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意趣》立足于高密乡土文化,讲述了数十项收藏项目,趣味盎然,各有千秋,记录了高密人的文化传承与生活意趣,包罗了人生况味与收藏情怀。
本书是乡土艺术品收藏者的心路历程,是专项藏家交流的信息阅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收藏的意趣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柳建明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收藏的意趣》立足于高密乡土文化,讲述了数十项收藏项目,趣味盎然,各有千秋,记录了高密人的文化传承与生活意趣,包罗了人生况味与收藏情怀。 本书是乡土艺术品收藏者的心路历程,是专项藏家交流的信息阅历。 目录 自序 土造结婚证书与民间嫁娶习尚 民间花轿喜庆吉祥 “细瓷”添喜庆 老窗与木版年画和剪纸窗花 剪纸与刺绣 附记:我老家二嫂子剪的窗花 小挂饰大吉利 高密扑灰年画的文人画情结 高密扑灰年画的画样底稿 高密半印半绘年画 戏说高密扑灰年画中的“粉脸” 高密扑灰年画中的“草虫” 鲜为人知的木版年画桌围 巧立名目的高密神像年画 民间挂式家谱凝聚血脉亲情 “特殊时期”的高密民间年画 高密聂家庄泥塑 难忘民间泥玩具 乡村泥塑民风朴朴 年画木版收藏及辨伪 高密土陶乡土人情 高密风筝传承年画风采 过门笺与指门道 清代荷蟹纹端砚 清代云龙纹红丝石砚 汉代玉鹦鹉 水晶雕刻光色交织 汉代盘口壶 寻味四系瓶 清代红釉香瓜形水丞 清乾隆蓝地白花云龙纹碗 千秋瓦当看尽屋檐繁华 情中人镜中缘 话说明器 蓝印花布与蓝印花布印版 民间花布浸染芳华 附记:高密民间纺织工具拾零 山东老潍县的纺织品商标 如花的节日如梦的情怀 百卉千葩:地方钱庄票的防伪术 长路迢遥车马出行 年画画店可当宣传画册的“书本子” 一族荣耀父子留影 吉祥如意“双羊碑” “三寸金莲”与《检查放足罚款通知》 贝壳工艺栩栩如生 后记 序言 把来去的时光留在路边 的树上 一只鸟叼着金粒 把来去的路程驮在翅膀 上 能飞多远呢 能飞多远呢,一只鸟 空空的巢窠留在路边的 树上 失落的金粒 是否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是否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一动不动的树 一动不动的金粒 一动不动的鸟 让时光渐渐 变成林 变成矿 变成记忆之鸟 导语 年画、剪纸、刺绣、泥塑……本书细腻展现了来自民间的收藏意趣。乡土收藏,对社会有着很大的贡献,对收藏者本人来说,也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兴趣爱好,它不但为你打开知识之窗,得到美的享受,而且长期从事收藏的人,能养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培训毅力和增强事业心,同时帮助你走向民间,结识更多知心同好,提高交往朋友的能力。 后记 《收藏的意趣》这本书 ,是一张底片,让它慢慢显 影。我先曝光我的履历。 我是沿着“干一行爱一行 ”这条线,一路走过来的。 一切行动听指挥,是当军人 的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信条 。我的意志被熔化,浇铸到 一个有形的模子里。这种“ 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基 于我,有主动的成分,有被 动的成分,有被动又转为主 动的成分。 比如说我不爱算数,却 偏偏从事统计和会计工作, 跟算盘打交道好多年;再如 我不爱探究,却偏偏步人考 古行业,跟探铲打交道好多 年。这些历练,在我整理《 收藏的意趣》这本书时显示 出能量,帮了大忙。我会像 一个会计或是统计员,不厌 其烦地梳理核实书稿和图片 的顺序,一遍又一遍,直到 “收支平衡”为止;我会像一 个考古工作者,用审视的目 光为文字量身定制图片,用 图片揭示文字难以表达的层 面,用类比法和排除法为文 字留下可靠依据,达到言之 有物。 我之前出过一本书,名 为《收藏的一半是故事》, 写的是我收集民俗资料背后 发生的故事。当时写专栏, 为了赶“篇场”,这些故事里 面有些资料是直接从我以前 发表过的文章中移植过去的 ,省了事,但为后期编选《 收藏的意趣》这本书带来了 麻烦,有些篇章搬运痕迹过 于明显,不得不忍痛割舍。 如发表于《中国文物报·收 藏鉴赏周刊》2007年7月4 日的《汉代陶井圈》一文, 核心部分几乎都被我挖去用 于复原故事,便失去了人选 本书的资格。 收入《收藏的意趣》这 本书中的文章,多在《中国 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 中国收藏》《收藏拍卖导报 》《收藏》等报刊发表。该 书,我通篇考量、组合,加 上修改,加上补充新发现的 资料,有重新写了一遍的感 觉。重拍和补拍了近2000 张照片,从中遴选近300张 照片,加上以前保留的照片 ,共计342张,为文字张灯 结彩,布置了一个有视觉效 果的舞台,当然这个舞台本 身也是展示的重点。 有了《收藏的意趣》, 《收藏的一半是故事》就不 孤单了。前者是以事说物, 后者是以物说事,二者可互 换角色,能做到互补和互证 。我在20年前就尝试着用文 学的笔法结合实物图片来表 现考古和收藏事例,现在写 成这个样子,不知成色如何 。 “干一行爱一行”,是一 条通向未知的航道,我相信 “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 柳建明 2021年7月 精彩页 旧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极少有人是通过自由恋爱认识的,奉行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条。其所订制的条条框框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不得不听从。比方说,订婚前要找乡里的明白人(当地人习称“知事二大爷”“明白二大爷”)或算命先生看看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如合,就可以定亲,不合,这门亲事就算告吹,如此不知棒打了多少鸳鸯。也有以“看八字”来相婚的,“看八字”,是依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而得。双方生辰八字相合,谓“合八字”,亦谓“合婚”,是一种被神化的联姻仪礼。现今有人形容一件事成不成还没有着落,常常会说“这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从这句习惯用语上也能感受到,当时以“八字”定终身的迷信思想在人的脑海里,根扎得有多么深。似乎人的宿命已定,明知强扭的瓜不甜也要强扭在一起。 定亲,也叫“订婚”,或“订定礼”。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如衣料、首饰等,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版印刷或用毛笔书写“微物几色,敬祈哂纳”的字样。此亦称“递红”“换小帖”“许亲字”等。礼帖递过,表示此门亲事已定,之后,双方皆不准毁约。定亲后,男方择吉日,行传柬礼,亦称“传媒启”“下媒启”“下媒柬”“下龙凤帖”“下聘礼”,此为正式婚约的标志(图1)。柬(媒启)行文有一定的模式,男方的柬文一般书写的是“敬求金诺,右启”“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女方柬文写“仰答玉音,左启”“幸借冰言,仰答洪章”“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下落双方家长及本人姓名,注明年月日。有的末尾还要加上“顿首拜”或“鞠躬”的字样,都是一些很文雅的字词。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双方写好的柬,都要各自盛放在一特制的木匣里,该木匣俗称“拜匣”,要当面交换后,再各自带回。接下来,男方就要选择举行结婚的日期,名日“送日子”“请期”。在很早以前就有此礼俗,《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即把查好的迎娶吉日填写在一张以示喜庆的红纸上,告知女方。这张红纸俗称“日子”(图2),其上注明选定的吉日、时辰、落轿方向、新娘坐床朝向及所忌属相等。结婚时,将这张“日子”贴在新房内的门顶上,或是床顶上,由伴郎或是伴娘来贴,贴得越高越好。贴的时候有人会在一旁大声叫喊“往高里挂”,“挂”与当地口音“过”音同,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日子会越过越好;或红(鸿)运当头,往后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有好事者把礼节上应注意的事项一条条汇编成册,题名为《应酬锦囊》《礼仪备要》《应酬杂集》行传于世,供人参照使用。这些册子或手抄或刊印,成了生活宝典(图3)。 过去乡下,能提笔写一手好字的人难找,更不用说编那些饱含深意而又拗口的词句的人了。有人瞅准了商机,想方设法拷贝下礼帖、柬、“日子”及封套上所书写的文字和行文格式,以此为样板,让雕刻木版年画的艺人仿刻,并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纹和诗句。如在柬的起首处雕刻“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秋烟雁塔恩光大,春日龙门得意回。”的诗句,下配以身着官袍、头戴官帽的状元郎和小童打牌扇的图案,使人觉得用这样的木雕版印出的柬才显得正规体面,有“法定效力”。营销此类物品的人,多在家中设摊,批发零售兼顾。他们一边印刷,一边裁纸做封套,还捎带着卖结婚时张贴用的“喜画”。民间视婚嫁为人生一大喜事,为图吉利,其表述也总离不开一个“喜”字。如:给前来祝贺婚礼的人散发的烟卷、糖果,称“喜烟”“喜糖”;请客喝酒,谓“喝喜酒”等。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