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理是大理石的故乡,大理人对大理石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犹如文化基因一样,流淌在大理人的血液中,也流淌在大理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众多的大理石碑刻,碑中记录地区元明清以来大理的社会活动、意识形态、民族融合、宗教信仰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等诸多信息。这些珍贵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本书包括大理石概述、大理石开采和利用的历史、大理石制作工艺、大理石成品分类、建筑中的大理石、大理石碑刻、大理石雕刻艺术、历代文人吟颂大理石诗文选等内容。 作者简介 杨伟林:1970年3月生于大理市喜洲镇河矣江村,白族。1991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大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现任保管研究部主任、《大理文博》编辑部主任。一直从事文博和民族文化工作,先后参加了巍山双圈河遗址等多次考古发掘。参与和完成了《白族绕三灵》、《中国白族乡土建筑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白族民间祭祀经文与敦煌变文的比较研究》等3项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州专项课题研究。合著出版了《中国白族》(2012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中国名城一一云南大理》(2013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新华白族手工银铜器制作》(200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理州博物馆》(201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文苍山》(2012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书;图版撰文的《大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10卷900万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村全书》(十三卷)任编委。共有30余篇十万余字论文在各专业书刊上发表。 目录 序 第一章 大理石概述 第一节 苍山大理石 第二节 大理石名称的由来 第三节 大理石的形成 第四节 大理石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一、大理石的化学成分 二、大理石的物理特性 第五节 苍山大理石分布及储量 一、苍山大理石的分布 二、苍山大理石的储量 第六节 大理石种类 一、水墨花 二、彩花石 三、云灰石 四、汉白玉 第二章 大理石开采和利用的历史 第一节 早期大理石的运用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第三节 明代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一、大理石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珍藏品 二、明代大理石匠的凄惨生活 三、大理石在当地运用广泛 第四节 清代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第五节 近现代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一、民国时期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二、现代大理石的开采和利用 第三章 大理石制作工艺/04l 第一节 古代大理石制作工艺 一、采石 二、解石及打凿 三、运输 四、打磨 五、雕刻 六、打蜡和抛光 第二节 现代大理石制作工艺 一、苍山大理石矿带及采石场 二、采石 三、运输 序言 这两年,我大学同学到 大理的开始多了,每年都 有十多二十人次的,多数 人来,我们总是要到苍山 上走走的,到了苍山,就 总要说到大理石,说到大 理石,就几乎每个同学都 问我一个问题“大理是因为 有大理石而叫大理吧?”我 当然都会认真地作答,从“ 大长兴”、“大义宁”“大天兴 ”说到“大理”,当然,最后 总要归结到“大理石是因为 产于大理苍山的这种石材 最独特,天然水墨山水, 不是一般的建材,而是艺 术品,所以才叫大理石, 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大 理因大理石而生辉!”大家就 都点头,相视莞尔,然后 一起看苍山,看洱海,还 到古城街头甚至博物馆看 大理石精品,最后把那句“ 苍山蕴风月,奇石吐云烟” 念出来,同学们就都有点 惊叹了。 确实的,大理得天地造 化之独厚,不仅有大气昂 然的苍山洱海大山大水之 美,更是把这山山水水自 自然然地融到了山间那小 小的石头里头,让爱美的 人可以把石头带回家去, 把山水之美摆在屋头,这 是何等的惬意啊! 我不懂石头,更谈不上 收藏,但每次到大理州博 物馆,总要到大理石展厅 看看那些宝贝,在这里, 它们所表达的,已经不仅 仅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更 多的,应该是这方水土悠 久的文化和历史了。而这 种由大理石体现文化和历 史的事,让杨伟林同志来 完成了,他的这本新书, 可以让我们全面地对大理 石有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苍山大理石的美,美在 自然成画。天然的大理石 呈现出千姿百态、色彩丰 富、变化无穷的山水、动 植物及人物等天然精美绝 伦的画面,被世人奉为“无 言的诗、立体的画”。明代 著名文人杨升庵诗写到: “何年巧匠斫山骨,缩入君 家石屏中。”明代著名旅行 家徐霞客感慨道:“……故 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 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 画苑可废矣。”大理石的美 ,美在其悠久的开采历史 。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汉 白玉水月观音石雕像就足 以说明这一点。明永乐十 八年(1420),大理府进献 给朝廷一块直径约一米的“ 龙凤呈祥石”,明成祖朱棣 将其作为国宝镶嵌在北京 天坛的祈年殿,此后历代 天子祭天均在此石上跪拜 行礼。大理石的美,美在 根植于地方和民族的深厚 文化底蕴。历代文人爱石 、赏石、藏石、颂石成风 。大理石独特的魅力,诸 多文化名人为之倾倒,纷 纷著文、立谱、叙文、咏 诗。大理石的美,美在大 理人对它的特殊情结。大 理是大理石的故乡,大理 人对大理石有着深厚的情 感,这种情感犹如文化基 因一样,流淌在大理人的 血液中,也流淌在大理的 历史文化长河里。在这片 土地上留下众多的大理石 碑刻,碑中记录地区元明 清以来大理的社会活动、 意识形态、民族融合、宗 教信仰以及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 状况等诸多信息。这些珍 贵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社 会、历史、艺术欣赏和研 究价值,是祖先留下来的 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也算是有缘,在我大学 毕业分配到大理州文化局 工作不几年,杨伟林同志 也分配到州博物馆工作。 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默 默工作,潜心研究,有了 很多学术成果,秉承起博 物馆研究的传统,逐渐成 为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实 在是可喜可贺。现在,他 在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和 深入的思考,集多年的心 血,撰写了这部关于大理 石的专著,应该就是一个 很好的说明和证明,应其 之约,欣为作序,惟愿我 们的专家学者们成果丰硕 ,大理文化繁荣兴旺。 2014年10月于风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