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郭伟杰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14年,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年轻建筑师亨利·茂飞来到中国为雅礼会设计一座大学校园,随后他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深深吸引了:如何在保护中国丰富建筑传统的同时引进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他在中国花了二十年寻找答案,最终选择了兼顾与妥协的方式,他将其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在这期间他成为了与中国渊源最深的外国建筑师:从清华园里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到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从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学,到上海的复旦公学、大来大厦和圣玛利亚女校:从长沙的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到福州的福州协和大学;从设计中山陵的吕彦直,到中国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庄俊、“大上海计划”主持人董大酉、设计美琪大戏院的范文照;从清华周诒春校长、复旦公学李登辉校长、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校长,到孙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蒋介石,茂飞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建筑理念。
针对20世纪西方建筑师在非西方环境中的建筑实践的研究之前主要集中于英国、法国与荷兰的殖民地建筑上,而本书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做出了新的学术突破,对中、美近代建筑领域皆有重大贡献。无论读者关注的是城市规划、城市史,还是后殖民理论、亚洲比较研究、技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都能够有所神益、揽获新知。
作者简介
冷天,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南京大学建筑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历史建筑遗产改造更新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中文版作者序
英文版致谢
前言:筑就妥协
第一章
跨越太平洋的挑战:茂飞的中国邂逅(1914-1918)
欧洲之旅(1906)
茂飞&丹纳事务所(1908-1914)
踏足亚洲,1914年
茂飞在上海和长沙,1914年5-6月
北京,1914年7月
总结
第二章
建立在华的实践:逐力京沪(1918-1919)
茂飞在韩国,1918年5月
茂飞在北京,1918年5月
哈利·何士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1918年
茂飞在扬子江下游,1918年夏
有福之州,1918年夏
上海的希望,1918年
总结
第三章
建造校园与办公大楼:金陵女大、燕京大学、花旗银行与大来公司(1919-1921)
金陵女大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1918-1919):初步选址与风格问题
成长的阵痛:来自燕京大学与事务所的挑战
花旗银行、大来公司与失稳的茂旦洋行
总结
第四章
建立声望:合作伙伴、锲而不舍与收获赞誉(1921-1927)
金女大开幕(1923)与“适应性建筑”路线的扩散
重新适应,1924-1926年
总结
第五章
都市再造:孙科、蒋介石的广州、南京计划(1923-1930)
美式规划在广州(1911-1921):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与传统城市肌理的瓦解
美式规划在广州(1921-1927):茂飞与孙科缔结友谊
美式规划在南京(1927-1930):茂飞出任《首都计划》首席顾问
总结
结语:茂飞之遗产
茂飞之遗产:通过文献来考量
茂飞之遗产:以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来考量
茂飞之影响:以后来的“适应性建筑”来考量
总结
参考书目
手稿档案
政府公文
报刊
期刊杂志
录音采访(未公开发表)
二次文献(英文部分)
二次文献(中文部分)
机构所有
个人所有
著作和期刊
索引及中英文名词对照
译后记
序言
筑就妥协
1914年,一位年轻的美
国建筑师—亨利·基拉姆·茂
飞来到北京,花费数个小时
,流连于紫禁城内重重庭院
中,为那些“雄伟庄严之建
筑”而勾留。“(这)是世界
上最为卓越的建筑群”,他
宣称道,“如此地恢宏壮丽
,难以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或城市中觅得。”茂飞自
此彻底地迷上了中国,并持
续影响了他后来二十年的执
业实践。当他返回位于纽约
的建筑事务所,推敲、调整
具体的设计方案时,茂飞不
得不直面此番中国之旅带来
的重重考验,最为首要的一
条,便是如何在建造一座新
式建筑的同时,保存并维系
那些中国建筑特有之丰厚传
统。他提出建议,中国建筑
理应享有与西方建筑相对等
之地位,中国建筑师更应该
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
,以取代那些觅求西方建筑
原型与范式之倾向。茂飞进
而推动他的中国业主和同行
,去探寻一种建筑上的折衷
;正如他在其个人工作中力
图达成的,一种介于西方技
术和中国风格之间的妥协,
一种在动荡金融(汇率)局
势下努力维生并在设计上融
汇中式建筑语言的妥协,一
种游走在宏大城市规划和苦
涩政治现实之间的妥协。茂
飞与中国之相遇,激起的更
多是机遇和挑战,而非气馁
与懈怠。
1914年,茂飞开始为雅
礼会设计一座位于湖南省府
长沙的校园建筑群,进而将
其业务范围拓展到东亚地区
。1900年的庚子事变开启
了新的世纪,清王朝的统治
却一步步走向衰亡。此时,
凭借着学术和慈善方面之专
长,以耶鲁大学为先锋的多
所美国大学和基金会,纷纷
涉入中国事务,试图帮助这
个正处于社会、经济和政治
转型的国家,藉此争取未来
之回报。1911年的一场革
命,终结了一个王朝对中国
350多年的统治。自1902年
起至1913年,雅礼会一直
努力扩展其在长沙(一座临
近毛泽东出生地的城市)的
医学教育事业;此时将建筑
师茂飞聘请过来,希望他能
够将耶鲁的教育理念,落实
为具体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这个项目开启了茂飞后来在
华三十多年的建筑实践,直
至1935年,他悄然告别中
国,再未回返。这位随和的
、在中国度过大半职业生涯
的美国建筑师,俨然以一个
“中国通”的身份,热情洋溢
地向美国民众讲解中国建筑
特有之丰厚传统。然而,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颇有
些耳背的建筑师之宣讲,并
未在美国引起多少听众之反
响。除了几篇发表在鲜为人
知期刊上的短文,以及数场
未留下记录并早已为人淡忘
的演讲之外,茂飞这个名字
在他的家乡几乎是寂寂无闻
的存在;仅存的特例来自他
曾经的雇员——培根先生,
这位后来著名的费城总规划
师,他的笔下偶尔还会出现
茂飞的名字。1989年,西
方媒体镜头曾经一度扫过北
京大学的校园(原燕京大学
校园,茂飞最成功的设计作
品之一),这或许是茂飞获
得最高公众关注度的时刻。
到了1998年夏天,当克林
顿总统来到同一座校园进行
访问时,随行记者们也捕捉
到了类似的瞬时影像;虽然
茂飞的作品再次未署名地出
现在聚光灯之下,但几乎没
有人意识到,这些院落和建
筑物的设计者,竟然是一位
同样来自美国的建筑师。他
一直游离于建筑学界的研究
视野之外,几乎完全被建筑
史学家和民国史学家所忽视

他在中国的名字叫作茂
飞(有时也被称为“墨菲”或
“默飞”),某些中国学者至
今依然将他视为一位有名望
的美国建筑师。近代以降,
中国境内许许多多的建筑物
,已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文化大革命以及近期蓬
勃的商业开发浪潮的冲击下
渐次灰飞烟灭。然而值得注
意的是,有相当数量的茂飞
作品,虽未被列入历史遗产
或风貌建筑之名录,却奇迹
般地逃脱了历次的劫难。事
实上,这些建筑物幸存的原
因,部分在于管理方偶然的
疏漏;部分在于这些建筑物
看起来仍足够坚固,因而颇
有重复利用之便利。在海峡
对岸的台湾地区,虽然从未
发生过任何业务上的关联,
茂飞也因帮助国民政府制定
南京新首都计划(1928~
1929),而获得了极大的
尊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大多数建筑师和规划师,虽
然口口声声强调自己只关注
所谓纯粹之美学和技术问题
,却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了政
治的羁绊,茂飞自然也难以
幸免。
……
凭借其“东方主义者”的
身份,茂飞的建筑具备足够
的潜质被分析成一系列的后
殖民主义案例,揭示出西方
赞助商试图持续控制中国地
区的霸权式图谋。一些受爱
德华·赛义德影响的评论家
认为,西方人在亚洲建造的
建筑,就像其文学作品一样
,显然都是帝国主义应对庶
民文化的人为工具。26另外
一些文化理论家,如霍米·
巴巴,也曾在后殖民的语境
中讨论过“混杂性”的概念。
27然而,最近的一些学者,
如尼古拉斯·托马斯和马克·
克伦生,基于新兴的后殖民
主义理论,推崇一种更为本
土化的观点,并呼吁在具体
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检视特
定建筑物和文化物品,对殖
民主义和/或后殖民主义的
相关动态进行更为详细的审
察。8民国时期的中国城市
,无论是英法租界还是德俄
租界,无不经受了大量商业
和社会的影响与冲
导语
第一个在近代复兴中国古典建筑的建筑师是美国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老板、朋友与合作者,而他的生涯长期隐没在历史之中,无人深挖,他探索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从建筑项目切入,详细呈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教会、买办、美国外交官、国民政府、民族主义……几股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个特别复杂的近代中国跃然纸上。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关系。
后记
与Building in China的结
缘,源于南京求学时,在同
窗徐路华兄处幸遇此书,恍
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十年后,有幸能为中译本《
筑业中国》贡献绵薄之力,
深感其意义与责任。首轮译
稿出炉后,在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51578275)的
支持下,师兄冷天老师以“
信、达、雅”的高标准,扫
清了原稿的知识盲点、疑点
,做到字字斟酌,力达精炼
雅致,行文流畅贴切,译文
得以脱胎换骨;并在2019
年秋季于上海同济与郭伟杰
教授、伍江教授针对翻译工
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
面对面的交谈,获益颇多;
此外,在不影响建筑历史信
息的前提下提议对彩色插图
进行重新拍摄。《筑业中国
》的顺利出版需要感谢文化
发展出版社,从立项到最终
出版历经了数年的辛勤工作
与努力;感谢同济大学伍江
教授为本书做序;感谢福州
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
术平台,得益于清华大学博
士生高宁老师的热心引介、
朱永春、关瑞明、张鹰、陈
小辉等教授的引路启蒙;感
谢成功大学吴光庭教授对于
相关疑问的答复;感谢关普
阳、黄健佳等学生在搜寻文
献资料上提供的协助。还要
感谢赵辰教授,他敏锐的学
术洞见打开了译者的视野。
芦伟
二零二一年中秋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建筑史学者,
我一直坚信,一部真正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其价值一定是
恒久的而不是一时的。这部
著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伍江(同济大学原常
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
院士)
精彩页
跨越太平洋的挑战茂飞邂逅中国(1914-1918)
亨利·茂飞是一位颇具抱负的建筑师,他来自康涅狄格州和纽约,通过在中国实践自己独特的美国式建筑,成就了他后世的声望。然而,这位从未涉足东亚的建筑师如何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这个问题也是破解茂飞之跨太平洋挑战的开端。1914年,正值其建筑设计实践蒸蒸日上之际,这位年轻建筑师为何会走出北美,无视那些对美式建筑更怀好感的地区(如南美),将赌注投向遥远的亚洲?茂飞既不是一个对自己祖国心存不满的特立独行者,也不是一个对其他国家持乐观态度的利他主义漂泊者。相反,他既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以获得最大利益的实用主义者,又是一个敏锐体察建筑风潮以维系持久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不仅需要项目的佣金来支付各类账单,还需要外部的挑战来激发他的潜能。他的第一次专业挑战与环太平洋地区全无半分瓜葛。相反,他更应该首先在美国本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声誉。1914年,当他动身前往东方时,他持有哪些个人和职业的目标?梳理他在亚洲行程之前的各项准备,或许能够揭示在地球另一端等待他的究竟又会是什么。
自1899年从耶鲁大学毕业(22岁),到1914年开始中国建筑实践(37岁),在此期间茂飞从未流露出丝毫对东亚事务的兴趣。这位略有些耳背的康州马车商之子,早年在纽黑文的霍普金斯文理中学接受了基础教育,随后进入耶鲁大学攻读艺术专业,该校直到1913年才正式筹办建筑学科。“我即将从耶鲁毕业那年,才选择了建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茂飞曾对一群耶鲁学生说道,“但我一直都着迷于分析那些我看到的房子,并试图在每一栋房子里发现我喜欢或不喜欢的地方,寻找背后的原因。”随着新世纪来临,茂飞进入纽约市的马斯克雷工作室约一年时间,那也是美国境内首家依照著名的布扎式体系为原型设立的建筑事务所。马斯克雷工作室被认为是北美最成功的建筑事务所之一,茂飞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技能学习而羽翼渐丰,最终成为该事务所的正式雇员。茂飞是一个熟练的绘图员,也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他认真考察了建筑物从概念草图到实际建造的每个环节,而这些经验后来被证明对他的东亚工作极有裨益,因为在那里,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要求去绘制图纸、勘察现场、构思方案或监督工地。
从1900年底到1905年,茂飞受雇于纽约的特雷西&斯沃特沃特事务所,在那里他从绘图员起步,随即升任“外场主管和分公司经理”。在该事务所工作期间,茂飞遇见了埃德娜·米切尔·库克,两人于1905年10月20日完婚。两个月后,茂飞转而为德拉诺&奥尔德里奇事务所工作,任该公司纽约范围内所有项目的现场主管。该公司的两位合伙人均有巴黎美术学院之教育背景,他们在1903年联合成立事务所后,便开始专注于为那些富豪大亨们设计堂皇的私人宅邸。茂飞的任务便是监督这些华府豪宅的现场建造工作,他服务过的企业家业主中,至少有三位都拥有较为煊赫的身份: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先生、小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和罗伯特·布鲁斯特先生。范德比尔特先生不仅同为耶鲁校友(1895届),也是威廉·德拉诺先生的同班同学,而后者正是茂飞所在事务所的两位合伙人之一。布鲁斯特先生亦为耶鲁的毕业生,只是时间上稍微晚了几年(1897届)。
欧洲之旅(1906)
正当茂飞有条件可以借助其耶鲁人脉大展身手之际,他却几乎同时陷入了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凭借自己曾在两家事务所担任现场主管的资历,他一直渴盼着能够早日独立开展业务。然而,他的夫人却一直都在抱怨,茂飞在曼哈顿的工作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她每天只能在城郊的家中无聊地等待。茂飞的家位于康涅狄格州长岛湾的基勒姆角,一个距离布兰福德镇和纽黑文市都不算太远的地方。因此,茂飞随即携妻子展开了一场欧洲旅行。他这次的休假同时成为一场经典建筑的巡礼,这也是传统布扎式建筑学训练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他描摹建筑物上各式各样的细部,研究既往建筑大师的作品,为返美后即将开展的工作收集灵感。通过这场途经意大利、法国、瑞士、比利时和英国的旅行(仅比瑞士建筑师柯布西耶著名的“东方之旅”早一年时间,后者亦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茂飞关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之嗜好终于如愿以偿。此次旅程中,他还在罗马和巴黎进行了短暂的研习,但研习的具体地点至今仍未可知;他亦对英国乡村住宅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具体对象也同样漫漶不清。人们很容易猜想,在这场欧洲之旅中,茂飞是否曾经跟一些巴黎美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有过会面或交流?如亨利·普罗斯特、欧内斯特·赫布拉德或多纳特·阿尔弗雷德·阿加奇,他们后来在北非和东南亚的作品同样试图将传统元素与西方结构技术相结合,因而与茂飞的中国作品取得了微妙的、难以言述的联系。然而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确认,此类假设的会晤曾经真实地发生。
颇有些奇怪的是,茂飞并没有冒险去奥地利、德国、荷兰和西班牙,如若不然,他可能会看到早期现代主义者设计的一些突破传统的作品。因此,他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