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学心灵对另一个文学心灵的真诚阅读。”
《作家读作家》是十一位著名作家写同行作家的文章合集。和专业评论文章不同,作家写同行,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和感受,包含着丰富的交往经历和阅读感受,更有着非一般的感同身受,因此,这是一本独特的文集,从中可以窥见作家写作的秘密和日常状态下的文学准备。
本书作者包括毕飞宇、刘庆邦、庞余亮、鲁敏、宋词、朱文颖、徐迅、黄咏梅、陈应松、杨海蒂、吴克敬。被写作者包括莫言、贾平凹、毕飞宇、王安忆、苏童、叶弥、陆文夫、范小青、艾伟、韩少功、刘庆邦、刘恒、张炜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作家读作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个文学心灵对另一个文学心灵的真诚阅读。” 《作家读作家》是十一位著名作家写同行作家的文章合集。和专业评论文章不同,作家写同行,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和感受,包含着丰富的交往经历和阅读感受,更有着非一般的感同身受,因此,这是一本独特的文集,从中可以窥见作家写作的秘密和日常状态下的文学准备。 本书作者包括毕飞宇、刘庆邦、庞余亮、鲁敏、宋词、朱文颖、徐迅、黄咏梅、陈应松、杨海蒂、吴克敬。被写作者包括莫言、贾平凹、毕飞宇、王安忆、苏童、叶弥、陆文夫、范小青、艾伟、韩少功、刘庆邦、刘恒、张炜等。 作者简介 贾梦玮,1968年生,江苏东台人。当代著名作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钟山》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各几十万字。出版散文随笔集《红颜挽歌》、《往日庭院》等。 目录 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 毕飞宇×莫言 追去完美的刘恒 刘庆邦×刘恒 王安忆写作的秘诀 刘庆邦×王安忆 毕飞宇:白黑之上的无限 庞余亮×毕飞宇 叶弥小说的腔调 鲁敏×叶弥 悲欢都在忧患里 宋词×陆文夫 “到常熟去”——苏童及其小说的一种解读 朱文颖×苏童 以柔软的姿态面对——范小青的小说及其他 朱文颖×范小青 小说和小说之外的刘庆邦 徐迅×刘庆邦 艾伟:一个充满浪漫怀想的劫持者 黄咏梅×艾伟 语言是小说的尊严——以张炜《丑行或浪漫》为例 陈应松×张炜 山南水北归去来 杨海蒂×韩少功 青灯、木鱼和钟——谈贾平凹的文学创作 吴克敬×贾平凹 作家论的三种形态(代后记) 贾梦玮 导语 这是一部由十一位小说家书写的中国当代知名小说家评论集,披露小说家们的日常状态与写作秘籍。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以作家读作家、谈作家、批评作家的形式,呈现作家作品的精妙,谈论写作者的时代与背景、志趣与生活、创作与哲学。本书首次打通时下国际流行的作家作品阅读范式,尽收小说内外的作家秘史、老友故事、严肃批评、创作趣谈,“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家论’,而是一个文学心灵对另一个文学心灵的真诚阅读——同是文学创作者,也许能更知冷热”。 后记 作家论的三种形态(代 后记) 贾梦玮 “作家读作家”是独特的“ 作家论”体裁。它是一个创 作主体对另一个创作主体 的体会、体察、体谅,是 将心比心,惺惺相惜。如 果说读者是前厅的食客, 那么“作家读作家”乃是带着 读者去到后厨,不仅介绍 食材,更是让读者了解作 为“大厨”的作家的日常状态 与写作秘籍。 作家论是文学研究的“基 础学科”。费时多,见效慢 ,吃力不讨好,是所有基 础学科的特点。所以,很 多批评家不愿意做作家论 。但作家论是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的“基石”,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总得有人去 做。在此之前,《钟山》 的“河汉观星”栏目曾做过两 个系列的作家论,都是文 学批评家对作家的研究和 评说。先是较为全面的作 家研究,从作品,从作家 生活经历,思想和情感的 来源出发,结合作家的才 、情、胆、识,努力做到 客观、公允地论述作家的 文学成就。既说成就,也 说不足,以成就为主。在“ 河汉观星”,不少作家才首 次有了自己的作家专论。 动辄三万字的篇幅,工作 量大,确实也比较全面。 全面,有时候就会给人“ 四平八稳”的感觉。针对文 坛和批评界“唱赞歌”的惯性 和怕得罪人的倾向,于是“ 河汉观星”做了“创作局限论 ”系列。这次是专挑问题说 ,“挑刺儿”“找毛病”,不及 其余。共做了六篇:《余 华的惯性》(黄发有)、 《论张承志近期创作及其 精神世界》(贺仲明)、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 论》(洪治纲)、《莫言 的欲望叙事及其他》(张 光芒)、《张炜创作局限 论》(何平)、《王安忆 的精神局限》(何言宏) ,单看题目,就能感觉到 火星进射。六篇文章后来 出了单行本,名为《当代 文学六国论》(江苏文艺 出版社2009年4月版),有 较大反响。一些大学的文 学院将其列为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学术上也成立, 因为栏目和批评家的出发 点也是学术。 批评虽然激烈,甚至有“ 尖刻“之嫌,但因为不是泄 私愤,而是出于文学的初 心和公义,所以并没有像 有些人所担心的,引起文 坛人际关系的紧张。有些 议论应属正常。比如就有 些作家、读者说:无论说 好说歹,批评家是站着说 话不腰疼。于是我想到: 何不让作家来论作家?同 为创作者,也许更懂冷暖 ,更知甘苦。为此,《钟 山》新设了一个栏目,名 为“将心比心”。约稿的时候 ,我们就跟作者说得很清 楚:此类文章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人物印象记,也不 是通常意义上的作家论, 而是一个文学心灵对另一 个文学心灵的真诚阅读, 介于文学评论与散文随笔 之间。 真诚是文学创作和文学 批评的最高原则,但受制 于外在和内在的局限,真 诚何其难也。读人读心难 ,说出来就是解密,解密 就有风险。因很难找到合 适的、愿意写这类文章的 作家,“将心比心”栏目满两 岁天折。所幸留下了这十 三篇“诛心”之文,结集为《 作家读作家》,弥足珍贵 。 精彩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一首歌,它歌咏的是莫言的写作。 他(我爷爷)把早就不中用了的罪恶累累也战功累累的勃朗宁手枪对准长方形的马脸抛去,手枪笔直地飞到疾驰来的马额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红马脖子一扬,双膝突然跪地,嘴唇先吻了一下黑土,脖子随即一歪,脑袋平放在黑土上。骑在马上的日本军人猛地掼下马,举着马刀的胳膊肯定是断了。因为我父亲看到他的刀掉了,他的胳膊触地时发出一声脆响,一根尖锐的、不整齐的骨头从衣袖里刺出来,那只耷拉着的手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无规律地痉挛着。骨头刺出衣袖的一瞬间没有血,骨刺白疹疹的,散着阴森森的坟墓气息,但很快就有一股股的艳红的血从伤口处流出来,血流得不均匀,时粗时细,时疾时缓,基本上像一串串连续出现又连续消失的鲜艳艳的红樱桃。他的一条腿压在马肚子下,另一条腿却跨到马头前,两条腿拉成一个巨大的钝角。父亲十分惊讶,他想不到高大英武的洋马和洋兵竟会如此不堪一击。爷爷从高粱棵子里哈着腰钻出来,轻轻唤一声: “豆官。” 这一段文字我们是如此的熟悉,它来自《红高粱家族》的《狗道》。附带说一句,在莫言庞大的作品系列中,我认为《狗道》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我为《狗道》没有赢得“萝卜”与“高粱”同等的关注而深表遗憾。莫言的天分与《狗道》结合得格外紧凑。《狗道》写得很“浑”,不是“浑浊”的“浑”,是“浑蛋”的“浑”。用北京人不讲逻辑的说法,《狗道》是“浑不吝”的,很牛。 在这段不长的文字里大量地充斥着名词。他——我爷爷、勃朗宁、长方形、马脸、手枪、马额、红马脖子、双膝、嘴唇、黑土、脑袋、日本军人、马刀、我父亲、胳膊、骨头、衣袖、手、血、骨刺、坟墓、伤口、红樱桃、腿、马肚子、马头、钝角、洋马、腰、豆官。我要说,小说美学的根基在语言,语言的根基在词汇,词汇的根基在名词。只有名词所构成的小说才有可能成为真的小说。衡量一部小说的优劣往往有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也是最为基础的办法,我们可以统计它的名词量。名词是硬通货。没有硬通货而只有观念与情感的文字有可能是好的论述、好的诗篇,但是,不可能是好的小说。这里的原因不复杂,小说是要建立世界的,名词是木柴、砖头和石头,或者说,是钢筋、水泥与黄沙。 新时期以来,第一个让我茅塞顿开的作家是马原,这一点我要认。马原为我们的汉语写作提供了新语言——这差不多已经是被定论的了。几乎就在同时,另一个让我茅塞顿开的作家出现了,他是莫言。如果说,马原为我们的新小说提供了新语法,那么,莫言为我们提供的则是语言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外面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还有不涉及“外面的世界”的小说吗?有。这就要回顾历史了。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绝对意识形态文学”。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