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耕读书系(共4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少龙//朱晓平//王张应//朱晔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四本不同特点的文字构成了第一季的万千世界。其中,《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围绕稻作文化、水乡文化展开;《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描绘节气文化和乡土文化。作者或为耕耘粮农行业多年的专家学者,或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新农村建设,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金融界人士。他们的笔下,是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是田间地头的辛劳记述,是为粮农发展的鼓与呼。
作者简介
王张应,安徽潜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清明》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200万字。出版诗集《感情的村庄》《那个时候》,散文集《祖母的村庄》《一个人的乡愁》,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有散文收录中国散文年选,小说曾获中国金融文学奖。
目录
《四时有记:节气中的遇见》
辑一 节气里的诗意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辑二 节气里的昧道
月亮菜记
五行草记
黑芝麻记
桐花菜记
君子菜记
老芥菜记
大白菜记
地踏菇记
红花草记
毛香草记
包心菜记
西红柿记
水芹菜记
老豇豆记
老苋菜记
老蟒瓜记
南北瓜记
马铃薯记
五谷米记
洋蒲桃记
八月乌记
油麦菜记
辑三 节气里的遇见
相遇辛夷花
成都一棵树
桂湖访桂
空心却有心
一棵柿子树
舅家门前一棵树
墙缝里的一棵树
合肥城中树
扬州多古木
窗前一树紫荆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一粒黄豆
又见胡杨
欺负一棵树
秋香醉人
北极五花山
深秋木芙蓉
浮生一杯茶
荷叶上有一条鱼
麦子黄时杏
一棵树在春天没有醒来
有人在给一棵树打针
拜访一株古木
后记:人生就是一场遇见
《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辑一 乡土
那片流淌乡愁的土地
行云流水的港务站
千里传情邮电所
无家可归遣送站
宾至如归大旅社
救苦救难的卫生所
神圣的粮站
家乡的特产
雷池的雷
炒牌的诱惑
家乡的秋色
芝麻开花
棉花红,棉花白
挤暖的欢愉
过了安庆不说塔
辑二 乡风
飘香臭鳜鱼
父亲的遗产
母亲的地图册
锅的记忆
碗的记忆
盆的记忆
瓢的记忆
筷子的故事
故乡的婚配
家乡的彩礼
白事的讲究
家门口的染坊
无盐岁月
白鲦煮鲜汤
花生米好待客
玉露飘香
山粉圆子喜软糯
山芋甜,山芋香
乡村宴席
一江水养不出两样人
芹菜芽炒豆腐干
腊八不论日子
腊味绵长
暖暖的炉子锅
年货的幸福时代
水上打漂漂的日子
辑三 乡情
外婆煮鱼
乡戏
父亲不在的父亲节
给叔叔写信
江边的酒会
煤油灯下的浓情
穿针引线
北京来电话了
短缺的幸福
冬日述怀
球裤的诱惑
鹅鹅鹅,歪脖赞哥哥
鸡鸭成群
卡喉的鱼骨粤
一条鱼就是一碗鲜汤
浓香锅巴汤
偶遇鲴弯子
下酒菜
老家的茶
我爱听雨声
搬运工老黑
忘不了那种渴望的眼神
我只能眺望家乡的油菜花了
后记
《娓娓“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
辑一 娓娓“稻”来
那些与袁隆平近距离接触的时光
粮食日:话稻伴行陪袁老
为袁隆平加油
喜见水稻优而丰
向着光辉的顶点
敬畏粮食惜粮情深
魏源的粮食情怀
收粮变化亲历记
难忘当年修水库
邮票上的粮食
远去的靖港米市
长沙抢米风潮
翻山越岭运粮忙
“农垦58”在湖南
“泽国”粮运
江河湖海湘粮行
漕粮交兑在巴陵
治农桑大业粮政机构变化频仍
湘西州:粮食机构之特与桐油流通之奇
李田耕:粮食主官影响三湘大地
身边的凡人小事
走进米升博物馆
靠泊新港的载粮巨轮
辑二 寻稻问道
我的前世今生
双季稻掠影
盘锦赏稻
吉林观稻
米都看稻
响水听稻
五常尝稻
福建寻稻
井冈仰稻
明水吟稻
原阳瞥稻
荆楚品稻
长沙闻稻
城头思稻
常德收稻
紫鹊望稻
龙胜瞰稻
西藏问稻
台湾探稻
辑三 稻路行吟
甬城之美
感受山西面食
那位唱山歌的花甲老农哟
别了,北斗星商厦
身边的公园
炒茶见闻
那盆盆景
不让时间白白去了哪儿
遇上头回乘飞机的人
在美国商务部的一百分钊
黑人焦尔
体验高速之美
圣三一修道院的雪景
莫斯科的地铁
法国养老一瞥
台湾购书小记
偶遇埃及婚礼
后记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光》
辑一 行板的笃
绍兴品桥
梅雨三题
山阴道秋行
说不尽的沈园风情
东浦访酒
绍兴酱事
莫笑农家腊酒浑
桥头饼嫂
东湖洞天
型塘桂林
西路春行
汆筒热老酒
十年辉白成知己
辑二 沉烟重拨
梦里安昌
安昌三宝
如歌三春
野菜飘香春来时
春分时节说草子
惊蛰听雨声
清明螺抵只鹅
端午忆
好一碗麦头虾
六一忆最忆咸鸭蛋
最忆那一铁镬粽香
立夏三俗
夏日三趣
南瓜谣
秋降三味
红菱祭
小村桂花香
月饼逸事
交粮票喝喜酒
此情可待成追忆
水乡客轮人梦来
母亲爱越剧
年年有鱼
腌白菜的风花雪月
腊月三忆
品茶鲁镇
海港古村话白洋
留余堂修葺记
沙地风情杂记
生如夏花之绚烂
卫国平乱朱燮
友情.的种子老而弥坚
四月衢州橘花香
棚车历趣
富阳纪游怀达夫
杭州与绍兴
杭城三美食
冬至和馄饨的缘分
美味塘栖
辑三 桨声欸乃
一江文脉流古今
河水清且涟漪
序言
近日,看到这么一则
新闻,说的是山东淄博一
位爷爷从地里干活回来,
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绿叶
小包。打开小包,里面是
他给孙女摘的野果。他的
孙女说,爷爷每次务农回
来,布袋里藏的都是惊喜
……
我的外公对我也是这
般情景。小时候,父母工
作忙,我在外婆家长大。
那是一个叫甘泉的村庄,
甘泉并非因有甘甜的泉水
而得名,而是因缺水,寄
托乡人对清泉的渴望。外
公是个缸匠,农活儿也是
好把式,总也闲不住的他
每每下田回来,总是给我
带来羊角、山枣等叫得出
名或叫不出名的山果。偶
尔农闲在家,不是用荆条
编箩筐,就是用桐木给我
做高跷等玩具。外公于我
,是山果,是童趣,是快
乐。甘泉于我,是夏夜里
明矾配指甲草用桐叶包起
来的豆蔻嫣红,是七夕梧
桐树下竹床边蒲扇摇出的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满天
星星陪伴的香甜的梦……
突然觉得,故土、田
园、童年,那么远,又那
么近。
突然觉得,手头策划
的“耕读书系”,那么亲切
,那么美好。
十几年来,我一直倾
心于粮食和蔬菜,织梦于
乡村与自然。一位良师益
友曾对我说,粮农行业是
朴实的,同时也是传统落
后的,要让它跟上时代的
步伐,要引领这个行业和
这个行业的人时尚起来,
这是媒体工作者的使命和
责任。时移世易,虽然我
现在职业角色发生了转换
,但为粮为农的初心和情
怀没有改变。于是,以新
的方式引领这个行业和这
个行业的人时尚起来,让
外界了解并走近真实的他
们,“耕读书系”应运而生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以耕读传家
、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
影响着中国农学、科学、
哲学和文学艺术。由此形
成的务实的作风传承至今
,成了一种赓续传承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年
前,莫言老师曾写过一篇
《粮食贵过金元宝》的文
章。这里我想说,耕读就
是传家宝。
传家即传承,传承生
活的智慧,不忘我们从哪
里来。中国从农业社会走
来,从“耕为本务,读可
荣身”到“耕”为“读”喻,老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
刀耕火种,还有一份重要
的精神滋养。这份滋养中
,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勤劳
的美德。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乃至舌耕、目耕、砚耕
、心织笔耕……这些古训
和与耕读文化息息相关的
词语,无不表明着人们对
耕读的一种认可,一种怀
恋,一种不忘本。
以勤为荣,时代何尝
不在呼唤耕读!长河奔流
,随着中国农耕传统的式
微,“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的窘境
也不时呈现,乃至感受到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
巾”的困扰。但是,耕读
这种蕴含着诸多人文底蕴
的理念还在以各种形式流
露出来,特别是在当下乡
村振兴、端牢饭碗的大背
景下,它犹如一束光,照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透
过这束光,能看到许多“
耕读新因子”正重焕异彩
——“读书种子”的培育,“
书香氛围”的营造,“精神
家园”的重构,“万卷藏书
宜子弟,十年树木长风烟
”等,这或许是我们与时
俱进的温情回归,也是我
们最应珍视的传家宝。
本套“耕读书系”将持
续推出,这个金秋,迎来
书系第一季。《娓娓“稻”
来:大地上的散文诗》《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慢时
光》《四时有记:节气中
的遇见》《炊烟袅袅:一
乡一世界》,四本不同特
点的文字构成了第一季的
万千世界。其中,《娓娓
“稻”来:大地上的散文诗
》《水乡渔歌:乌篷欸乃
慢时光》围绕稻作文化、
水乡文化展开;《四时有
记:节气中的遇见》《炊
烟袅袅:一乡一世界》描
绘节气文化和乡土文化。
作者或为耕耘粮农行业多
年的专家学者,或为助力
乡村振兴、服务新农村建
设,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
金融界人士。他们的笔下
,是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
,是田间地头的辛劳记述
,是为粮农发展的鼓与呼

这里特别感谢四位作
者的辛苦创作,感谢书法
家李殿富先生的墨宝,感
谢岭南范明老师、江南葛
炜老师的美图。第一季之
后,还将有第二季、第三
季……希望这个关乎乡野
、关乎自然、关乎耕读文
化的书系,能带您梦回田
园,重温乡愁。也希望耕
作的您,与我们一起分享
字里行间的传家宝。
播下耕读种子,让书
香沃野!
王丽芳
二〇二一年八月十五
日于郑州
导语
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真心表达,以期使读者如沐春风,如缕阳光。书中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满满正能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耕读书系(共4册)》收录《黑芝麻记》《成都一棵树》《欺负一棵树》《千里传情邮电所》《为袁隆平加油》等文章。
精彩页
春打六九头。这话最早是听祖母说的,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不知节气为何物,更不知晓有种俗语叫农谚。一听祖母轻轻松松说出如此经典语句,便对祖母钦佩得不得了。祖母虽不识字,常常口出警句,我小时候很乐意听她说话。
后来才知道,“春打六九头”不过是一个关于节气的小常识,古人用这五个字简洁明了地总结出来,通过口口相传,传给了我的祖母。掰掰手指头便明白了,数九从冬至开始,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恰好四十五天,数完五个九,到立春那日自然是六九头一天。
在我的家乡皖西南一带,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好长时间里,我把“打春”听成了“大春”。在家乡方言中,“打”和“大”声调界限模糊,分得不很清楚。上学后,老师教我们吟诵“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节令歌谣,回到家里便兴致勃勃问祖母,立春是不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大的节气?祖母说,那当然,没有哪个节气比立春更重要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嘛。我接着问,因为春天重要,所以立春才叫“大春”吧?祖母那干瘪的嘴唇,上下抖动了半天,似在苦笑着说,可不是“大春”,是“打春”啊,“打人”的“打”。祖母显然是撇着音调,努力将“大”和“打”区分开来,且故意强调那是“打人”之“打”,似乎意味深长,对我有所告诫。那年岁,我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不管祖母是否在暗示什么,我还是继续追问,难道人们不喜欢春天吗?春天一来就遭当头痛打?祖母仍苦笑着说,挨打的不是春天,只是一头牛。说过,祖母意犹未尽,又补充说,打的不仅是牛,打的也是人。
那一刻,我好像有些明白祖母的意思了。整整一个冬天,牛不用下地干活,天天卧在栏里吃草料,长出一身肥膘。原本勤快的牛,变得行动迟缓,一副懒相,不打还行吗!一个冬天下来,牛闲人也闲,牛懒人也懒了。所以打的是牛,其实也在敲打那些清闲了一个冬天已经变懒的人。让耕牛和伺候耕牛的人早早醒悟过来,摒弃懒惰恶习,回归勤奋,新的一年才有好日子过。
从前在乡人心目中,牛和人关系十分亲密,密不可分。比如说大人骂小孩,常用这样一句话:“你这个牛变的!”你看,孩子是牛变的,大人又如何?话就不言自明了,可张口骂人者对此毫不介意。再如乡人劝他人别为孩子瞎操心,凡事看开些,顺其自然吧,爱说这句话:“一头牛,一路草,你就随他去吧。”一个从漫长农耕时代走过来的古老民族,在很长岁月里,人总离不开耕牛,人早把牛当成了好朋友。
人亲牛、爱牛,对牛可是从来不手软。牛劳作时走在人的前面,人走在牛的后面。人的手上始终举了一条长鞭,那可不是用来吓唬吓唬牛的,鞭子时不时地就落到了牛的皮肉上,发出“啪啪”声响。牛走慢了会挨鞭子,懒东西,不打你就不走!牛跑快了也会挨鞭子,后边的人边打边呵斥,让你跑!让你跑!所以世间还有鞭打快牛的说法。
若干年后,我在宋诗里读到了晁冲之绝句《立春》:“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原来,“打春”并非吾乡一地方言土语,古诗文里竞有“打春”之说。
直到近年在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读到《立春》,我才对古代打春习俗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人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罟春牛于府前。至日绡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出。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人贺讫,戴归私第。”打春原是官府行为,官家隆重主持,百姓踊跃参与。打的果真是牛,不过不是真的牛,是泥做的牛。皇家先打,在立春前一日,将州府送进宫中泥牛打碎,以此劝农。州县于立春日在东门城外将泥牛打碎,以祈丰年。
千年后的今天,耕牛已成文物,其塑像进了国家农业博物馆。打春,自然不再真打了。打春的习俗,仅仅流传在语言文字当中。关于立春节气,我还是情愿将其说成打春。虽并未眼见,我仍相信从前打春是真的会动手打。打的是欢畅,打的是喜悦,打的是希望,为讨一个人寿年丰的好兆头。
打春三日,百草发芽。春天来了,大地于冬眠中欣欣然睁开眼睛,万木争荣的美好时刻就要到了。此时此刻,谁还慵懒地睡在梦中?该打的或许不再是春牛,是那些贪睡不醒的懒人。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