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15 hm2)2014年的调查与分析数据,记载了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0 cm的木本植物(含木质藤本)224种(包括变种),隶属于55科112属,展示了各物种的科属类别、形态特征、个体数量、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图等,同时配有相应的彩色图片。书中裸子植物使用郑万钧(1978)分类系统,被子植物使用恩格勒(1964)分类系统。 本书文字简练、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和地方特色的专业著作,可供林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序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也是结构最复杂、生产 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 一,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碳平衡等都具有 极重要的作用。地带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纬 度偏北或海拔偏高处,往往会由于适应低温环境 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叶成分,从而形成亚热带山 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武陵山东北区域中山地带,特别是鄂西南地 区,保存有大面积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和大量的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是中国种子植 物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 象中心”的核心地带,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 多样性关键地区。在这片区域内,以亚热带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典型森林植被,在 鄂西南乃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养分循环、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林产品资 源提供等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湖北民族大学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指 导下,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 然保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与湖北星斗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局、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 理局及湖北利川金子山国有林场等单位密切合作 ,采用“一站多点”方式,于2013年建立了“湖 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开 始了以华中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杉木毛 竹林区为代表区域,对武陵山东北区域中山地带 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退耕还林工程和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 程经营管理模式及生态效益监测、珍稀濒危及特 有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长期定位研究。 这是该区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历史 上的第一次。湖北民族大学按照CTFS建设规范, 于2013-2017年,先后建立了3个亚热带山地常 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共27 hm2),分别是位于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内的大样地15 hm2、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内大样地6 hm2和金子山国有林场的大样地 6 hm2,同时建立了20 m×20 m的卫星监测样地 209个,大样地及卫星监测样地共定位监测胸径 大于1.0 cm的木本植物25万余株。 本书主要研究位于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内的15 hm2大样地的木本植物,详细描述 了224种木本植物(含55科112属)的物种特征 、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并以彩色照片对物种 的主要识别特征加以展示。本书由中国环境科学 研究院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No. 2019HJ2096001006)和湖北民族大学林学省级 “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出版。 本书第Ⅰ部分由艾训儒教授撰写,第Ⅱ部分 由肖能文研究员撰写,第Ⅲ部分从物种黄杉 (Pseudotsuga sinensis)到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 chinensis)由姚兰教授撰写, 第Ⅲ部分从物种城口桤叶树(Clethra fargesii)到长托菝葜(Smilax ferox)由朱 江博士撰写。本书由艾训儒教授和肖能文研究员 统稿。除本书主要编著者外,参与样地建立与调 查、提供照片或数据分析的还有臧润国、丁易、 王玉兵、冯广、陈俊、黄伟、黄永涛、陈思、陈 思艺、林勇、王进、黄小、吴漫玲、朱强、薛卫 星、李玮宜、罗西、黄阳祥、徐静静、杨威、张 永申、易咏梅、黄升、彭宗林、刘俊城、邓志军 、吴林、郭秋菊、洪建峰、陈绍林、姚海云、陈 龙清等30多位同仁。在此,诚挚感谢为大样地建 设和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于时间 仓促,水平所限,不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 读者批评指正。 艾训儒 2020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