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西南地区传统农业生计的优越性及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展开论述,探讨森林与稻田、农田与畜牧、畜牧与森林等具体生产项目之间有序并存的互动关系。在结构上分为理论与方法、稻作经济和茶叶产业三个专题,各成一篇,本书中所使用的资料,部分来自田野考察,部分来自历年资料库中搜集的材料,强调研究的现场性、可靠性和原始性。目的在于赋予民族文化生态的研究以真正的活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希望能够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构想的实现,提供一些学理上的反思和推进路径上的借鉴。 本书适合农业经济专业师生、科研人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崔海洋,吉林柳河人,朝鲜族。民族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生态学、农村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与研究。现任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教非通用语专业教指委委员,贵州省省管“核心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SCI、SSCI、CSSCI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4部。 目录 理论与方法篇 侗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以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为例 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 当传统生计遭遇外来技术——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族村为例 稻作农业篇 论侗族制度文化对传统生计的维护——以黄岗侗族的糯稻保种、育种、传种机制为例 从糯稻品种的多样并存看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适应成效 侗族地区引种杂交稻引发森林生态蜕变的文化思考——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为例 侗族梯田构建智慧与生态安全 侗族稻田与森林和谐共存模式的启示——以黄岗侗族规避生态脆弱环节智慧为例 浅谈侗族传统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抗风险功效 侗族传统糯稻种植生计的生态价值——以贵州黎平县黄岗侗族田野调查为例 侗族传统稻作模式流变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用——以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模式为例 茶叶产业篇 茶的技术与生态——基于《茶史》解读与“东苗茶”比较视角 制度、市场与文化:古茶树群落活态遗存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与热点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茶文化交流:问题、前景与对策 贵州镇远天印茶的“土贡”身份与品牌建构研究 导语 本书是贵州省文科研究基地项目,内容涉及西南地区生态农业现状、发展问题。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建立了集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研究、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立体和网状的田野工作站,为实地考察提供了方便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