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至上(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武汉亲历手记)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分4批共186人驰援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全力以赴救治危重症患者。武汉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在武汉的两个多月,医疗队全体队员冲在抗疫疫情最前线,见证了武汉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亲历了疫情带来的人间冷暖,也对生与死这一永恒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本书以医疗队队员的视角,鲜活呈现抗击疫情的真实故事,生动反映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感受和心声,讲述了协和人自己的抗疫故事;对于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展示我大国抗疫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文字朴实,情感真挚,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达人文关怀的医学通俗读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誓言·选择
协和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武汉战“疫”:大型公立医院的担当和启示
做医生既要承受荣光,更要承担责任
用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
武汉战“疫”,是什么让我们坚守到最后
带上家门的钥匙,踏上武汉的征程
有一种选择叫“守护”
不忘初心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我和武汉的故事

走过樱花绽放的日子
最初的心,永远的事
逆向而行,为爱出征
情不知所起,因家国责任而深
敬畏·坚守
武汉,我来了
白衣铠甲,不忘初心
记出发援鄂的第一个48小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白衣执甲,同心抗疫
无悔的选择
人间四月天
这就是爱
薪火相传,践行护理使命
战“疫”
启程
战地黄花分外香
黎明的那道光,必将穿透黑暗
第二部分 锤炼·成长
善终·善别·善生
内科ICU三征江城
最长的一夜
情满江城
感恩与成长
万众一心跨严冬,春暖花开终相逢
心路
逆行
爱在“C9西”
江城成长
愿他们的记忆中没有我,而我的回忆中有你们
随师赴鄂,援鄂散记
走过风雨
成长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最小一员的成长故事
爱的坚持
使命和责任
69天
我的新身份
爱可以
身穿白色铠甲,守护生的希望
浴火重生,希望长留
我的武汉记忆
江流千里,初心不改
财富
在抗疫一线成长
告别“C9西”
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平淡”的援鄂记忆
江城日记
改变
江城回忆
努力的意义
守得初心,慎终如始
樱花年年开放
努力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那道光亮
逆风拥抱太阳
再别江城
“90后”的成长
经此一“疫”,不负韶华
战“疫”前线,磨刀于刃
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何谓“医学人文精神”
写给长大后的你——致女儿的信
此生无悔人江城
武汉日夜
春回大地,我们终将胜利
抗疫之行
江城之战
武汉记忆
难忘江城,武汉抗疫纪事
那年冬天
不负韶华,牢记使命
微笑面对一切
66天的进化
第三部分 真情·感动
相互牵挂,成为朋友
疗愈
决意的战场
告别
温暖
爱的力量
离别过后,情义长留
疫情下的抉择——出发
忆队友情
此情终成回忆
武汉苏醒的过程
美丽与芬芳的绽放
战“疫”
怒放的青春
再见江城,愿山河无恙
有感随笔
最坚实的阶梯
纵气象万千,仍初心不变
武汉,“爱”长留
协和护士在武汉
江城往事
疫情下的温情,带给我力量
援鄂纪实
哀悼日里的致敬
暖暖
用爱点亮的温暖时刻
一个平凡却又不普通的武汉大叔
疫情

英雄之城,感恩你我
生命的彩虹
战友们,辛苦啦!
人间处处有真情
向阳而生,归来如往
唯有爱可永生
江城回忆
爱往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知心护理人
一副眼镜的故事

逆行
武汉人民,同胞亦同袍
我的援鄂日记
眼睛
那一抹红色的希望
疫“情”

回忆与感动
援鄂札记
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
战“疫”中那些温暖我的事
燃烧
不必呼喊,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我的抗疫“吃播”生涯
一言一语系情长
诠释最美的背影
家人的坚守和支持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夜空中最亮的星
武汉的路
第四部分 书信·寄情
等到胜利归来时——一封家书
给女儿的一封信
父子家书
“小奥特曼”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战友”的一封信
写给神经科同事的两封信
给天使妈妈的信
一封没有寄出的情书
成长
你好女儿
家书意万重
经历成长——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怜子如何不丈夫
最短的家书,最长的告白
和你一起成长
写给未来宝贝的一封信
我的爱给特别的你
致亲爱的你们
战“疫”家书
爱的传递——给儿子的家书
寄往北京的家书
致我最珍爱的宝贝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第五部分 探索·前进
痴迷的努力,科学的胜利
2020,我的武汉工作纪实
武汉抗疫彰显医者使命
浅议抗疫斗争中的兵家思维
团队
新冠随想
在武汉,我们有许多改变
“专业”与“广博”:我们需要怎样的一支医疗队伍
疫情初期的困难及应对
吹尽狂沙始到金
淡去的记忆
心怀锦缎,白衣逆行
论俯卧位治疗在新冠重症加强病房中的应用
死生兴亡论
收拾行囊,路在前方
战“疫”归来忆江城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江城流水
太阳照常升起
序言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
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
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
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
、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
来的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
、果断决策,举全国之力实
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
名医务人员逆行武汉,决战
抗疫,铸就了生命至上、举
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
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
神。在这一史诗般气壮山河
的战“疫”篇章中,北京协和
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
上,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
患者救治率、降低病亡率发
挥了关键作用,出色完成了
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为百
年协和书写了时代荣光。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
,北京协和医院21名医护组
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率
先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同
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加
强病房,此后医院又根据前
方需要三度增援,累计派出
涵盖17个专业、41个科室
的186名医疗队员。面对来
势汹涌的疫情和相对陌生的
工作环境,张抒扬同志和韩
丁同志带领协和多学科团队
,充分发扬协和忠于科学的
事业精神和忠于人民的奉献
精神,像钉钉子一样牢牢钉
在抗疫斗争的最前线,克服
重重困难,与时间赛跑,和
死神搏斗,连续奋战81天,
先后收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
者109例,最早最多开展早
期机械通气、抗凝治疗、免
疫治疗、整体护理等治疗,
总结出一系列好的经验和有
效方法。协和医疗队也由此
成为抵达武汉最早、撤离最
晚、救治危重患者最多、国
际交流频次最高、抗疫一线
发展党员人数最多的国家医
疗队,无愧为国家医疗队的
中流砥柱和“压舱石”。
前线81天的奋战,后方
81天的牵挂。出发时的铮铮
誓言犹在耳畔,白衣战士已
经胜利凯旋。令人欣喜的是
,队员们在集中休整期间,
人人动笔,写下了自己亲历
武汉前线的见闻与感受,完
成了这部武汉抗疫的工作手
记。我仔细翻阅了这些记录
,心中百感交集。186篇文
章,内容不同,视角不同,
风格不同,但毫无疑问,都
是队员们的真情实感,是对
协和81天前线“战疫”的全景
式再现。纸短情长,见制度
亦见实践,见医护亦见病人
,见情感亦见精神。可以说
,这是一部以“三基三严”的
协和优良传统应对严峻考验
、探究医学未知的临床实践
精解,是一部把生命视若珍
宝、永不言弃的医学人文教
材,还是一部党建引领抗疫
、党员先锋示范的经典案例
集锦。
尊重科学规律,回归医
疗本质,是协和医疗队在武
汉取得的核心经验。医疗队
把协和的早交班、三级查房
、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会
诊、内科大查房和临床病理
讨论会这些经典制度原样移
植到了武汉,协和多学科协
作的优良传统和综合诊治优
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
在床旁仔细观察病情,队员
们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普遍存
在高凝倾向,严重者甚至出
现肢体缺血坏疽,在此基础
上很早提出早期抗凝治疗的
必要性,相关成果发表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翻
阅本书,不难发现,类似的
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前后联动,上下同心。本书
以前线的视角,从一个侧面
记录了协和全院组织开展的
这场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
科技突击战和物资保障战。
医院大后方在构筑联防联控
严密防线的同时,举全院之
力做好医疗队后勤保障与学
术支持,前后方顶尖专家通
过多学科远程会诊,一起为
救治工作出谋划策,为垂危
患者赢得生的希望。协和人
的精神风貌和学术水准,赢
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让医疗更有温度,是协
和人永恒的价值追求。本书
细腻记录了隔离病房中医患
沟通的动人场景。家属不能
陪伴、不能探视,值班的医
生护士就每天给病人家属打
个电话,或微信联系,沟通
反馈病情、报一声平安,向
病人传递家人的问候,这些
工作看似细微,却极大增强
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正
如一位家属所言,“医护人
员就是病人危难时守候在身
边替我们家属尽孝的人”。
高度信任和感动之余,有5
例去世患者的家属主动将亲
人的遗体捐献给协和,支持
科学研究。这种医患间的深
情厚谊,犹如战争年代的军
民鱼水情,令我们感动并永
远铭记。这也是医疗队对“
待病人如亲人”办院理念的
最好践行。
医疗队充分发扬我党“支
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
将党建作为抗疫斗争的重要
引领。前线成立的临时党总
支和6个临时党支部先后开
展32场支部活动,鼓励队员
在艰难困苦中保持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在曙光初现时坚
持慎终如始的工作态度。党
员同志们不负党和人民的重
托,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展现出协和人的医者仁心
和家国情怀。在党组织的坚
强领导和身边党员的示范感
染下,52名医疗队员在前线
递交了入党申请书,41名同
志火线入党。
协和这支队伍里,50%
以上是“80后”“90后”,最小
的队员才22岁。“哪里有什
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
子换了一身衣服。”协和青
年一代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不
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
挺身而出的顽强意志,用稚
导语
本书是186名协和医疗队队员将援鄂期间的所思、所想、所感付诸笔端的结集。阅读本书,走进他们内心深处的“战疫记忆”,不仅能体会到他们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也能通过一个个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国医务工作者仁心仁术的崇高境界。
精彩页
协和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张抒扬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医疗队领队】
2020年4月15日下午,协和援鄂医疗队乘坐的专机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走出舱门,当看到前来迎接的协和亲友团的那一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是思念,是激动,是感动,是欣慰,是骄傲,是自豪,百感交集。出发前赵玉沛院长交办的两项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同时确保队员“零感染”,我们都圆满完成了。我们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锻炼了一支精锐之师,并且将协和队员一个不少地带了回来。
在武汉战“疫”接近尾声的时候,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专程到协和医疗队驻地看望大家,充满深情地讲道:“防控疫情最关键的时候,我们这支队伍来到了武汉的主战场,把协和的精神、把协和的风格、把协和的思想带到了这里,在重症救治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协和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
协和的战斗力究竟从哪里来?休整期间,回顾援鄂81天所淬炼出的协和经验,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机制,发挥协和团队优势;抓细节,以“三基三严”保驾“生命至上”;抓党建,把党旗牢牢插在阵地上。
建机制,发挥协和团队优势
我带领第二批援鄂医疗队2月7日到达武汉时,正是武汉疫情发展的“至暗”时刻,每天确诊人数过千,有时甚至两三千人,大批重症病人涌向医院。
首批到达的21名医疗队员在韩丁副院长带领下,连续作战48小时,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大楼C9西组建成一个重症病区并整建制接管,2月5日开始收治病人。出于对协和的信任,极危重症患者被源源不断送到这里,到2月7日,32张病床收满了病人。第二批医疗队到达的当晚,第一班队员放下行囊立即奔赴医院顶上去。
与普通的重症加强病房(ICU)相比,C9西的危重症ICu困难尤甚。首先是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很多病人合并有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衰竭;其次是工作强度高,最多时一晚上新收18个重病人,高峰时32张病床用上了28台呼吸机,院区氧气压力显得“小马拉大车”;医护人员穿着层层防护服,加上刚开始的各种不适应,所有常规的操作、治疗都难度倍增。
降低病亡率,提高救治率,这是中央对协和医疗队的期许;充满未知的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可用、烈性传染与极危重症叠加,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协和这支队伍虽身经百战,最初也常感到招架不住的无助。病人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而我们能做的只有遵循科学规律,发扬百年协和的传统和精神,回归医疗的本质,探究疾病规律。
我们迅速成立了包括多学科大专家、护士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以及科研人员和检验人员在内的21人核心组,建立了核心组例会制度,每晚8点雷打不动准时召开例会。从最危重的病人讲起,围绕病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病例讨论,对当日工作进行复盘,讨论的结果马上电话通知到病房。可以说,特殊时期的核心组承担起多学科MDT、管理MDT的重要职能,促进了多学科之间、医护之间、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医疗活动与管理之间的大协作。这种机制在协和医院整个援鄂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靠核心组骨干力量,医疗队迅速建章立制,制定标准操作流程、诊疗常规、病历书写、三级查房等制度40余项,梳理了工作清单,明确了各岗职责,将协和的宝贵经验移植至武汉前线,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并进行闭环管理,各项工作开始有章可循。
以三级查房为例。医疗队建立了武汉ICU病房三级查房制。每个班次都由一线、二线、三线医生组成,一线为年轻的住院医师,二线为主治医师,三线为在SARS诊治、重症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查房教授。每个班组均为多学科的搭配,重症、感染、呼吸专业的医师编人每个班组,起到支柱作用。每天早交班后,教授进入“红区”病房查房,到病人床旁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提出会诊意见。值班的一线、二线医生如遇病情变化处理不了时,可24小时与三线联系,从而确保医疗质量。队员虽来自医院各个科室,有的甚至互不相识,但通过明确的分工、清晰的岗位职责,大家都清楚了活儿要怎么干。虽然患者多、病情重、环境新、防护厚,但整个医疗队始终坚持了一个不变的要求,那就是协和标准。
通过会诊,专家们为每个病人制定了个体化、全方位的支持治疗方案,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营养支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治疗,血液吸附,血滤治疗,中医药配合等。为确保病人治疗的连续性,协和实行“包床到人、包床到组”,固定医生和护士组来分管一个病人,做到长时间、密切地观察这个病人,确保其治疗方案体现的是整个团队的水平,而不是值班医生的个人水平。
每一个病人的救治,就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医务人员同时间的赛跑、与病魔的较量。医疗队将所有医护手段全部关口前移,强化整体医疗、整体护理,强化医护配合和相互补台,对病人进行多器官多系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