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为沧桑纪废兴(中国近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1912-1937)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路鹏程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与政权博弈、与市场共生、与学界互惠、与帮会智斗,合作与冲突错综复杂、矛盾与调适交光互影。在这繁难艰辛的职业化挑战中,新闻记者生产新闻作品、建构身份认同、激扬家国情怀,并奋力将新闻业建设为一个“高尚”的职业。
本书融新闻社会学与职业社会学之视角,入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之波澜,追随民国新闻记者采访报道之实践,通过观察其与媒介组织、职业规范、行业制度、专业教育以及国际新闻界的交互与互构,探索新闻界职业化的发端及过程。
出入“新闻的历史”与“历史的新闻”之间,作者讲述了一段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新闻职业化曲折兴起的历史……
作者简介
路鹏程,山西长治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奖”。
目录
从中国出发:近代新闻记者职业化的“全景画”——写在《难为沧桑纪废兴》边上
第一章 中国近代从公雇访员到新闻记者的新陈代谢
第二章 传、帮、带:新闻记者的职业社会化与组织社会化
第三章 义、利、情:新闻记者与报馆老板的合作与纠葛
第四章 关系网中的新闻网:新闻记者采访网络的建构与实践
第五章 隐匿的成本:新闻记者交际费的来源、使用与影响
第六章 秀才遇到兵:新闻记者与北洋军阀
第七章 被缚的“无冕之王”:新闻审查体系中新闻记者的抗争与调适
第八章 浮沉黑白两道:新闻记者与帮会中人
第九章 失衡的携手:新闻记者与新闻院系的合作及其2限
第十章 亦师亦友亦敌手:新闻记者与外国驻华记者的新闻竞合和国族博弈
第十一章 当记者成名: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第十二章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记者的职业流动
第十三章 德难以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与振拔
结语 新闻专业化与专业中国化:中国近代新闻记者职业化的理论反思
附录 从照相馆到新闻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兴起
致谢
序言
从中国出发:近代新
闻记者职业化的“全景画”
——写在《难为沧桑纪废
兴》边上
三年前,与鹏程相遇
在武汉。他说等书稿完成
后要我写点文字。老实说
,其时并未当真。及至今
年春月,鹏程真的把书稿
送到面前,才有面红耳赤
之感。尽管这些文章大半
在发表前都已细细读过,
也提出过一些想法,但学
养资历“够格与否”的自知
之明还是有的。坚辞之下
亦向他建议了人选,但鹏
程也有他的坚持。他的坚
持在于始终以纯粹的对话
来理解学术。而在我的理
解中,“对话”包含了对虚
饰的拒绝。于是,抱着这
样的态度重新进入这些文
章,写了点文字放在他书
稿的“边上”。我所说的“
边上”,就是以“对话”的
方式接近斯各特·拉什在
《信息批判》中表达过的
那层意思:是“别处情况
的延伸”,而不是什么“之
前”或“之上”。
这部专著要讨论的问
题可谓一目了然:近代中
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化,或
宽泛一点儿说,中国近代
新闻专业主义的生成与演
化。这无疑是新闻学研究
的根基性问题,当下却面
临诸多实践与知识层面的
挑战,尤其在传播技术日
新、日日新,新闻传播研
究在极大地拓展自身领地
与视野之际。毕竟,业余
传播者的大规模涌现,早
已迫使“专业”传播的形态
与生态都发生了重构,曾
经稳定的、有常规可循的
组织化新闻生产,也已被
编织入一种新的“网络化”
逻辑之中,即便是新闻记
者,其认同与活动也不得
不把人工智能(AI)和虚
拟现实(VR)纳入其中
,接受所谓“后人类”的质
询。
历史研究对此会有一
个方便的回应:回到新闻
职业化、专业化的早期历
史中,回到历史是更好把
捉现实的一种方式。不过
,我个人倒是更喜欢亨利
·列斐伏尔的说法,我们
是“从现在知道过去,而
不是从过去知道现在”,
至于新范式的出现,不是
要否定先前的研究,“它
试图把先前的研究提高到
更高的水平,由此又让它
复活了。”
然而,在我看来,这
些说易行难的主张,即便
有所考虑也不是鹏程此书
的主要立意所在。我倒宁
愿猜测这本书是一个始终
在“好奇”和“同情”激荡下
的产物。“好奇”来自一种
知识上的探寻:中国近代
新闻记者究竟何以走向职
业化?“同情”来自一种既
张扬又克制的投射:在那
个诡谲畸变的时代,走向
职业化对记者意味着一种
怎样的心路历程?在这个
意义上,“难为沧桑纪废
兴”是双重的,是研究对
象与研究者历史意识的跨
时空对话。作为历史书写
者,作者把他的“好奇”与
“同情”聚焦于“制度”,又
把“制度”化入新闻实践过
程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及其
演变之中。“沧桑”与“废
兴”,在此就跳脱出宋人
的诗意,而具象成一幅质
朴可触的“全景画”。十三
章的篇幅,举凡新闻组织
内外、中外之间,军阀帮
会、明星制度,以及自我
审查、职业流动,都在“
竞合关系”和“新陈代谢”
核心视角的统摄下,得到
了细致的刻画与描述。光
影之问,对制度缝隙与记
者性情的微妙捕捉,成为
一抹清晰的底色,亦让“
难为”二字有了殊为丰富
的意蕴。
既是“全景画”,作画
者就有一个总览的立足点
。作为观者,我以为这恰
是本书最大的优长,即“
从中国出发”。这恰是当
下学界屡屡倡议但却亟待
践行的学术路径与思维品
格。这包括但绝非仅仅是
对象层面上以“近代中国
新闻记者的职业化”为主
题那般简单。在某种意义
上,如果秉持“从中国出
发”,高明者谈论西方也
即谈论中国。这正如海外
“中国研究”总是时时脱不
开对自身的历史反思。如
此就涉及若干更为一般但
极为重要的问题,值得稍
做展开。
……
鹏程的认真每每让人
会心。即便已交出版社,
他依然又两次寄来修改后
的打印稿;即便在“五一”
假期中,也还在微信中告
知修改之处。“会心”缘于
在相同的习惯背后,我们
都信守文章永无修改完结
之时,只要不放弃提升自
己的要求。正是有着这样
的共识,我也愿意循着本
书已然“出发”之处,勾勒
一点儿受教刺激之后生发
出的想象,再与作者讨论

本书路径上的新意在
于从“实践”的复杂关系与
流变角度进入,让“制度
史”或“社会史”鲜活了起
来,然而当下人文社科所
谓“实践转向”中特别强调
意义与行动不可分离的一
面,似展示不够。与此相
关,对最核心的专业主义
的问题,虽经细致爬梳、
面目清晰,但近代中国特
定的新闻职业化或专业主
义的文化意味究竟如何,
似还不够深透。这必然牵
涉在两个向度上的深层比
较:其一,交织着儒家伦
理的报纸商业主义,与资
本主义报业的差异如何;
“恩主”及“心学”熏染下的
记者认同,与科学实证主
义下的西方记者的个体化
,怎样勾连着新闻实践上
的差异等。其二,从新闻
业的特殊性进入,对“中
国”自身文化基体演变在
历史整体理解中的洞察。
受本书刺激,我细读了约
瑟夫·列文森在60多年前
写就的《儒教中国及其现
代命运》,其中围绕“业
余”与“专业”的精湛分析
,让人叹服的同时亦让人
感慨:还有那么多深邃
导语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体呈现,通过梳理1912-1937年间民国新闻记者的相关资料,从各个视角呈现出1912-1937年间民国新闻记者的风貌,以及民国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的总体形象,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以及可读性。借助本书,作者做出了如下论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和新闻是一种双方均处于弱势基础上的阶层合作形式,双方对彼此的需求都极为强烈和迫切。尽管记者期待表达民意“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政府只是将新闻当作实现统治的工具,而非影响其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社会力量。
后记
新闻专业化与专业中
国化: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职业化的理论反思
如果说本书前面各章
讲的是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在职业化征程中的历险故
事,那么最后一章则是本
书作者在职业化理论领域
的一次冒险,即对中国近
代新闻记者职业化进行理
论化概括。
社会学界对何谓专业
基本达成共识,即具有抽
象知识的专家应用复杂技
能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或产品的知识性劳动,并
且社会学界也将专业这顶
桂冠慷慨地赠予新闻记者
,但是许多新闻传播学者
却不敢自信而骄傲地和社
会学界一起来给新闻记者
加冕——专业主义——这
顶王冠。他们疑虑满腹,
议论纷纷,称新闻记者是
个“准专业”(a quasi-
profession),是个“原始
的专业”(a proto-
profession),是个“未确
定下来的专业”(an
indeterminate profession
),是个“发展中的专业”
(a profession in
progress),是个“有专
业梦想的普通职业”(an
occupation with
professional aspiration)
,是个“失败的专业”(a
failed profession),是个
“发育不良的专业,永远
在职业的地狱与专业的天
堂的边界上沉沉浮浮”。
无论如何,幸好他们都没
有彻底抛弃这顶王冠,认
为新闻记者或多或少好歹
算个专业,尽管在每个人
眼中其专业化程度千差万
别。
比这个基本概念争论
更激烈,根本无法达成共
识的是,一个职业如何成
为一个专业,即专业化的
理论问题。可谓百家争鸣
,众声喧哗。功能主义理
论认为,各种专业通过其
所具有某些共同特质,从
而使其与普通职业区别开
来。专业化理论的先驱卡
尔—桑德斯(Carr-
Saunders)和威尔逊
(Wilson)认为,抽象而
复杂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长久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
体系、严格而正式的资格
和准人体系、高尚而标准
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体系等
条件,是建构一个专业的
必备属性。而杰弗里·米
勒森(Geoffirey Millerson
)则提出,仅具备组织、
教育和道德等三个特质即
为一种专业,并且这三个
要素在各个专业中形式各
异,不拘一格。无论研究
者对专业特质的界定或繁
或简,或严或宽,但对专
业的核心特质基本达成共
识。而过程主义理论则批
评这种功能主义研究机械
地将专业理解为一组静态
的固定属性,忽略了专业
其实是历史变迁的产物。
过程主义理论转向以发展
的眼光来审视专业的形成
。它认为一个普普通通的
职业经历若干规律性的阶
段,逐渐获致某些必备的
专业属性,即能上升为一
个备受社会尊重的专业。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威伦斯
基(Wilensky)的职业化
理论,在他看来,一个职
业转变为一个专业,需要
经历五个阶段:第一,成
为专职或全职的职业;第
二,建立训练学校;第三
,形成专业协会;第四,
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掌
管自己的工作;第五,专
业协会公布正式的道德准
则。而在文化主义理论看
来,无论是功能理论还是
过程理论,这些研究都未
能摆脱专业主义特性研究
取向的“窠臼”,沉溺于孤
立而肤浅地讨论专业的表
面特征,而忽略了专业深
嵌其中的文化、资本、阶
级等社会结构性力量对专
业建构与不断再构的深刻
影响。文化主义理论主张
职业化的核心程序是建立
职业文化合法性,通过赋
予专业人士理性、效率和
科学等文化价值,最终使
其职业在社会中树立起文
化权威。而偏重政治经济
研究取向的垄断主义理论
认为,为获得在某个职业
领域独占性的名望、利益
与权力,从而实现该职业
的上升性社会流动,是专
业化的根本动机和最终目
的。
……
民国的军绅政权和政
治制度建立在“伦理本位”
的社会之上,无论是北京
政府,还是南京政府都是
使用现代政治制度和传统
伦理文化的双规制社会治
理模式,一方面有一整套
媒体管控和新闻审查的制
度和法律,同时又将其嵌
入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网络
之中运行与运作。如果政
府和记者之间的合作和冲
突能够在现代政治制度中
得到令彼此满意的解决,
双方则在制度层面互动交
往;如果不能,双方会转
入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网络
之中讨价还价进行私下交
易。特别是当政府和报纸
发生矛盾冲突时,实力小
、影响弱的报纸和记者常
在制度层面与政府博弈;
而实力强、影响大的报纸
和记者更喜在私谊网络之
中寻求权势人物协商解决
问题的办法。在正式制度
的博弈中,记者一般难逃
政府惩戒的结局;在私下
关系的协商中,记者常常
能在权势人物的庇护下规
避政府规训的厄运,甚至
进而依靠权势人物恩赐的
职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使
政府听命于报纸所代表的
民意。所以,当时《申报
》《大公报》《益世报》
《世界日报》等专业化程
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主流
报纸一方面在台前大声疾
呼,大力推动建立国家现
代治理制度,一方面在台
后都与中央政府,或地方
政府的军政要员建立起密
切的私谊关系。记者与报
纸背后庇护者的权势在一
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记者和
报纸的影响力。《大公报
》及其记者群体一时叱咤
风云,除了其专业能力卓
尔不群之外,亦和吴鼎昌
、张季鸾取得蒋介石
精彩页
公雇访员虽名为“各报馆和各通讯社大家雇请的” ,其实报馆为了省事省钱,既不给他们支付基本工资,也不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仅给他们一个记者的名义,并且其中只有水准较高者,方可从各报馆获得“记者证”,水平一般者,仅能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报馆取得一张“记者名片” 。公雇访员主要依靠向报馆出售新闻稿件换取微薄稿酬,有的是包月结算,每月取酬数元或数十元,有的是计件付费,每条新闻取酬二角或三角。因为地位卑微,薪酬微薄,兼之采写不入流的社会新闻,所以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公雇访员多是喜弄笔杆子,却仅粗通文墨者。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大多如前所举,事实粗略,令人费解;文笔枯涩,读来寡味;新闻写作模式机械呆板,几乎一成不变。
在公雇访员给报纸供稿的方式上,当时沪上报人记述各有不同。一种说法是,访员单打独斗采写新闻,分送各家报馆。如金雄白说,访员写完新闻,“用复写纸誊成六份,至晚间六七时,转以分送各报,每月博取个固定的稿酬” 。另一种说法是,访员结成团体共同为各报馆提供通稿。曾虚白当时观察到,“他们各就各的关系分成几个集团,走法院有法院集团,走捕房有捕房集团,各色市场有各色市场集团,南市有南市集团,闸北有闸北集团,真是五花八门万分复杂。他们惯例,大都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每一个集团都有指定的茶馆,大家吃茶会面,各人拿出自己的新闻凑合在一处,推定一个人编成一个通稿卖给各报馆”。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这伙人虽没有固定组织,但三五成群,分工合作,“然后到约定的茶室或鸦片烟馆,交换新闻,抄写成新闻稿。再分别化名,分送所预约的报馆”。以袁以勤为代表的这种说法颇有折中前面两说的意味,但也可能更契合实际情况。首先,公雇访员不正式隶属于任何组织,否则即为专雇职员。同时亦未自行组成固定组织,正如张静庐所说,“这种访事员在供给新闻于各家报馆的一点上,颇有些似通信社的性质,但是个人的,没有如通信社那般的组织了” 。其次,公雇访员也不是在新闻界单打独斗。访员小则据一机关,大则占一区域,一日间所发生的新闻,全由该访员自己记述。一机关内新闻有限,每则新闻又价值几稀,藉此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而一区域地广事繁,个人采集新闻又奔走不暇,顾此失彼。因此,新闻产制的现实要求以人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机关访员联成一体,区域访员则分工采访,积久而成人员稳定、联系松散的协作团体。
公雇访员薪酬微薄,知识窳陋,又无组织归属和集中管理,因此他们很难确定职业身份,形成职业认同,而极易流于道德败坏,常借新闻行敛财纳贿、敲诈勒索之能事。当时的报人就看到,“譬如上海的北市有许多流氓开设一个花会,诱人赌博,只 要每天送多少钱给该区域内的访员,那访员就不将这新闻报告报馆。报馆里就没有方法可以晓得,报纸上就永远不会披露。……又譬如在租界临时法院或华界法庭上打了官司,只要当事人肯花钱与该机关内的访员,访员就在许多盗贼奸拐钱债的讼案里抽取你一件讼案,那么第二天的报纸上就不会有你的大名在某一件讼案内了” 。并且,公雇访员大多吸食鸦片,染有烟瘾,形销骨立,满面烟容,因而被社会蔑称为老枪访员。
针对公雇访员借新闻行敛财纳贿、敲诈勒索之情况,有的报纸,像《新闻报》“编辑员防弊甚严,如见各报皆有之新闻,本报独无,即须向之严诘,虑其得贿匿报。反之为本报独有,各报皆无之新闻,又须防其索贿不遂而发,常盘究此新闻之来源。如果并无作用,得自秘密传闻,月终应予奖励,酬其勤于采访之劳,否则当场呵斥,不稍假以词色。尤防者,新闻稿尾如有详情俟访明续录等语,难保不意含敲诈,故作此吞吐之词,尤须静察后来,观其究竟”。但这只是极少数知名大报的做派,因其稿酬相对较高,且能按时支付不会拖欠,即使有时细审新闻、严核访员,公雇访员也甘之如饴,趋之若鹜。然而报馆编辑无论如何严诘访员,细验文稿,但其毕竟不在新闻现场,不识消息来源,无法真正核查新闻报道的虚实真伪。确保新闻采写信实主要依靠访员恪守道德,严格自律,而“各埠访员,人格尤鲜高贵”,因此编造虚假新闻或借新闻敲诈勒索之情形时有发生,这导致即使实力雄厚的报馆亦无法有效地控制其新闻产品质量。大多数小本经营的报纸连诘问访员,核查新闻的底气也没有,他们的编辑通常是把公雇访员供给的消息“甚至一字不易地便编入各版的新闻内,于是时常在报端发现不情不实的新闻,似是而非的新闻,欺骗大多数的读者”。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