宋宝珍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第一至四辑即将付
梓,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
重点课题,作为话剧研究所
的一项学术工程,它完成了
初步的阶段性工作。本书的
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
以对话体的方式,对在世的
话剧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记录
;二是以传记体的方式,对
已逝的话剧艺术家或者不便
采访的话剧艺术家进行艺术
总结。我们力图在“访谈”中
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
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
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
艺术业绩。如果说“访谈”是
与前辈话剧艺术家的心灵对
话,那么聚焦于话剧艺术家
的“研究”将是学术探索的开
始。
也许我们的方法是笨拙
的,但是我们的心是虔敬的
;也许我们的成果是初步的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持续的


话剧艺术是关于人的艺
术,“活人演给活人看”一直
是它的重要特点。一代又一
代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及台
前幕后的人们,共同书写了
中国话剧的历史。在没有影
像记录的时代,很多人的艺
术光彩交付给岁月尘埃,即
便是如今影像技术高度发达
的数字时代,我们在剧场里
看到的也不过是艺术创造的
一个成果性显现,那些促成
这一成果出现的生命个体和
创造环节往往被忽视或者遮
蔽。
戏剧是人创造的,这是
不争的事实。新世纪初叶曾
流行过一种说辞,叫作“只
养戏,不养人”,对此很多
戏剧界人士心存疑虑。观念
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如果一
种观念带有决策力和影响力
性质,那么对其合理性、合
法性应当进行必要的论证和
先行的实验,毕竟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戏都在
人的身上,倘若忽视了人的
因素,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只养戏,不
养人”的观念错位所导致的
一系列行为,招致很多话剧
工作者改行、彷徨,也导致
了话剧事业的危机和损失。
重视话剧艺术家作为人的有
机天性和创造活动,审视他
们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积淀,
应当是话剧史学构成之中的
重要内容。
从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
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
《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到今天现代戏剧成为民
族文化之林中不可替代的艺
术形式,中国话剧已经走过
了110多年的历史。在110
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它经历
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无论是
抗战的硝烟、“文革”的摧残
,还是商业大潮的席卷,都
不曾改变其艺术品格和精神
气质;而新世纪的到来,新
时代的召唤,必将使中国的
话剧事业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话剧110多年的历
史进程中,涌现过很多优秀
的话剧运动领导者、剧院管
理者、艺术实践家,诸如编
剧、导演、演员、灯光设计
师、舞台美术师,等等,他
们共同创造的不朽的艺术成
果,构成了话剧史的不朽篇
章,并为今后的话剧发展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
经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参与过话剧历史建构的
老一辈话剧艺术家纷纷到了
垂暮之年,他们即使有心将
艺术经验传诸后世,往往也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人
甚至带着遗憾告别了人世,
比如曹禺、英若诚、夏淳、
石羽、于是之、李默然、叶
子、朱琳、欧阳山尊、林连
昆、黄宗江、李龙云、乔奇
、严飞、马奕、白杨、陈颖
、牛星丽等,他们“心中的
宝贝”——平生积累的艺术
经验,来不及被人挖掘、整
理、记录,就已经烟消云散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出于抢救话剧第一手资
料的目的,话剧研究所着手
进行《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尽管我们的能力
有限,但是我们坚信,行动
是最好的宣言,接近理想目
标的最好方式是大胆实践。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
与研究》项目,是我们现在
所做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
话剧艺术资料的抢救十分必
要,对于未来话剧史研究的
丰富和完善十分必要。
我们的工作形势紧迫。
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对老一
辈话剧艺术家进行访谈、记
录的过程中,不时传来令人
痛心的消息:一些戏剧界的
重要人物骤然告别人寰,仅
2019年就有田本相、董健
、刘厚生、穆凡中、童道明
、钮心慈等。
以有涯之生命追无涯之
学问,以现实之步履追时光
之迅疾,我知道这是一场没
有胜局的博弈。但是,中国
的话剧事业在呢,热爱话剧
的人们在呢,话剧研究所在
呢,我们的使命在呢,我们
责无旁贷,必须不断努力。
一步一步迈进,一点一点积
累,我们终会有所收获。

以往的话剧历史研究,
往往特别重视话剧文学史的
构成,这虽然也取得了重要
的学术成果,但是毕竟不是
话剧艺术的全部。剧本尽管
是独立的文学体裁,但是作
为舞台艺术,仅有剧本的存
在,话剧艺术仍然是“未完
成”。一部完整的话剧史,
必须要研究与剧本文学体裁
相关的剧场美学,而剧场美
学研究的基础,离不开导演
、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接受
美学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
归纳、整理、提炼。
话剧研究所的重要职能
之一是话剧史论研究,我们
的责任在于重点考察和描述
中国话剧的历史进程,对剧
作家、剧作、戏剧现象以及
艺术问题进行学术
导语
本书力图在“访谈”中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艺术业绩。如果说“访谈”是与前辈话剧艺术家的心灵对话,那么聚焦于话剧艺术家的“研究”将是学术探索的开始。
精彩页
罗念生:古希腊戏剧翻译家
人物简介:罗念生(1904.7.12-1990.4.10),原名懋德,四川省威远县人。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顾问兼分支主编。他一生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是我国外国文学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古希腊戏剧文学的研究和翻译领域中,有突出的建树。他翻译的戏剧作品有: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完整传世的悲剧作品7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传世的悲剧作品7种,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5种,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作品5种。著有戏剧论文集《论古希腊戏剧》。编辑《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
罗念生(见图1)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他的一生都投入到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之中。作为一个我国外国文学界的拓荒者,他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他的事迹写成专门条目,收入《戏剧卷》中。希腊雅典科学院于1987年12月授予他“最高文学艺术奖”;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学大学于1988年11月还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罗念生在戏剧领域颇有建树,翻译了很多经典的外国戏剧名作,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一、前期学习经历
罗念生的家乡——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地处四川威远、仁寿、资中三县交界处,为煤矿山区。其父罗九成以教书为业,曾开馆办私塾。当时的连界场没有小学,幼年的罗念生只能随父读私塾。他熟读古书,才思明敏,记忆超群,所作文言文深得乡贤称赞。课余常与小友们去池塘垂钓,去墙边捉蟋蟀,去山间打猎,享受着大自然和田园的乐趣。他在散文集《芙蓉城》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1918年,考入资中县立小学。1919年,考入威远县立初级中学,后因学校临时停办,改入荣县中学。半年后,为了逃避抓差,开阔眼界,他邀集一批知交,结伴赴成都求学,就读在成都华西中学。少年的罗念生品学兼优,尤以数学才能出众,深得老师们喜爱,并望他将来专攻自然科学。此时,他虽年少,却满腔爱国热忱,多次投身到“抵制日货运动”的游行示威行列之中。罗九成为了儿子能继续求学深造,便弃教经商,专营烧制木炭及炼铁作坊,每年资助他60块银元做学费。1922年,罗念生考入旧制清华学校,由成都到了北京,专攻自然科学。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同学有朱湘、柳无忌、罗皑岚、孙大雨、陈麟瑞、水天同、杨葆昌等。1926年,罗九成炼铁生意破产,家中开始破落,难以支付儿子每年近200元的学习费用。罗念生只得改学文学,以习作和译稿挣得稿费维持生活和学业。清苦的校园生活,对时弊的憎恶,促使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诗和新文学。在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出现了两批新文学家,一批是闻一多、孙大雨、梁实秋、饶孟侃、谢文炳等;另一批为朱湘、罗念生、罗皑岚、陈麟瑞、水天同等。他们经常在清华校刊及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作品。
二、走上文学创作、翻译道路
1927年,经挚友朱湘引荐,罗念生为北京《朝报》编辑文艺副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诗及散文的创作。诗作大多收入他的新诗集《龙涎》中,散文收入以描写蜀中山水风情为特色的《芙蓉城》散文集中。林语堂先生曾称赞他的文字“清秀”。朱湘认为他的散文“风格清丽,有一奇气”。他与同窗卢木野合译了英国作家哈代的短篇小说,又与陈麟瑞合作翻译了德国作家施托姆的著作,经常刊登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后来他将哈代的小说汇集成《儿子的抗议》一书,由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将施托姆的中篇小说《傀儡师保尔》及拉丁文的中世纪学生歌曲《醇酒、妇人、诗歌》交上海中华书局及光华书局出版。
1929年,罗念生经过考试公费赴美留学。赴美前,曾回乡探亲。蒙亲友资助,同乡从南京接济,才得以整装登船赴美。对此乡情,罗念生在1989年6月,于病中所写的《乡思》一文中仍念念不忘,感激不尽。在美国,罗念生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希腊文学。在詹姆森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堂上,教授对古希腊文学的极高评价,加深了罗念生对古希腊哲学、文学的浓厚兴趣,加上挚友朱湘的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从古希腊原文翻译了悲愤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由赵元任先生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罗念生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1931年,罗念生与柳无忌、陈麟瑞等中国留学生在纽约共同编辑《文艺杂志》,由柳亚子先生任主编,在上海出版。罗念生留学期间,正逢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市场大萧条。为了坚持学习,他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到餐馆洗盘子。
1933年,罗念生看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为数众多,而古希腊文学领域是个冷门,于是他决定转赴希腊雅典,专攻古希腊文化,以填补祖国希腊文学研究之空白。是年,他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