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吾道西行(西北师范大学校史钩沉)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吾道西行(西北师范大学校史钩沉)》为“西北师范大学校史研究丛书”之一,主要编选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发展历史的论文三十余篇。本书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勾稽,生动地再现了西北师范大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目录
李蒸及其民众教育思想
西北教育文化的开拓者——李蒸
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李蒸高等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拓荒者:李蒸
西北师大校训与黎锦熙先生的题词
黎锦熙先生在西北时期的汉语方言著述研究
李建勋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
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及体育观的当代价值
董守义体育思想研究:溯源、内涵及贡献
董守义体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何日章与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
顾颉刚与西北师范学院
何士骥:西北考古半生缘
张舜徽西北师范学院任教考论
胡国钰:西北地区心理学奠基人
郝耀东:情系西北高等教育与心理学科
张官廉:从“工合”运动到心理学
李化方的劳作教育思想
章仲子:中国心理卫生的开拓者
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与西北地区现代化
——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为中心的考察
称教育母作青年师
——抗战时期《师声》中的教育守望
《学术季刊》
——抗战时期西北的学术图像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初创钩沉
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的西迁与合组
抗战时期西北家政教育
西北联大家政教育研究
西北师院体育系在城固
论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师范学院的重要使命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述论
论西北师范大学的“精神”
“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序言
为什么要研究西北师范
大学?(代序)
张俊宗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
馆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
高等师范教育的发轫。然
而高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却
荆棘丛生,异常曲折,甚
至一度在民国时期面临夭
折的危险。斯时一批高瞻
远瞩的教育家坚守初心,
用理论去阐释高等师范教
育存在的紧迫性,用行动
去证明高等师范教育存在
的必要陛。因着他们不懈
地努力推行,以致抗战胜
利后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达
到了15所。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
师范教育着力发展,成果
辉煌,当下高等师范学校
达到了124所,成为高等教
育领域的生力军。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
北京师范大学,1937年全
面抗战爆发后,西迁陕西
城固,改名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1944年全部迁往兰
州。抗战胜利后,西北师
范学院一分为二,一部分
师生前往北京,组建北京
师范学院,后发展成今天
的北京师范大学;一部分
留在兰州,继续发展西北
师范学院,发展成今天的
西北师范大学。这两所高
校并蒂连理,同气相求,
为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的引领者
清末师范馆成立后,清
政府引进日本的教学模式
,采取免收学费、提供膳
宿、严格考核等措施,迅
速吸引了大批学人报考,
为中国培养了急需的新式
学堂教师,也保证了师范
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民
国肇始,全国设置六个高
等师范区,并在北京、南
京、武昌、成都、广州、
沈阳各设高等师范学校一
所,师范教育发展态势良
好。
然而自《二十一条》签
订后,国人掀起了反日浪
潮,且一些留美学生学成
归国,主张采用美国的师
范教育制度。因是之故,
师范教育是否独立设置,
或者合并于大学在国内展
开了激烈的争论。蔡元培
认为“高专与高师,均可改
为专科大学,或并人大学”
;陈独秀主张高师“宜归大
学,不另设立”。他们坚称
中等师资培养并无特殊性
,师范教育靡费财力、人
力,合并或废除为上策。
面对此等言论,北京高等
师范学校师生在校长李建
勋的带领下连续发文,指
出中国目前最急迫的是普
及教育,实现最低层次的
知识传播,扩充受教育人
数,培育国家发展的新民
众,发展师范教育为国家
未来前途之关键。
在北京高师的力争下,
教育部采取折中态度,
1922年通过了《学校系统
改革案》,规定高等师范
学校应提高程度,改为师
范大学或设于大学内。至
此,中国近代的高等师范
学校,终于在学制系统上
获得了与大学平等的地位
。次年,北高师升格为北
京师范大学,其他如南京
高师改为东南大学,武昌
高师改为国立武昌大学,
广州高师并入国立广东大
学,成都高师并人四川大
学,沈阳高师改为东北大
学。显然,北京师大是硕
果仅存的师范大学,它延
续了师范教育的命脉。
进入20世纪30年代,关
于师范大学的存废之争又
卷土重来。1932年10月16
日,《大公报》发表了《
改革我国教育之倾向及其
办法》,指出“大学以农工
医为主,将现行师资教育
一律取消”。12月,国民党
中央组织委员提出一项《
改革高等教育案》,历数
师范教育的“弊端”,提出“
师范教育不应另设专校”,“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即停
办”。针对国民政府的这一
举动,北平师范大学(国民
政府成立后,北京师大改
名北平师大)在校长李蒸的
主导下,又一次据理力争
。李蒸指出:“师范生实负
有继承与传递本国固有文
化的责任,同时亦有吸收
外来文化与创造新文化的
责任。我们知道文化的绵
延是要国民一代一代的继
往开来,而这种能力是从
教师身上学习而来的。”与
此同时,北平师大又展开
了大规模的“护校运动”,加
之教育界的呼吁以及国民
党内部的意见分歧,最终
北平师大这颗“仅存的硕果”
被保存了下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
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
命脉,北平师大与北洋大
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
子师范学院、北平研究院
组建西北联合大学,西迁
陕西城固。北平师大成为
西北联大师范学院,1939
年8月,独立设置,改名国
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
西北师院迁往兰州,中国
优质高等师范教育从北京
向西推进了1000余公里,
成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第
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院,
被时人誉之为“西北教育的
拓荒者”“开发西北教育的急
先锋…‘西北师范教育的摇
篮”。此时,国民政府对师
范教育亦给予了足够的重
视,1938年7月,教育部
颁布《师范学党觇程》,
规定师范学院实行独立设
置和附设于大学之内的双
轨并行体制,鼓励各地兴
建师范学院。至1949年,
全国共有师范学院15所,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逐渐进
入‘‘复兴时期”。
二、西北师范教育的拓
荒者
全面抗战前,广袤的西
北无一所师范大学,而要
将西北建设成稳固的大后
方,要建成建国的根据地
,最切要者莫过于发展教
育。迁移大后方对北平师
大来说,既是对其实力的
一种保存,也使久居于都
市的大学增添了西北元素
,西北民众的勤劳朴实,
N~3v-2、吃苦耐劳精神深
刻侵染
导语
抗战时期,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与当时的知识精英秉持“教育报国、教育救国”的赤子之心,以拓荒者的精神带领师生一路西迁,经陕南、汉中一带短暂停留,继以西北师范学院之名再迁兰州,与民劝学,文开秦陇。抗战结束,李蒸与绝大部分师生决议扎根西北,永留兰州,为西北师范教育以及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教育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吾道西行(西北师范大学校史钩沉)》正是对这段时期的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的详细讲述。
精彩页
李蒸及其民众教育思想
张俊宗
(西北师范大学)
李蒸先生是我国的教育家、爱国人士。早年就学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主修乡村教育,获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学成回国。历任国民政府社会教育司司长、国立师范大学校长、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他作为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与张治中先生等人参加了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参事、民革中央、全国政协委员。
李蒸先生一生的主要研究精力与兴趣都集中于民众教育,正如他所说:“个人虽远在主持师范大学,而兴味仍在于民众教育。”他是中国民众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也是中国民众教育活动的先驱之一。早在美国留学期间,李蒸先生就把自己的研究视点确定在中国的农村教育方面,主修了乡村教育专业,其博士论文《美国单师制学校组织之研究》的主旨即为“自美国单师制学校制度之理论与实践获得启迪,以便对中国乡村学行改革与完善”②。回国后,一步结合国情,边实践、边研究,1929年,在江苏无锡主持成立了无锡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无锡乡村民众教育馆和地方民众教育馆等民众教育实验区,并制定了《江苏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实验部三年计划大纲草案》。193pan>年出任国民政府社会教育司司长后,他积极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民众教育。在师范大学时期,他先后组建了、和温泉等乡村教育实验区民学校,并开办了民众教育师范班,积极培养服务民众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这些学员大多成为后来各地民众教育的骨干。在迁转西北的艰苦岁月里,李蒸先生倡导民众教育的热情“始终未因时局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减退”,在城固办学期间,他组织成立了邯留乡社会教育施教区,到兰州后,又在学校的孔家崖成立了社会教育实验区。在积极民众教育活动的同时,李蒸先生结合具体实践,撰述了《积极的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的认识》《民众教育的途程》等一系列理论文章,积极官传民众教育,并系统阐述了其民众教育思想。
一、民众教育是失学之青年与成年人的基本补充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发源地,李蒸在此就学期间,正值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广泛传播,这一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他曾讲:“教育’的意义也有许多,我个人相信‘教育即是生长,即是生活’及‘教育是继续不断的改造经验’一类的说法。”①李蒸所赞同的这一教育概念,出自杜威的教育理念。从这一思想出发,李蒸认为“教育是满足生活的程序,自幼至长,自生至死,皆在教育之中”,人的生长是与人的生命同生同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将面对一个个新的生活情景,为满足这种不断更新的生活内容,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接受教育,教育对人来说具有永恒性和持续不断性,“教育之于人生,无异汽油之于机器,故任何人无往不可受教育,无时不可受教育。”②社会应当为每个人提供接受这种永恒教育的机会,这种机会不局限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非制度化的、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都可以为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提供机会,而且相对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人们接受教育的无限性要求使得社会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因此,“社会教育为今日的迫切需要”,社会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为社会教育做出努力。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