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家至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韦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读者揭秘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该书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核心,通过众多科研人员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从组建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反映出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的强大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
赵韦,自由写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期学员,陕西省“百优计划”作家,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十一维空间——物理学家侯伯宇的多维人生》获陕西省201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航天题材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动力》入围2016年度“中国好书”评选;入选“2016年度陕西十佳图书”;获得第三届全国央企“五个一工程奖”。
创作航天题材13集广播剧剧本《国家至上》,该剧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2021年“开年大戏”,在《中国之声》栏目中连续播出。
目录
第一章 护国之盾
第二章 此去终许国
第三章 西向长安
第四章 风雪塞上
第五章 南赴襄阳
第六章 入蓝关
第七章 留守儿童
第八章 牺牲
第九章 碧海腾龙
第十章 国之重器
第十一章 砺刀锋
第十二章 传承者
第十三章 祖国知道我
第十四章 工匠
第十五章 跃龙门
后记
序言
中国航天的动力源
李炳银
有关中国航天领域活动
的纪实作品,我这些年来读
过不少,自以为对这个领域
的人物有很多了解。可令我
意外的是,读了赵韦的这部
长篇纪实作品《国家至上》
之后,才发现,中国航天活
动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
很多重要的人物精神及行动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次阅读
,是又一次很大的感动与收
获。
此前,读到的有关记录
反映中国航天活动的作品,
大多都是有关火箭发射场建
设、使用,以及火箭发射、
卫星运转、“神舟”升天等直
观表现情景的作品,看到火
箭成功发射,将导弹或卫星
准确推送到位,就让我感到
非常震撼和激动。看到这些
情景中的科技内容与神秘存
在,对于像我这样身处活动
之外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大
的满足了。但现在看来,是
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
呢!火箭发动机是至今所有
航天活动的基础,没有火箭
的推送,任何导弹、卫星都
无法离地升空。因此,火箭
发动机是基础,燃料与发动
机的有效结合,才是航天开
始的地方。赵韦的这部作品
,追踪寻访并动情描绘中国
研究火箭固体燃料、固体燃
料发动机并制造成功,最终
用强大动力将卫星和导弹推
送到更高更远空间的人们的
生活经历与事迹,内容神秘
,目标坚定,经历曲折,成
就巨大,大长国威,令人敬
佩,是对中国航天领域事业
、人物活动范围的文学新开
发,是对航天人精神情感在
又一个载体上真实形象的再
次展示和热情礼赞。
这个激动人心的中国航
天故事,是从不忘当年日寇
蹂躏中国的仇恨,后来经艰
辛学习,很早加入中国固体
燃料使用研究,继而直接领
导并参与火箭固体燃料发动
机研制的邢球痕院士的人生
和事业开始的。作品通过对
邢球痕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
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开发经历
、领导部署、难题攻关、伟
大成功等事迹的记录,真实
地再现了中国固体动力火箭
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人才
成长、成就显赫等方面的发
展进程,人物故事生动,令
人感慨和振奋。
开国之初,在国际封锁
、国防科技压力巨大的环境
中,中国的固体火箭技术科
研人员,先后在内蒙古呼和
浩特、四川泸州、陕西蓝田
和湖北襄樊等地的搬迁过程
中,定课题,立项目,搞试
验,完成任务。半个多世纪
以来,他们几乎总是在流动
的过程中,既遭受着流离的
艰辛,又承受着完成国家重
大任务目标的压力,经历了
重重磨难。在不少家庭人员
分离各地,有的单位需要“
下河挑水,上山砍柴”的原
始山野般生活日子里,他们
从不懈怠,矢志不渝。在国
家和相关上级部门及领导的
支持下,杨南生、邢球痕、
阮崇智、叶定友、侯林法、
祝一辰、侯晓、田维平、邓
红兵、张小平、王世英、庞
爱民等几代科学研究团队,
以徐立平为代表的高端工匠
,还有陈立学、陈红斌那样
的父女兵,在危险时敢于上
阵的如温荣书、陈明义等“
敢死队”员,特别是在试验
爆炸中不幸牺牲的戴学华、
杜品芳等烈士,在“装药”“
挖药”“脱黏”等许多稍不小
心就会发生剧烈爆炸的工作
中超凡表现的人们等,长久
持续地刻苦攻关,牺牲奉献
,先是研制出两款“中300”
发动机,继之又有百多种供
各类导弹使用的发动机,及
时填补中国大功率8000公
里以上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发
动机空白;在1970年将中
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送上
天,此后又研究制造并实现
国家重器——超远距离洲际
导弹推送的成功,雄壮国威
,增强威慑力量。这些多年
默默存在于中国航天事业背
后的人们,是优秀的人民子
弟、国家栋梁,也是以强力
推举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大国
、强国之列的英雄推手!
赵韦的作品,内容本身
带有很强的揭秘性,对读者
有极强的吸引力与诱惑力。
可是,赵韦却不像有些此类
作者,刻意着力于传奇渲染
,而是在质朴平实的事件和
人物故事中,表现崇高无私
和坚毅勇敢的人物性格形象
,具有发人兴叹的力量。作
品很善于在对比描绘中凸显
价值,使真正的力点集中生
力,使人受到触动。比如,
这些从事固体燃料动力开发
研制的人们,本是一些高精
尖科研人物,是国宝,理应
得到特殊的照顾,有良好的
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可是
,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人却
多是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
难且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工作
。再比如,这些人,为国家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一些
人甚至付出了生命,可他们
的事迹和作为却很少为外人
所知晓传扬,他们自己也都
默默地认可了这样的现象。
如张艳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
,妈妈戴学华就与另一个阿
姨杜品芳在意外发生的爆炸
事故中牺牲了,后来自己艰
辛成长,结婚后又遭遇丈夫
车祸,头部重伤,日子十分
沉重。在全单位的人都知道
妈妈事迹的情况下,张艳却
说:“长大后很少再想妈妈
。‘已经不在了,想也没有
用’。”“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能让别人有看法。”这
样的人生际遇,就非常使人
感慨和感动。像徐立平、徐
凡平弟兄,由普通工人努力
成为“大国工匠”的过程,也
都令人钦佩和尊敬。这样尊
重生活事实并真实表现,采
用在落差交叉比较中凸显视
导语
本书以“漫写群像”的方式,以10多个典型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战略导弹动力事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航天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起步、研制、三线建设、反复搬迁为脉络,以表现火箭研制人员舍家许国的牺牲奉献精神为主旨,使“国家至上”这一广大航天人不变的信仰,在书中得到很好体现。作品通过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跃然纸上,并将火箭固体动力的发展,放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大背景中,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把人的命运放在时代风云、历史事件、家庭关系的综合环境背景之下,具有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精神的巨大的历史认识价值。
后记
寻根
2017年1月,在陕西人民
出版社10楼那间到处堆满图
书的办公室里,韦禾毅、屈
奇两位编辑部主任对我说:
“你再给咱们写一本航天题
材的书吧!上次主要写航天
,这次偏重武器吧!”
两个月前,我的那本以
航天六院科技人员经历为线
索、讲述中国航天发展史的
《中国动力》刚刚出版。那
本书,我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才写完,真想好好休息一下
。再说,写航天已经很难,
涉及战略武器,我真不知道
怎么下手了。
“我有没有选择不写的权
利?”看看站在右侧的韦老
师,又看看坐在左边的屈老
师,我满眼的恳求,像个无
助的小学生。
“这题材对你来说,已经
驾轻就熟了嘛。你写这个最
合适。”屈老师说。
“就是就是。”韦老师说
,“火箭发动机就两种,固
体的、液体的。咱国内这两
种火箭发动机最大的研制基
地都在西安,多便利的条件
!你已经写完了液体的,再
把这固体的也写了,两种动
力系统的发展史都写全了,
多好!”
这话让我动了心,“那…
…我怎么跟人家联系啊?”
“我去联系,你等消息。

韦禾毅老师对航天四院
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因为
他的老家在蓝田,从他记事
起,老家附近就有个四院某
研究所的家属院。“一到星
期天,那里的职工就背着背
篓到附近逢集的村镇上去买
菜。背篓是四川那边的样式
,咱关中没那样的。当年觉
得这些人神秘得很。”
那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
,我就跟两位编辑部主任一
起去了航天四院。与政工部
部长王玫、副部长熊满仓和
宣传处处长张立中交流后,
他们对这个写作计划给予了
大力的支持,并很快付诸实
施,开始安排我的前期采访
工作。
在四院的采访很顺畅,
却也很麻烦。因为涉密,有
许多特殊规定。好在我从小
在航天大院长大,有充足的
心理准备,这也倒不是什么
难事。
这样的采访进行了大约
一个月,西安和襄阳两地有
三十多位受访者接受了采访
。出乎我意料的是,采访完
成后,他们收走了录音笔,
说是要进行涉密审查。这彻
底打乱了我的写作进程和计
划。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因为那些录音,都需要四
院宣传处的工作人员一段一
段地回听,并在电脑上敲击
成文字。我知道那是一项多
么浩大而又烦琐枯燥的工程
,而他们还有大量的日常工
作要做。“连我都用一指禅
在电脑上给你整理录音呢。
”副部长熊满仓曾笑着对我
说。
而恰好在同年9月,我收
到了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
班的录取通知。鲁院被称作
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每
年从全国遴选作家进行培训
,每届每个省只招收一名学
员。这样的学习交流机会实
在难得,我便跟屈奇老师商
议,他说:“反正现在采访
的录音资料还没下来,你想
去就去吧。”
在即将出发去北京学习
的前三天,整理完毕的录音
资料交到我的手中,三叠砖
头那么厚的A4打印纸,几
乎将手提袋撑破。我将它们
装进行李箱,带上了驶向北
京的列车。
在鲁院进修的四个月里
,除了听文艺界顶级作家、
学者们讲课外,剩下的时间
,几乎都被与同学们的交流
畅谈、争执吵闹、啸聚欢歌
挤占了。在那种脱离庸常生
活、身处文学乌托邦的环境
下,根本静不下心来研读这
些采访资料。
直到2018年元月,结业
返回西安后,我才开始捧起
那些资料。但糟糕的是,资
料中的很多对话,因夹杂了
某些可能涉及保密的内容,
都被删除,上下文的意思毫
不相干。尤其是将近一年的
耽搁,采访时的很多场景、
对话,我已经记不太清,收
获的感动也随着时光的推移
而淡化,这给我的写作带来
了巨大的困难。
更加糟糕的是,经过四
个月的学习,我发现自己不
会写作了,经常连一段两三
百字的话都写不通顺。在北
京时曾听同学们说,鲁院有
个奇妙的“魔咒”,很多进修
过的学员,会有半年到一年
的时间写不出东西,有人甚
至两年都写不出来。当初听
到这话时,我觉得这纯属瞎
扯,没想到真有这“魔咒”,
并且在自己身上应验了。
即便状态全无,也得开
始写作。坐在电脑前一整天
,写不出几百个字,十几天
硬挤出的文字凑成一个章节
,怎么读都不顺畅,只能全
部删除重新再写。每天在这
种反反复复的失败中挣扎,
心慌意乱、情绪焦躁。
所幸四院给我提供了一
些此前出版的人物传记、职
工回忆文集、院史资料。与
采访资料对照参考后,才渐
渐理清了事件、人物等的逻
辑关系,我也在对资料、采
访记录的反复琢磨中慢慢找
回当日的激动。经过十个多
月的煎熬,逐渐摆脱了坏情
绪的左右,一年多后终于完
成了初稿。
然而,写完后却发现——
与一次次感动过我的、我希
望深入反映并展示的航天人
少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有较
大的距离,相反,更接近我
反感的那种人们耳熟能详的
“标准”写法。这让我又陷入
新一轮沮丧中。对文字的神
圣感,逼着我得另辟蹊径,
重新出发。
即使和其他军工单位相
比,四院也是一个有着丰富
经历的单位。数十年间七次
搬迁,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精彩页
第一章 护国之盾
1984年初春时节,蓝田县城南边那连绵的群山间,背阴处还有尚未融化的积雪。山脚下那条崎岖蜿蜒的柏油路有些地方已经破损,一辆小轿车正疾驰在路上,向西安方向驶去。坐在车上的邢球痕望着车窗外起伏的山峦,沉默不语。他要立刻赶往西安火车站,搭车前往北京,他接到航天部发来的一个重要会议通知,对会议内容却毫不知情。
窗外那片山区,看上去与其他地方的山沟没什么不同,其实里面暗藏玄机。中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便驻扎在此,几条山沟里散布着研究所、试验站和生产厂,近万名航天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在蓝田这片山区里已经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中国航天业内,此处被称为“四院”。
邢球痕是四院的院长,上任才一年零几个月,此前,他在四院所辖的发动机研究所担任所长。曾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是坐着火箭升上去的”,因为按照惯例,担任院长之前,都要有几年副院长的任职经历,邢球痕却跳过了这个环节,被直接任命为院长。
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种火箭式的升迁太过突然,以至于当初航天部部长张钧宣布任命决定时。他态度坚决地拒绝担任这一职务。可张钧部长的态度更坚决,“这是中央组织部的命令,你必须当!不要有顾虑,我们支持你”。
这种打破惯例的任命,是为了让邢球痕能够更有效地协调、调动航天四院的力量和资源,尽快研制出大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用于装备制造出中国急需的战略武器——固体燃料远程洲际弹道导弹。
这项任命,与邢球痕此前的工作成就有着密切关联。他在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多年,担任研究室主任和所长期间,一直从事着中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技术管理工作。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战略弹道导弹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并获得成功。发射试验刚刚结束,在北京坐镇指挥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将军便赶到试验基地,点名要见负责导弹发动机研制的邢球痕。接到通知的邢球痕却紧张得冒了汗,因为试验虽然取得成功,但发射前的准备期,发动机保险机构发生过一点意外的小问题。他暗自猜测,张将军点名见他,想必是要询问这个情况,见面时他必须向张将军好好解释一番,并做出深刻检讨。
在中国军工行业里,没人不知道张爱萍将军的大名,他从1958年起便担任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1975年又接替聂荣臻元帅的职务,成为国防科委主任,是中国军工行业的老领导。
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一个月前,张爱萍将军又担任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依然主管国防科技工作,这次重大发射试验更是由他亲自坐镇指挥。
“这次……这个保险机构的毛病啊……”坐在张爱萍将军身旁,邢球痕准备的检讨刚说了半句,就被张爱萍将军摆手打断了:“我不是来听你们解释保险机构问题的,就是想跟你们随便聊一聊。”
张将军此行就是为了见见发动机的主要研制人员,潜射导弹发射成功,他心中实在是高兴。对于中国战略导弹技术而言,此次成功发射的意义极为重大!
早在1959年,新中国屡屡遭受核威胁、核讹诈后,毛主席曾豪迈地说,中国人要自己搞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却仅是个徒有虚名的“空壳子”,因为只有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潜艇,才能称之为核潜艇。而那时,中国还没有与之配套的战略导弹。
这次潜射导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核潜艇已经名副其实地拥有二次核反击的威慑力。这种可快速实施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与核潜艇极强的隐蔽性、机动性结合后,中国战略武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中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盾牌”也因此更加坚固。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遗愿,也是负责国防科技工作数十年的张爱萍将军的夙愿,如今,见到此“大国重器”的成功,他怎能不欣喜!
那天会面的气氛轻松而融洽。邢球痕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搞国防技术的人聊天,自然离不开技术话题,几句话之后,邢球痕便说:“张秘书长,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搞大发动机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