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
分类 | |
作者 | (美)斯诺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编了七部有关毛泽东早期经历的稀见传记资料。它们都是以客观的态度、朴实的文笔写成的,大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撰写和出版,今天读来感觉亲切、可信:《毛泽东自传》《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毛泽东思想与作风》《毛泽东的思想》《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毛泽东印象记》。 目录 题记 《毛泽东自传》 埃德加·斯诺著 张宗汉译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二章 动乱中的中年时代 第三章 共党的展开 第四章 超人的忠勇和忍耐心 附录 贺子珍小传及朱德等剪影 译后记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萧三著 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 农家子 六岁就开始劳动 一位贤良的母亲 一个诚实的孩子 从小就好学 从小就和被压迫者在一道 但他是倔强的 年十四五而志于救国 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一 卷入辛亥革命的运动的漩涡 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动 干革命——当兵去! 开始赞成社会主义 二 他是怎样刻苦自学的 漂泊在长沙城 要求学还是靠自修 学习抓住中心 学问,学问,好学要好问 日浴、风浴、雨浴及其他 游学 政治头脑,善于分析、总结、概括的头脑 三 初步的社会活动 组织家的天才 学生自治会 第一次“搞军事”和反军阀运动 湖南革命运动的核心组织——新民学会 四 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哨 新文化运动开展在湖南 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但自己不出国 在北平 开始了大规模革命活动 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 组织!组织!斗争!斗争! 找到了,具备着和工人接近的言语 可纪念的“七一”和“三十节” 斗争是不简单的,不容易的 湖南工人运动中的几个片断 《毛泽东思想与作风》 张如心著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略历 毛泽东的人生观 毛泽东的科学方法——兼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 一 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观 二 毛泽东的革命学说是从实践中来又被实践所证实和发展 三 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既反对教条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 毛泽东的科学预见 一 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说起 二 毛泽东的科学预见 三 “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四 没有预见,谈不上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 毛泽东的作风 平凡与伟大 领袖与群众 先生与学生 谦逊与原则性 大胆与小心 狠与和 结束语 人民领袖这样爱咱们——吴满有去见毛主席的故事 人民歌颂毛泽东 《毛泽东的思想》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 孟展译 介绍斯特朗女士 一 毛泽东思想的来源 二 “毛泽东路线”的发展 三 毛泽东的六大著作 四 毛泽东科学的预见 《向毛泽东学习》 庄淡如编 序 第一章 少年时期 一 人民的领袖 二 农家子弟 三 撒播革命种籽 四 划时代底转变 第二章 革命时期 五 中国革命的性质 六 阶级关系的性质 七 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 在苦难中成长 第三章 红军时期 九 红军发展史 十 “围剿”的奇迹 第四章 抗战时期 十一 统一阵线的过程 十二 统一战线的特点 十三 八路军的行进 第五章 成功时期 十四 列宁第二 十五 心理武器 十六 新中国的创造者 十七 新中国的诞生 十八 向毛泽东学习 《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萧瑜著 第一章 湖南——英雄与强盗之域 第二章 毛泽东度过其童年时代的田园 第三章 毛泽东为求学而奋斗 第四章 到学堂的路上 第五章 到了东山学堂 第六章 到长沙去 第七章 我们第一次谈话 第八章 第一师范“孔夫子” 第九章 许配毛泽东的杨开慧 第十章 我们的朋友蔡和森 第十一章 杨度 第十二章 妙高峰上竟夕谈 第十三章 新民学会:中国共产主义的胚胎 第十四章 学校放暑假了 第十五章 修业学校和楚怡学校 第十六章 “叫化”生活 第十七章 乞丐出发了 第十八章 克服第一道难关 第十九章 第二道难关:饥饿 第二十章 何胡子的家 第二十一章 从何家农场到宁乡县城 第二十二章 沩山之行 第二十三章 沩山的寺院 第二十四章 到安化途中 第二十五章 沙滩上的一夜 第二十六章 离开沙滩之后 第二十七章 安化县城中的困厄 第二十八章 到益阳县城的路上 第二十九章 到了益阳县城 第三十章 沅江泛洪 第三十一章 返回长沙 第三十二章 留学运动的发起 第三十三章 “勤工俭学”运动 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留在北京 第三十五章 中共在法国的萌芽 第三十六章 森林群英会 第三十七章 长沙长叙 第三十八章 一连串的问题 第三十九章 中国共产党之诞生 第四十章 最后的联系 《毛泽东印象记》 许之桢编辑 毛泽东同志略传 萧三 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I.爱泼斯坦 毛泽东印象记 A·斯诺 毛泽东会见记 根瑟·斯坦因 访问毛泽东 福尔曼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赵超构 延安归来 黄炎培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孔照恺 毛泽东 序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为了纪念建党和毛 泽东同志,我们重新选编了 这本《早年毛泽东》,作为 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和 毛泽东个人革命历程的史料 ,献给读者。 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和资 料,可谓浩如烟海。但是新 中国成立前有关毛泽东的传 记和著作,解放后很少流传 和再版。虽然这些传记和著 作受时代的局限,只能部分 地反映毛泽东同志的情况, 但这些资料以其原始性和真 实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它们叙述的虽然都是局部, 但却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当年都 是以客观的态度、朴实的文 笔写成的,让人读起来感觉 非常生动、可信。由于时间 的流逝,这些著作都已成为 稀有版本,不但具有史料价 值,而且具有收藏价值。本 书选择了七部有关毛泽东早 期生活的著作,进行整理和 注释,下面分别加以简介。 更翔实的绍述请参阅在书后 由编注者撰写的“关于毛泽 东早期传记(代后记)”。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出 版的年代较早,专有名词、 行文表述都有与现在一般规 范不符之处,但并不影响读 者理解。我们为尽量保存文 献原貌,未做改动,只有个 别显误的文字在整理中直接 予以订正。 《毛泽东自传》 这是美国作家、记者斯 诺记录的毛泽东口述传记。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1926年进 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 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 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 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 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 年,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白 区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突 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于当年 7月来到当时中共中央和红 军总部所在地的陕北保安县 城。成为进入红区的第一个 外国记者。毛泽东对他非常 重视,同他谈了几天关于抗 战形势的问题。随后,斯诺 在陕北进行了三个多月广泛 的采访,接触了许多红军干 部和战士。10月回保安后, 毛泽东又同他谈了自己的经 历和长征的主要情况。斯诺 先在《密勒氏评论报》、《 美亚》杂志上发表了采访毛 泽东的记录,随后发表了专 著《红星照耀中国》(《西 行漫记》)。 因为斯诺采访毛泽东的 记录发表早于《西行漫记》 ,所以国内读者从英文杂志 直接转译,名为《毛泽东自 传》。译本据不完全的统计 ,现在尚存的版本有十几个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 1937年9月延安文明书局出 版的张宗汉译本,是目前国 内最早的中文译本。当年发 行量最多、影响较大的是 1937年11月上海黎明书局 出版的汪衡译本。早期版本 文字风格各异,后面附录的 内容也不同。最权威的译本 是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吴黎平译本《毛泽东一九 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现 以延安版《毛泽东自传》为 底本,注释参考了吴黎平和 汪衡的译本,订正了一些错 误,并对一些史实作了说明 。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和初期革命活动》 这是作家萧三撰写的毛 泽东早期生活的传记。萧三 (1896-1983),字子暲, 湖南湘乡人,萧瑜之弟。湖 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三班 学生,新民学会会员。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赴苏学习,1924年回 国。曾任共青团北方区委书 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 等职。1930年以中国左翼 作家常驻代表名义,出席国 际革命作家会议,主编《世 界革命文学》中文版并从事 写作。1939年回延安。新 中国成立前后从事国际交往 工作和文艺活动。 萧三在东山学校和长沙 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 学,并参加了“新民学会”和 毛泽东组织的革命活动。对 毛泽东的早年经历相当了解 。在苏联,他曾用俄文写过 《毛泽东传》。1943年秋 ,任弼时在延安建议萧三写 一本毛主席传。1944年7月 1、2日,延安《解放日报》 发表了他写的《毛泽东同志 的初期革命活动》部分内容 。1946年7月1日,张家口 《晋察冀日报》发表《大革 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 1946年张家口的《北方文 化》月刊第1号发表《毛泽 东同志传略》,许之桢主编 的《毛泽东印象记》作为第 一篇转载。1946-1947年华 北解放区的《时代青年》发 表《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 》、《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 代》。以后萧三又作了几次 修订,1949年合并为《毛 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 年再次修订为《毛泽东的青 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9年萧三作了最后的修 订,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 。 这本书的版本很多,内 容也不一样。我们现在选定 的是《时代青年》发表的《 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 《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以及延安《解放日报》发 表的《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 命活动》,是最原始的版本 。 《毛泽东思想与作风》 作者张如心(1908-1976 ),广东兴宁人。1921年 入梅县乐育中学学习, 1926年至1929年赴苏联莫 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 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 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 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4 导语 伟人的传记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伟人身后修撰的。另一种是在伟人未成名之前。这些著作出于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写来比较朴实,自由,不必为尊者讳。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书作为一个时代的反映,一个除旧迎新的历史变革时期的作品,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后记 关于毛泽东早期传记 刘统 读者看完了我们选编的 毛泽东早期的传记和采访记 ,一定会产生一个问题:这 些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 下产生的?今天读这些传记 ,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伟人的传记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在伟人身后修撰的 。这种传记是正史,由历史 学者集体编写,周密而详尽 ,当然也充满了歌颂与崇敬 ,为民众树立了一个高大的 形象。另一种是在伟人未成 名之前,由个人为其撰写的 传记或访问记。这些著作出 于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写来 比较朴实,自由,不必为尊 者讳。由于这些传记,一个 人物逐渐为广大群众所了解 ,威望大大提高,后来被拥 戴为领袖。毛泽东的传记两 类都有,但我们更重视他的 早期传记。 一 提到毛泽东早期传记, 首推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这部传记的产生,充满了 偶然和传奇的因素。斯诺不 是共产党人,是一位自由撰 稿的记者。他回顾当年前往 陕北红区的情况:“1934年 ,我的出版商(哈里逊·史 密斯,现属兰登书屋)提议 同我签一项合同,预付稿费 750美元,让我写一本关于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书。在 一时乐观主义情绪的支配下 ,我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 几个月之后,我开始认识到 ,连一名‘红色’士兵都没见 过,要写这样一本书是不可 能的。我想放弃整个计划, 因为看不到有访问共区的可 能性;虽然我已经收集了许 多历史资料,从未亲眼目睹 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写的。我 所代表的英国报纸(《每日 先驱报》)对这个题材也极 感兴趣,它在1935年建议 资助我作一次旅行,以获得 ‘关于红色中国的真相’。这 个建议我也放弃了。然而到 去年(1936年)5月底,我 得到了关于张学良和红军之 间达成停战的一些好消息, 听说有可能进入陕北的红色 地区了。那是具有极大诱惑 力的,被封锁了九年的世界 性头号新闻。这彻底唤醒了 我作为记者的本能欲望。” 1936年7月,在宋庆龄的 帮助下,斯诺由中共地下党 员董健吾(化名王牧师)带 领秘密进入陕北红区,开始 了几个月的采访。当时毛泽 东和中共中央带领红一方面 军部队完成长征后,正处于 极度困难的时期。1935年9 月在草地,红四方面军领导 人张国焘拥兵自重,命令中 央和红一方面军南下。毛泽 东等被迫脱离红四方面军, 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 。这是被毛泽东自称为“一 生最黑暗的时刻”。直到斯 诺进入陕北前夕,在中共中 央努力争取下,张国焘才放 弃了自己的“第二中央”,与 红二方面军会合后北上,当 时正在途中。毛泽东与红军 到达陕北后,受到国民党军 队的包围和封锁,生活处于 极端的贫困之中,由于和张 学良部达成了和平协议,严 峻的形势才稍有缓和。当斯 诺进入红区采访,毛泽东认 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 好机会。8月5日,毛泽东与 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 的同志们:“现因进行国际 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 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 (《长征记》,所以特发起 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 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 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 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 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 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 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 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童 小鹏在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 :“杨(尚昆)主任、陆( 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 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 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 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 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 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 捐,购买飞机送我们,这真 使我们高兴极了。”大家创 作的积极性很高,短短两个 月内,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 到了约200篇作品。斯诺在 1936年10月离开陕北时,“ 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 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 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这 里就有《红军长征记》的部 分原稿。 可见,毛泽东欢迎斯诺 的到来,首先是为红军的出 路和生存考虑。他希望斯诺 客观公正地报道这些被国民 党称为“共匪”的人,使外界 同情红军,帮助红军。红军 长征的故事就是这样流传出 去的,在中国民众中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但毛泽东并没 有请斯诺为自己作传的想法 ,斯诺在红区采访后,红军 和中国革命的传奇故事使他 处处感到新奇,兴奋不已。 那么领导这些红军创造奇迹 的领袖又是什么人呢?他自 然对毛泽东本人产生了极大 兴趣。因此,斯诺向毛泽东 提出采访的要求,希望毛泽 东讲述他本人的故事。毛泽 东在与斯诺的长谈中讲述了 中共的成长历史和红军的战 略战术,但很少谈及自己和 其他个人。而斯诺追求的恰 恰是人的故事。在斯诺一再 要求下,毛泽东终于说:“ 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 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 你,你看怎么样?我认为这 样会更容易理解些,结果也 等于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 ” 斯诺叫道:“我要的就是 这个!” 斯诺回忆:“在以后接着 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 像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那 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 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 间毕剥着火花,我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时代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乡。我的父亲是一个贫农,当他年青的时候,因负债累累,便去投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兵。后来他回到我生长的乡村里,由于拼命的节省,他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便设法买回了他的土地。 这时,我家已有了十五亩田,成为中农了。在这些田中,每年大约可以收获六十担谷。全家五口每年一共消费三十五担,这样,每年可以多余二十五担。靠了这个剩余,父亲积聚了一点资本,不久又买了七亩田,使我家升到“富”农的地位。这时,我们可以每年在田里收获八十四担谷。 当我十岁,我家只有十五亩田的时候,一家五口是:祖父,父亲,母亲,弟弟和我自己。在我们增加了七亩田之后,祖父逝世,但又添了一个小弟弟。不过我们每年仍有四十五担谷的剩余,因此,我家一步步兴旺起来了。 这时,父亲还是一个中农,他开始做贩卖粮食的生意,并赚了一点钱。在他成为“富”农之后,他大部分时间多半花在这个生意上。他雇了一个长工并把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都放在田里做工。我在六岁时便开始做耕种的工作了。父亲的生意并不是开店营业的。他不过把贫农的谷购买过来,运到城市商人那里,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在冬天磨米的时候,他另雇一个短工在家里工作,所以在那时他要养活七口。我家吃得很节省,但总是吃饱的。 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时候。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一个山谷的里面。我飘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了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但,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点。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也较前来得温和。我这次反抗行为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工”。 我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要我记家账了。他要我学习打算盘。因为父亲一定要我这样做,我开始在晚间计算账目。他是一个很凶的监工。他最恨我的懒惰,如果没有账记,他便要我到田间做工。他的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我和我的弟弟们。他一个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最粗砺的东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总给工人们吃鸡蛋和白米饭,但很少给过肉。对于我,既没有蛋也没有肉。 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不过在父亲的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他不赞成做好事。家中因了这个问题吵闹时常。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但当我十三岁时,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父亲辩论,我引据经典,站在父亲自己的立场上和他辩论。父亲常喜责我不孝和懒惰。我则引用经书上的话来和他相对,说为上的应该慈爱。至于说我的懒惰,我的辩解是大人应较年青的人多做工作,而父亲的年纪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并且我说我到了他那样大的时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这个老人继续“积聚财物”,在那个小村里可以说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买田,但是他向别人押来很多的田。他的资本增加了二三千元。 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在说明的时候毛很幽默地引用这些政治术语,他一面笑一面追述这些事件——史诺。)有一件事,我特别地记得。当我在十三岁左右时,有一天我的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中来。在他们的面前,我们两人发生了争执。父亲当众骂我,说我懒惰无用。这使我大发其火。我咒骂他,离开了家。我的母亲在后面追我,恶劝我回去。我的父亲也追我,同时骂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个池塘的旁边,对他威胁,如果他再走近一点,我便跳下去。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赔不是,并且要磕头赔礼,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屈膝一下跪。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事。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我怯懦屈服时,他骂打得更厉害。 回想到这一点,我以为我父亲的死硬派结果使他失败。我渐渐地仇恨他了,我们成立了一个真正的联合战线来反对他。这对于我也许很有益处,这使我尽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记账,让他没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的母亲则完全不识字。两人都出身农家。我是家庭中的“学者”。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