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礼逊回忆录(上下全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马礼逊是继利玛窦之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马礼逊回忆录》收录了马礼逊的日记、信件以及时人评论等,是研究马礼逊的生平和事迹必须依据的重要史料。这是国内首个《马礼逊回忆录》的全译本,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外语教育、近现代印刷出版、近代报刊史、英美汉学史等的重要原始资料。
目录
第一阶段 从马礼逊出生到进入霍士顿神学院
第二阶段 进入霍士顿神学院至乘船前往中国
第三阶段 从登上开往中国的船到建立英华书院
第一节 途经美国到中国的旅程
第二节 从他到达广州到结婚及被雇为东印度公司译员
第三节 从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到米怜牧师来澳门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四阶段 从创立英华书院到重返英国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五阶段 1824年回英国至1834年去世
第八节
第九节
附录
附录一:恒河域外传道团总章程(译者张蓉斌)
附录二:恒河域外传道团关于遗孀、孤儿救助金的规定(译者蓉斌)
附录三:关于清官府对待东印度公司在华职员行为的思考(译者杨慧玲)
附录四:伶仃案纪实(译者杨慧玲)
附录五:1822年广州火灾纪实(译者杨慧玲)
附录六:对海员的演讲(译者杨慧玲)
附录七:改善在华外国海员的道德状况的倡议书(译者杨慧玲)
附录八:对“教会”一词的解释(译者杨慧玲)
附录九:马礼逊的文字工作述评(译者顾钧梁跃天)
序言
2019年,在大象出版社
再版《马礼逊回忆录》之际
,我作为主译,对十年前参
与此书翻译的顾钧、梁跃天
、张蓉斌、沙培培表示感谢
。对台湾苏精教授参与校稿
表示感谢。更要感谢北京外
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香港
大学彭仁贤(An-thony
Ferguson)馆长、尹耀全馆
长,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先生
,因为有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才有了中国首部全译本的
《马礼逊回忆录》面世。
翻译这本书源于自己研
究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
。因为需要,常常要从英文
版的《马礼逊回忆录》中摘
取段落翻译使用。2004年
,初看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顾长声的译本,非常欣喜
,然而,使用中发现顾译是
节本,因为省略了大量的原
文,为了承接译文甚至有自
己写作的部分。对于做学术
的人来说.这样的译本令人
失望。作为研究马礼逊的学
人,我深知这本著作的重要
性:它汇集了马礼逊的日记
、书信、报告等,是研究马
礼逊及19世纪初中国文化对
外传播史、中西文化交流史
的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了让
国内研究者获得一个可靠的
译本,我提出了完整翻译《
马礼逊回忆录》的想法。在
张西平教授的鼓励下,我们
共同策划了《马礼逊文集》
的出版计划,并得到了香港
大学图书馆和澳门基金会的
支持。翻译《马礼逊回忆录
》就这样列上了日程。
虽然我们翻译的《马礼
逊回忆录》在过去十年并不
是卖得最好的译本——奇怪
也不奇怪的是,学界仍然有
人引用顾译本,但是我对我
们译本的再版感到欣慰。我
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大象出
版社《马礼逊回忆录》的翻
译质量和学术水准。
第一,“信”,这是学术
翻译的根本原则。作为学术
翻译的《马礼逊回忆录》,
我们不仅在翻译中力求准确
理解原文,忠实地将原文翻
译为中文,甚至在翻译过程
中发现了一些原文的错误,
以译注的形式呈现。我们的
“信”,不仅仅是翻译过程中
的“信”,而且是在翻译前都
已尽量核对历史事实后达到
的更高层次的“信”。马礼逊
来华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
中英之间政治、贸易冲突不
断。他作为英方翻译参与了
很多事件的处理,作为亲历
者,在书中也有一些站在英
方立场的叙述。例如《马礼
逊回忆录》(下)第211页提
到的“航海者号”案件。在查
阅了相关的历史档案后,增
加了译注“关于此事的奏折
详见《清朝外交史料》道光
朝第二册第38—39页,第4l
一44页,第三册第1—4页,
亦可参阅马士《在华东印度
公司贸易编年史》第三册第
186—187页”。另一个例子
是《马礼逊回忆录》(下)的
附录四“伶仃案纪实”(第282
—298页),这是从马礼逊视
角展示的历史事件,我在译
注中标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编的《鸦片战争档案史
料》中,中国地方官员提交
的有关此案的奏折及其页码
,供感兴趣的学者深入研究
。马礼逊来华后为英国东印
度公司广州商行工作,因此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名、
中国广州行商名、两广总督
名、巡抚名及马礼逊担任阿
美士德使团翻译陪同进京遇
到的中国官员名等,在我们
翻译的《马礼逊回忆录》中
,都是查阅了相关清史档案
或者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后
确定的译名。这样,做历史
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
,看我们的译本就能立即知
道这件事情和中国历史人物
的关系。即使是一个普通的
译名如中译本《马礼逊回忆
录》(上)的第126页,“此外
有一个满族人亚定(A.
tung)做饭和负担粗活”,为
了翻译这个译名,一方面参
考了马礼逊的《五车韵府》
,查阅了这个注音下的所有
同音汉字列表。另一方面参
考了清史档案记录的一条关
于马礼逊的“刻工梁亚发.
雇请屈亚昂与其子熙前往澳
门卷楼刊书几次”的记载,
才确定可用译名“亚定”这两
个字。可以说,我们的译本
无一字无来历。
第二,“全”,这是国内
首次完整地翻译出版《马礼
逊回忆录》中文版。翻译过
程中,无一句不译,就连翻
译时遇到的硬坎都从不轻易
放弃,而是尽可能地根据上
下文揣摩其意,或设法追溯
原文的来源。这样的做法使
得译本在“全”之外更进一层
,中译本的《马礼逊回忆录
》将原文的一些错误、未尽
之言、言外之意,在翻译时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正了
原文的错误,以译注的形式
补全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使
得原文含糊不清的地方更容
易理解。如我们翻译的中译
本《马礼逊回忆录》(下)第
93页,对于英文版中同一件
事情的描述,前后两次提到
用名不一致的情况,通过译
注进行说明。对于原文省略
的部分,例如中译本《马礼
逊回忆录》(上)第189页,
英文原文只是说“我一直努
力给少数几个人口头灌输宗
教的真理。(后面有11个中
国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严肃
认真地参加的,而且非常投
入”。忠实的翻译,只到这
个程度已经没有问题了,但
是我们的译本增加了一个译
注:“英文版略去了这些人
名,补充如下:葛先生(Ko
一seen-sang);蔡轩(Low-
heen);亚才(A-Tso);曾品
(Tsang-pin);亚英(A.ing)
;黄金(Hwang—chin);蔡
运(AYun);亚三(A-sam);
董永(Tung—yung);蔡轲
(Tsae-a-fo);容三德(Yong
—s
导语
《马礼逊回忆录》描述了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传教士这一过程以及他作为西方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为开拓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本书的内容大多都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从另一个视角透视了18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马礼逊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他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汉英双语词典;19世纪首次将圣经译成中文出版;捐资并创立了培养双语人才的英华书院;他在中国首创近代中英文报刊;第一个在中国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医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从学术上整理马礼逊的历史文献已经成为研究之必须。
该书由马礼逊的夫人艾莉莎所编,是研究马礼逊的生平和事迹所必须依据的重要史料。书中收录的马礼逊的日记、信件以及间插的时人评论及背景介绍,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语言学史、圣经中译、近代外语教育、近代印刷出版、近代报刊史、西方汉学史等的重要原始资料。
由杨慧玲等人翻译的该中译本较之前的译本更为全面和完整。
精彩页
第一阶段 从马礼逊出生到进入霍士顿神学院
(译者杨慧玲)
1782—1803
马礼逊的身世一父母—教育—少年性格一转变一早期学习和信仰一少年时的随笔一日志摘抄一随感—健康—结婚的想法一学习初期一威尔森先生对他的影响—母子情深—母亲去世一对牧职的思考和盼望一申请霍士顿神学院—成为一名神学生一去伦敦
罗伯特·马礼逊(Reboert Morrison),詹姆斯·马礼逊(James Morrison)和汉娜·尼科尔森(Hannah Nicholson)夫妇之子,1782年1月5日出生在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的莫珀斯镇(Morpeth)布勒古林(Buller’s Green)。1785年全家搬到纽卡斯尔(Newcastle-upon-Tyne),马礼逊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前半阶段。
父亲詹姆斯·马礼逊出生在丹弗姆林(I)umfermline)附近,母亲汉娜·尼科尔森出生在莫珀斯镇的温盖茨(Wingates)。1768年,马礼逊的父母在诺森伯兰郡长霍斯利(Long Horsley)堂区结为连理,生育了8名子女,罗伯特·马礼逊是最小的孩子。詹姆斯·马礼逊年轻时迁到诺森伯兰郡以务农为生,后来他选择了制作撑靴器的行业,在作坊中雇用了几名工匠。他是一名虔诚的教徒,教导他的全家都敬畏上帝,维持着家庭信仰,指导孩子们严格遵守安息日的规定。
他从苏格兰迁居到英格兰时,带着一份荣誉证书,证明他是苏格兰长老会①(the Session ofthe Kirk)的成员。此外,他还曾在纽卡斯尔的苏格兰教堂担任了多年的长老(Elder)。
本回忆录的主人公罗伯特跟从詹姆斯·尼科尔森(James Nicholson)舅舅接受了他的启蒙教育。詹姆斯·尼科尔森在纽卡斯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在他的关怀下,年幼的罗伯特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他最初的进展非常缓慢。
从宗教角度审视,马礼逊的条件极为优越。不仅他的父母给予他有益的教导,他还在父母所属的高桥教会(High-bridge Chapel)接受了约翰·哈顿牧师(Rev.John Hutton)的教理训练。他本人谈及此事时常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激之情。下面所引的事例显示出他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这是他仍在世的一位亲属讲述的。
他13岁时,一天晚上竟然背诵了苏格兰教会《圣经》的诗第119篇。为了考验他,哈顿先生并没有让他直接背诵,而是选了不同的地方让他向前或向后背,他仍然能够一字不误地背下来。
他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手艺,掌握了制作撑鞋器的要领。他表现出的勤奋令人称道。
他年轻时的行为并未能避免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当神圣的真理之光照射到他的心灵之后,他曾为此感到深切的悲哀。尽管这样,由于他在家里中规中矩,因此,他的父亲很少斥责他。而他对母亲的温情值得所有人效仿。母亲去世后,他回忆起母亲时对她仍极为敬重。他的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坦率真诚。他常说他从未撒过谎,只有一次例外,虽然没有被人揭穿,可是他的心不得安宁,直到他承认了错误为止。这种内在的正直秉性表明他的思想已经受到了道德原则的支配,这件事例激励着他的父母“以他们应该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1797年年底或是1798年年初,罗伯特·马礼逊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这是被救世主称为“重生”、进入“天国”所必需的一个转变。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导致了这一转变。父母的教导已经在他心中积蓄了《圣经》真理的原则,定期参加公共礼拜,特别是哈顿先生主持的教理训练进一步启发了他的思想,从此他开始深刻地反省性格中的弱点和矛盾,最初他因自己的罪而深深忏悔,最终他因对基督耶稣的信仰寻求救恩和幸福。他在1802年写给霍士顿学院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详细地描述了转变的过程,当时他向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霍士顿神学院(Hoxton Academy)①牧职学生的申请信。信的内容如下:
我在幼年时就享受到了信主的父母的益处(我永远感激神的恩赐),我定期被带去听人宣讲福音。我的父亲小心地保持着家庭礼拜的传统,并且按照基督教的原则教育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参加了约翰·哈顿牧师主持的公开教理训练,在他的教导下,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上述方式(在神施恩的手的指引下),我滋养了自己的良知,启迪了心灵,没有像一些不思悔改的人那样走上放纵堕落的道路,尽管当时我也过着没有信仰、不信神、对世界也不抱任何希望的生活。我并不知晓自己内心的灾难.然而在良心的谴责下,我感到了懊悔,但我自欺欺人地以为:虽然我“行我所愿行的”(《传道书》12:9)②,但内心会归于平静。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