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风桃李四十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40年回忆录(1980-2020)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于1980年,从建系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在这四十年岁月中,上百位老师在讲台上闪耀着智慧的曙光,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引导着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入社会学的殿堂,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成为了具有社会学思辨能力的栋梁之才。社会学系让各位老师和院友相聚于次,同时他们也为社会学系40年的发展历程增添了更加绚丽多彩的颜色。本书主要收录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
目录
结缘社会学 邓伟志
筚路蓝缕 功在人心 胡申生
小院春秋:旧闻两三 仇立平
长忆蹒跚共启蒙
——关于社会学的点点滴滴 庞树奇
历经沧桑十五载 艰辛创业终有果 蒋永康
难以忘却的阁楼资料室 范梅波
马不停蹄,再创辉煌 赵善阳
朝花夕拾
——西江湾校园生活追忆 蓝成东
那些年,我们追梦社会学
——忆复旦大学分校1978级社会学班二三事 张钟汝
四十不惑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感言 王勋
我的老师们 范明林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 高韵斐
难忘母校,难忘社会学系 汤勤
母校·花语
——献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 程峰
身在福中
——记在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的日子 张勇安
系庆四十年 育人十八载随想 刘玉照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段美好的求学生涯 吴苡婷
庆祝“不惑”,感念师恩 金桥
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我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人生故事 梁波
春风桃李又二十年 张修枫
“社会学共同体”的温暖“时刻”
——记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之际 茆晓君
社会学是我的兴趣和能力 孙文懿
为人师者,如玉温润 陈妍娇
感恩社院,追忆美好时光 徐京波
很幸运遇见你 毕婧千
谈学习社会学的选择 陈露
严格学术要求 塑造群学品质 勾金华
致青春
——最荚好的求学时光 刘群
恰青春,忆年华 陈煜婷
不负青春,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你 刘琳
925天的可持续进步之旅
——写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之际 修海玉
人间正道是沧桑 谷月敏
是谁深埋爱的种苗?
——写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之际 孙依婷
遇见社院,方见美好 王婷婷
饮水思源感恩感念
——献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 周霓羽
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历届校友名单
后记
序言
打开《春风桃李四十年
》,拜读了改革开放以后中
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历届学生
的文章,让我浮想联翩,心
花怒放,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拜读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
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批老师
的文章,更让我连声称赞他
们是开山祖师。我愿“程门
立雪”向他们求教。
是啊!四十年前的那天
,当社会学在中国寂静无声
二十多年后,作为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前身的复旦大学分
校社会学系横空出世,脱颖
而出,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1978年6月,哲学家杜任
之大胆提出在中国恢复、重
建社会学的建议。但在当时
的大环境下,不少人还是心
有余悸的,以至于经过了大
半年时间仍然“按兵不动”。
直到1979年春节后,时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
、于光远召集国内十位老社
会学家座谈,才消除了老社
会学家们的顾虑,激发了老
社会学家重建社会学的积极
性。与此同时,思想解放的
先驱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要补课
”的建议。紧接着,教育部
提议在南北两所名牌大学率
先恢复社会学系。虽然这两
所大学当时都是国内思想解
放的先锋,但重建社会学系
的条件还不成熟。时任复旦
大学分校校长王中、书记李
庆云知道此事之后,在同样
没有建系条件的情况下,却
努力为建系东奔西走,招兵
买马,积极推动筹建社会学
系的准备工作。在社会学系
有了雏形后,王、李两位便
立即向上海市教育局提交了
建系的报告。1980年4月,
经对社会学有浓厚感情的上
海市高教局局长舒文批准上
报,国家教育部批复同意复
旦大学分校重建社会学系的
请示。于是复旦大学分校便
把进人二年级的政治系学生
按照自愿原则部分转为社会
学系学生,并由政治学系负
责人袁辑辉任社会学系的第
一任系主任。中国改革开放
后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由此诞
生。
正所谓“一早百早”,第
一就是第一,作为第一届的
1978级学生可谓“人才济济”
。在学术上,他们在学习期
间已硕果累累,很多人的作
品都曾发表在著名的报刊上
。如今他们中有不少人已著
作等身,有的已成为国内外
一些大学的终身教授。在国
外从事社会学教学的1978
级社会学系学生始终不忘母
校,他们牵线搭桥,大力推
动母校的对外学术交流。此
外还有好几位学生曾任上海
文化界的领导,经常关心和
指导母校的工作。更值得一
提的是,有的学生早就成了
我的顶头上司,我的学生是
学院书记,而我则是学院普
通教师,不由让我感叹“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还有
位学生,一毕业就担任改革
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公开出版
的社会学学术刊物《社会》
的主编。他向我约稿,我请
他审改。古人讲:“弟子不
必不如师。”这话似乎尚未
讲到位。社会学系四十年的
历史证明,弟子不会不如师
,弟子应当超过师,这是时
代飞速发展的要求和势不可
挡的趋势。
起跑线上一马当先,跑
道上快马加鞭,奋发图强。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不断蓬勃
发展,已由原来的一个系迅
速拓展为两个系,紧接着又
拓展出一个又一个研究中心
和研究所。瓜熟蒂落,在李
友梅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学
系转为社会学院,学科激增
的同时,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在李友梅教授出任上海大
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会
长后,社会学院由张文宏教
授接班。在他的领导下,全
院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
,学院迅速从全市性、全国
性的学院,提升为全球性的
学院,国外师生纷至沓来,
学院内一大批老师获得海内
外的学术荣誉,上海大学社
会学院被盛赞为“教育高地”

我所说的“中国第一个社
会学系”是指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一个社会学系。早在
1922年创办的上海大学里
就有社会学系。今天的上海
大学社会学院传承了老上海
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瞿秋白
的“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
化事业”的光荣传统,传承
了老上海大学教师李大钊、
蔡和森、恽代英他们教书育
人、师道尊严、精忠报国的
高尚品格,传承了杨之华、
秦邦宪、阳翰笙、谭其骧那
批老上海大学学生艰苦奋斗
、专心求学的优良学风。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
结合,以认真严肃的科学态
度“承上”,以大胆创新的科
学精神“启下”,构成社会学
院璀璨夺目的特色,也是我
学习了《春风桃李四十年》
一书后的深切体会。
邓伟志
2020年9月23日于柏林
导语
本书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沈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文宏主编。
本书收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历届学生的回忆文章。四十年前的那天,当社会学在中国寂静无声二十多年后,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前身的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横空出世,脱颖而出,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后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
于1980年,从复系至今,
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
在这四十年的岁月中,上百
位老师在讲台上闪耀着智慧
的光芒,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引导着数以千计的学生走
人社会学的殿堂,领略社会
学的魅力,成为具有社会学
思辨能力的栋梁之材。社会
学系让各位老师和院友相聚
于此,同时他们也为社会学
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增添了
更加绚丽多彩的颜色。
引发编辑这本文集的直
接动因便是纪念上海大学社
会学系复系四十周年。参与
本书策划的有张文宏、沈艺
、张乃琴等老师。胡申生、
赵益民老师也为本书的策划
和编辑提出了诸多的建设性
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刘娇蕾、卢小芳、韦淑
珍、戴建英等老师为本书诸
多文章的约稿工作尽了很多
力,樊杰、任威达老师协助
主编对本书进行了编辑加工
和统稿工作,在此向这些老
师表示感谢!
本文集中只是收录了一
部分投递的稿件,部分投递
稿件未收入,在此对这些文
章的作者表示谢意,感谢你
们对系庆工作的支持!
对于本文集的疏漏之处
,我们热忱欢迎毕业生和广
大读者,能给予批评。我们
愿在之后出版的书籍中对纰
漏之处进行修正,并且希望
能够拿出一本更好地反映社
会学系发展四十年全貌的书
奉献给大家。
张文宏
2020牟10月10日
精彩页
筚路蓝缕 功在人心
胡申生
【作者简介】1980年进社会学系,先后担任社会学系1978级政治辅导员兼《社会》杂志编辑。后陆续担任社会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文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文明办主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2014年退休,现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
袁缉辉教授是我一直极为尊敬的师长。虽然,我无缘名列他的门墙之下,但近四十年来我却始终对他敬执弟子之礼。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正是由于他的提携、引导和帮助,才使得我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名见习生。他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将永志不忘。但在这里,我最想谈的还是他对当年的复旦大学分校、今天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科发展所起到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现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可谓兵强马壮——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套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拥有系、研究所、专业杂志这样一个集教学、科研、出版阵地三位一体的完整架构。放眼望去,花团锦簇,令人高兴。对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袁缉辉教授昨日的奠基作用,将永远与这个系今日之辉煌联系在一起。
当年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是我国大陆地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高校中恢复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以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这一点已经在各类正式出版的有关社会学发展编年史中有确凿记载。然而,这个“第一”其实来之不易。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社会学学科以后,照理这个“第一”是决计轮不到新建的复旦大学分校的。首先,在京、津、沪地区有那么多办学基础雄厚、办学条件良好的高校,可是当时并没有哪一所学校主动争取这个“第一”;其次,上海的几所名校也完全可以获得这个“第一”,但它们宁可等一等、看一看。结果,上海市高教局和复旦大学分校的领导凭借自己的慧眼和胆略,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恢复建立社会学系的使命揽入怀中。在这里我必须向当时的领导鞠躬致礼。别看现在社会学已成“显学”,在当时却还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虽然没有杀头之虞,但风险肯定是要冒的。第一个恢复社会学系,看似轻松,实际上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如果说当时的领导是创办“文革”后第一个社会学系的决策者的话,那么,袁缉辉教授就是这个决策忠实而又出色的执行者、完善者。社会学系正式列人本科招生是1980年9月,但为了能尽早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社会学人才,学校毅然将政治系1978、1979两个年级的学生按自愿的原则,分别转入新成立的社会学系和法律系。这样,于1980年3月建立的社会学系,就有了1978、1979两个年级的学生。袁缉辉教授门下的社会学学生也就是从这两个年级开始的。
在整个复系过程中,困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是师资。自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社会学的教育教学就停止了,这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教师可用。袁缉辉教授作为系主任,不畏困难,积极应对,首先从解决师资队伍入手。他采取了“一调二请”的办法。“一调”就是将一些德才兼备,同时又热爱社会学教学、研究的才俊调进社会学系。“二请”是为了适应社会学系教学、科研需要,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学人才,袁缉辉教授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网络,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单位,请来当时堪称第一流的学者到系里开课。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泰斗。教育部行文同意授予费孝通先生上海大学名誉教授称号。现在回想当年费老经常在复旦大学分校西江湾路那个“迷你”型校舍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讲课,为师生作学术报告,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其他一些老社会学家也经常来到学生中间,向学生讲授社会学的知识。这些老社会学家后来都被誉为新时期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但在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草创之际,却都是社会学讲坛上的常客。当时复旦大学分校虽然只有尺幅之地,却正应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句话。而能使这些大家纡尊降贵、纷至沓来为我们的社会学学生讲课,完全是和袁缉辉教授求贤敬贤、礼贤若渴的态度和视第一流师资为办学生命的正确眼光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袁缉辉教授为了能让社会学系的学生在简陋的办学条件下获取最好的学术营养,不惮繁难,广延名师、大师,足可鉴其一心为学生、一心为学科提高发展之拳拳之意。如今的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倡共享,提倡名师交流,以今例昨,袁缉辉教授当时所具有的那种充分利用社会公众人力资源的观念和成功实践,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办学者借鉴的。
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