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羊群里的孩子》是一部描写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的儿童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川大凉山地区,讲述了一个彝族男孩吉木惹科从一个放羊的小男孩成长为顶天立地男子汉的心路历程。 小说主人公惹科是个孤儿,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在四川省凉山州一个小村子过着平静、朴实的生活。山村安详、偏僻,交通不便,不通水、不通电。但一位姓周的扶贫干部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带领着村民们修通了道路,引来了自来水,接通了电网……山村变得现代了起来,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足,也越来越有盼头。惹科目睹了这一切,感受着扶贫政策给自己的家乡带来的各种可喜变化。 通过一个彝族孩子的眼睛,作品为中国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壮举,留下了独特的文学记录。 作者简介 李姗姗,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出版童话《面包男孩》《面包男孩2 你爱苦瓜我爱糖》,儿童故事集《袜子上的洞》《我们吵架吧》,儿童诗集《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等六十余部。 作品两次入选德国慕尼黑“白乌鸦书目”、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获得CCTV 2016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重庆市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等,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波斯文等多国语言,推荐到国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熊猫小羊 第二章 会说话的小羊 第三章 小羊爱喝水 第四章 小羊不爱剪羊毛 第五章 小羊哪儿去了 第六章 牵一头羊去上学 第七章 小羊王 后记 导语 文学,是对时代的回应和叙事,是对现实的升华和重塑。人类历史上一件又一件的重大事件,往往催生出一部又一部的文学精品。李姗姗的新作《羊群里的孩子》,就是对我国凉山彝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精彩而又精准的儿童文学叙事。 后记 曾经,我也是一个孩子 。 我出生在四川乡下的大 山里,父母都是农民,家里 最珍贵的东西是一张上了漆 的小书桌。当我小心翼翼把 从学校背回来的书本放到桌 上时,书就成了最珍贵的东 西。乡下条件艰苦,吃的用 的都不宽裕,常常要和父母 一起下地劳动,但只要一闲 下来,就会捧着书痴痴地读 。读书,成了童年最快乐的 事。 书里的文字有颜色,有 味道,有温度,还会发光。 我追随着它们,奔跑在崎岖 的山路上,从山路跑向公路 ,从公路跑向铁路。搭着火 车进了大城市。求学路上, 遇到了很多难事,但心里一 直想着要念书,从没放弃过 。后来,渐渐爱上了写作, 又遇到了很多难事,但在心 里面一直给自己打气,也没 有放弃过。回想起来,这受 益于童年时期的历练,它已 化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因此,我时常有这样一 个念头:创作一部以农村儿 童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体现 童年的善良与坚韧、勇气与 担当。写作者盼望灵感,有 点像蜜蜂等待花开,但要采 撷文学的蜜,却是一个非常 漫长的过程。 在两年前的一次扶贫公 益活动中,我去了凉山的乡 下。在绵延的大山里,那一 双双清亮的童眸,猛地把我 拽回了自己的童年。特别是 麦架坪村的出现,给了我深 深的震撼。 麦架坪村位于四川省凉 山州盐源县大草乡的宝尔阿 木山之巅,这里风景如画, 民风淳朴,仍然保留着最原 始的彝族生活方式。山高路 远,土地贫瘠,麦架坪村人 祖祖辈辈只能靠山吃山,用 勤劳的双手牧羊种地。艰苦 的环境制约着生活的发展, 尽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但这里依然原 始如初。当地没有通公路, 山上的村民去集市往返需要 三天,买卖物资只能靠人背 马驮。除此之外,缺水、缺 电、疾病等因素,也在影响 和困扰着村民们的生活。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是国家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政策 让麦架坪村人的生活得到了 彻底的改变。 于是,在多次赴凉山深 入生活后,我开始充满激情 地构思儿童小说《羊群里的 孩子》。 日夜交替,四季流转, 修改中的稿子在书桌上垒得 高高的。有人说:“写作就 是用一根针去挖一口井。” 我必须向着大地深处努力, 向着精神的深处开掘。 在创作中,我最纠结的 是,故事是否需要强烈的戏 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我描写的是一个高山之巅的 原始彝村,目之所及都是朴 实的自然、简单的纯粹,就 仿佛世界本来的样子。文学 作品中有戏剧美,也有质朴 美。惹科,这个八九岁男孩 的生活和思想天地就是质朴 的、单纯的。这和我采访的 彝族男孩的性格是一致的, 也和我自己的个性与文字风 格是一致的,种种高度的“ 一致”,让我怦然心动,确 定采用舒缓而温情的文笔、 简单与质朴的笔调、尊重和 热爱的心跳去书写一个彝族 男孩和一只公羊的故事。 生活会带着一种强有力 的惯性,推着我们不由自主 地向前,有时候步子走得太 快,连影子都跟不上。这次 创作让我慢了下来,抵达乡 村儿童生活的深处,去开掘 生命之初的那份纯粹和感动 ,去聆听山野之间那自由斑 斓的成长节奏,去打捞被遗 落在地角天边的万千景象… …经过几次重写和多次修改 ,终于有了这本《羊群里的 孩子》。 创作小说的过程,就像 在养育一个孩子,希望他朝 着光亮的方向生长。主人翁 男孩惹科的不放弃,是对一 只羊而言,但如果他能这样 对待一只羊,也就能这样对 待身边的人,长大以后更能 这样对待自己的事业。不放 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 任,也是一种担当!不管是 羊群里的孩子,还是雪山上 的孩子,不管是麦地里的孩 子,还是沙漠边的孩子,每 个孩子的不放弃,就是一个 民族的不放弃! 一个孩子,一群羊,一 座山,麦架坪村的故事已然 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役中一 个生动的缩影。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彝族乡村实现 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正 唱响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 。 精彩页 第一章熊猫小羊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午后,一场大雪铺天盖地席卷了宝尔阿木山。七岁的惹科正在放羊。他那张肉嘟嘟的圆脸就像糊满了泥巴似的,只有眼睛和牙齿是干净的。他的头发乱蓬蓬的,有好些日子没有洗和剪了,一缕缕随意散着,有一些垂在脸颊边——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就藏在几缕头发后面。突然,他加速从一个陡峭的山坡跑下来,有些跌跌撞撞地冲进了羊群里。羊群本来在他的后头,就在他摇晃着松枝玩雪的时候,都跑到了他的前头。 这是惹科第一次放羊,他的身边是一群凉山本地绵羊。羊群好端端地跟着他出来,就要好端端地回去,一只也不能少。 雪花落在他的头上,融化在黑外套上的花纹里。他没跑几步,右脚那只鞋就掉在了身后。他穿的是一双解放鞋,买回来的时候鞋帮是深绿色的,穿着穿着就褪了色,破破烂烂的,像个被踩了一脚的烤洋芋。鞋帮磨损得厉害,鞋底薄了,前脚掌还豁开了个大口子,渗进了不少雪水。这双鞋不是被穿烂的就是被撑烂的,但一定不是被洗烂的,他可就这么一双鞋。 “惹科——惹科——” 山谷那边传来一阵沙哑的呼喊声。 有个矮矮的影子正蹒跚而来。惹科知道,从第一片雪花落下时,她就从村东头第一座木楼子出发来找他了。现在地里都白茫茫的了,她才走出这么一小段。 “阿玛!” 惹科的声音响得多,仿佛漫天的雪花都是被这喊声震落下来的。他朝那个影子奔跑着。羊儿们也跟着他跑。他们在奔跑中与雪花撞击着,脚下是嚓嚓嚓雪被踩碎的声音。 “阿玛。当心回去腿又要疼。” “这么大的雪,路都没了,我来接你。”阿玛拍了拍他肩膀上的雪,“惹科啊,让你别跑远了,怎么见你赶着羊往山那边去啦?” 惹科去扶阿玛,可阿玛摆摆手,让他看着点儿羊。她虽然矮瘦却很精干,就像骨头里面都装着力气似的。她的脸就像被春风吹过的湖面,总是荡漾着笑容,那些笑容就藏在一道道皱纹里。每天早晨,鸡刚叫,阿玛就穿上那件磨破了袖口的右衽大襟衣,戴上黑色大檐罗锅帽,里里外外开始忙活了。从早到晚,她不是在煮饭,就是在种地;不是在放羊,就是在喂猪。直到月亮升起,房门嘎吱一声关上,她才算忙完了。 惹科嘀咕起来:“近处哪儿还有草?早就被吃光了!阿玛,你知道吗?今天我赶着羊翻过阴坡,去了日洛。” “日洛?” “后来到了火尔普。” “火尔普?” “最后到了海来地衣。” “海来地衣?跑了那么远?”阿玛扭头看了看,这才担心起羊来,“咱们家的羊都回来了吧?” “回来了,”惹科扬起小脸,自豪地笑了,露出两颗门牙,“我在路上数了两次,正好八双!” “好,好,干得好!” “看阿普①还说我不会放羊!” “跟你阿普赌气?他说你不会放羊,你就去放羊啦?” 其实,惹科要放羊,不全是因为阿普的话。他的阿嫫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他阿达呢,本来身子弱,一年以后又得了严重的肺病走了。惹科和姐姐成了孤儿。他姐姐叫吉木妮扎嫫,比他大得多。他本来还有个哥哥,但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最后,阿嫫才有了他。姐姐干起活儿来动作麻利,一有空就睁着那双渴望的大眼睛痴痴地看书。书里的一行行字,仿佛排成了一条路,姐姐跟着那些字走得越来越远。从仟草乡到了牧风镇,从牧风镇到了盐源县。去年,姐姐考上大学,还获得了贫困生助学贷款。在这之前,只有隔壁的百木乡出过大学生,这回,姐姐也给村里争了光。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