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共3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三册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重要作品。包含《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流传较广的是包含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套书除了“需求层次理论”,还深入探讨了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与认知恐惧、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奠定了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第三代心理学重要开创者的地位。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管理学大师、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之前,他在布鲁克林学院担任教职十四年。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相对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目录 《动机与人格》 前言 致谢 第1章 对科学的心理学理解 第2章 科学中的问题中心和方法中心 第3章 动机理论的前言 第4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5章 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功能 第6章 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第7章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第8章 心理病理学和威胁理论 第9章 毁灭性是似本能的吗 第10章 行为的表达性成分 第11章 自我实现者:一项心理健康研究 第12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13章 对个性与共性的认知 第14章 动机及目标不明的反应 第15章 心理治疗、健康及动机 第16章 常态、健康与价值 附录一:积极心理学取向引发的问题 附录二:整体、动力、有机理论,整合性动力学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第一部分 健康与病态 第1章 人本主义生物学探索 第2章 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 第3章 自我实现及其超越 第二部分 创造性 第4章 创造性态度 第5章 对创造性的整体认识 第6章 创造中的情绪障碍 第7章 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第三部分 价值 第8章 事实和价值的融合 第9章 存在心理学简说 第10章 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 第四部分 教育 第11章 知者和所知 第12章 教育和高峰体验 第13章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 第五部分 社会 第14章 社会和个体中的协同 第15章 规范社会心理学家的问题 第16章 锡南浓与健全心理 第17章 关于健全心理管理 第18章 低级抱怨、高级抱怨和超越性抱怨 第六部分 存在认知 第19章 论纯真认知 第20章 再论认知 第七部分 超越与存在心理学 第21章 超越的种种意义 第22章 Z理论 第八部分 超越性动机 第23章 超越性动机理论: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源 《存在心理学探索》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心理学的更大应用范围 第1章 引言:健康心理学探索 第2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什么 第二部分 成长和动机 第3章 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第4章 防御和成长 第5章 对认知的需求和恐惧 第三部分 成长和认知 第6章 高峰体验中对存在的认知 第7章 高峰体验是强烈的身份认同体验 第8章 存在认知的一些危险 第9章 对标签化的抵抗 第四部分 创造性 第10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第五部分 价值 第11章 心理学数据与人类价值 第12章 价值、成长、健康 第13章 健康是对环境的超越 第六部分 未来的任务 第14章 成长与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 序言 在本修订版中,我试图 把过去16年的主要课程都纳 入进来。这些课程数量颇丰 。我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扩 展性的修订(尽管在改写部 分,我所做的十分有限), 因为本书的主旨在很多方面 都已经被修改了,我将在下 文中进行详述。 本书在1954年出版时, 它本质上旨在,于现有的古 典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些 内容,而非否定它们或建立 另一种与之对立的心理学。 本书试图通过讨论人类本性 的“更高”层次,从而扩大我 们对人性概念的理解(我最 初计划使用的书名是“人类 本性的更高层次”)。倘若 我必须把这本书的论点浓缩 为一句话,我会说,除了当 代心理学所讨论的人性之外 ,人还有更高的本性,那是 一种似本能的(instinctoid ),人之本性的一部分。倘 若我还能加一句,我会强调 人性深层次的整体性 (holistic),而这与行为主 义,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的那种“分析一解离一原子 主义的牛顿主义取向”完全 相对。 换言之,我当然接受实 验心理学带来的可靠材料, 也接受精神分析,并且我的 心理学也建立在它们之上。 我也接受前者的实证和实验 精神,以及后者深入探索、 揭露真相的精神,但同时, 我拒绝这两者所创造出来的 人之形象。也就是说,本书 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人性哲学 ,一种新的人之形象。 然而,我当时所认为的 心理学家们内部的争论,在 我看来,已经成了新时代精 神的一种体现,一种更全面 的新生活哲学。这种新的“ 人本主义”世界观似乎成了 一种新颖的、更具希望的、 更鼓舞人心的思考方式,我 们可以用以去思考人类知识 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社会 学、生物学;去思考各行各 业:法律、政治、医疗;去 思考各种社会组织:家庭组 织、教育组织、精神组织; 等等。我根据自己的个人信 念,修订了本书,写出了这 里所提出的心理学。我相信 ,这种心理学只是一种更为 广阔的世界观,一种更为全 面的生活哲学的一部分。我 们对此的工作已经部分完成 了,至少已经具备一些合理 性,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对待 。 我必须对一个令人振奋 的事实说两句,即这场真正 的革命(新的人之形象、新 的社会之形象、新的自然之 形象、新的科学之形象、新 的终极价值形象、新的哲学 之形象等)仍然几乎完全被 知识界所忽视,尤其是控制 着与受过教育的公众和年轻 人的沟通渠道的那部分知识 界。(因此,我把它称为“ 不为人知的革命”。) 这种知识界中的许多人 提出了一种观点,这种观点 令人深深的绝望,又带有愤 世嫉俗的特点,这种观点有 时会堕为一种腐败的恶行和 残暴。实际上,他们否认改 善人性和社会的可能性,否 认发现人类内在价值的可能 性,否认总体上热爱生命的 可能性。 他们怀疑诚实、善良、 慷慨、热情的真实性,当他 们面对那些被嘲笑为傻瓜、 “童子军”、活雷锋、天真鬼 、老好人、傻乐呵的人时, 他们抛掉了合理的怀疑,克 制的批判,而抱以一种刻意 的敌意。这种刻意揭穿、憎 恨、破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 蔑视;有时似乎这种态度成 了一种愤怒的反击,以报复 他们所视为的一种冒犯,他 们觉得受到了这类人的愚弄 、受到了欺骗、被拖了后腿 。我觉得,精神分析学家们 可能会在其中看到,一种对 于过往的失望和幻灭的愤怒 和报复性动力。 在这种绝望的亚文化、 这种“比谁更堕落”的态度、 这种反道德中,掠夺和绝望 才是真实的,善意则不是, 这种态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截然相反,与本书以及参考 文献中列出的许多著作中所 带来的基本事实也截然相反 。虽然在肯定人性中“善”的 前提条件(见第7、9、11 、16章)时,我们必须非常 谨慎,但是,我们完全可以 坚定地拒绝那种令人绝望的 信念,即人性从根本上而言 是堕落和邪恶的。这类信念 已经不仅仅是品味问题了。 现在,一种无可救药的盲目 和无知,一种对事实的拒认 ,支撑着这类信念。因此, 它只能被视为一种个人的投 射,而非一种合理的哲学或 科学立场。 前两章和附录二中提到 的人本主义、整体性的科学 观,在过去10年的许多发展 中都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尤 其是得到了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的伟大 著作《个人认识》 (Personal Knowledge)的 支持。我的拙作《科学心理 学》也提出了非常相似的观 点。这些书与依旧太过盛行 的经典、传统的科学哲学截 然相反,对于研究人的科学 著作,这些书成了后者的一 种极好替代。 本书从头到尾都持一种 整体性视角,但附录二包含 了一种更为深入,或许更为 困难的论述。整体论显然就 是真理——毕竟,宇宙就是 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何 社会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 体;任何人也都是一个相互 关联的整体,等等。然而, 作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整体观很难得到实施和应用 。最近,我越来越倾向于认 为,这种原子论式的思维方 式是一种轻度精神病,或者 至少是不成熟认知的一种体 现。对于更为健康、自我实 现的人而言,整体性思考和 观察的方式是相当自然和自 发的,而对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