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灵芝为何发疯?须旦的父母何去何从? 火兽的传说是真是假?地下的声音来自何方? 男变女的怪病竟然来自护城河的鲤鱼? 吹唢呐的人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往事? 长帽口市、仓平县、青峦镇、糖水街, 普通的地名可能发生不普通的故事,比如城镇每天都会变成鸟飞走; 马灵芝、林莫可、赵自鸣、李挪,平凡的人物可能拥有不平凡的经历,比如一个男人逐渐变成一尊塑像。 《马灵芝的前世今生》收录了王苏辛二十五岁之前创作的六篇小说,各自独立又相互勾连,作者以先锋的叙事和奇绝的想象,展现了一个青年写作者的突破与冲击。 作者简介 王苏辛,生于1991年,曾用笔名普鲁士蓝。2015年获得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90后作者。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2016年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是第一位被国内最重量级文学选刊同时转载的90后作者。短篇小说《我们都将孤独一生》等曾登上豆瓣app首页推荐,被多家网站转播转载。王苏辛的小说风格怪诞,兼具魔幻叙事与日常传奇,辨识度很高。 目录 鸟人 地下 火兽 唢呐 马灵芝的前世今生 犹豫的时候更接近道德 导语 第三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王苏辛中短篇小说集,展现青年写作者的突破与冲击。 《马灵芝的前世今生》收录了王苏辛二十五岁之前创作的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青年写作者的突破与冲击。 以先锋叙事和奇绝想象,书写平凡生活中的“怪诞故事”,林白盛赞:“想到托卡尔丘克”。 王苏辛以先锋的叙事和奇绝的想象,书写平凡生活中的“怪诞故事”。城市变成鸟飞走、男人变成雕像、护城河的鲤鱼暗藏怪病、地下的声音真假莫辨…… 书评(媒体评论) 在瞬间我想到了波兰 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林白 王苏辛的小说,不是 反映,而是熔炼,它打开 了小说在山穷水尽时的可 能性——容纳庞杂无尽的 碎片而抵达晶体般的虚构 。 ——李敬泽 结网纪事的结构里深 埋了时间的秘密,王苏辛 用稠密的心事和破茧而出 的力量去推动人们的命运 自行打开,尖锐、锋利的 往事,埋伏在必经的路口 ,以冥思和警觉的气质, 等待着叙事的平复或者揭 竿而起。 ——项静 精彩页 糖水街是一只鸟的形状。赵自鸣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是从姥爷饭后摊开的那本地图册上。姥爷先打开了驿城的地图,指着其中一片瘦弱的、站在地图右下角岌岌可危的红色说,这是仓平。接着他又打开了仓平县的那一页地图,上面还沾着很多茶渍,其中沾了最多的一块区域,姥爷用长满老茧的手挥过去说,这是糖水街。赵自鸣顺着手势看过去——糖水街,也就是一块缩小的仓平,如果没有那块茶渍,它的外形甚至和仓平是一模一样的。接着,赵自鸣看到那块沾着茶渍的糖水街从仓平地图上飞了出去,就在姥爷吐的那口烟里。 “看见了吗?”姥爷笑眯眯地问道。 “什么?” “每天总有一阵子它是飞出去的。” 的确,半小时后,当赵自鸣再看那块区域,它已经再次平静地填在了地图上。与此同时,他听见了一声来自很远很远地方的鸟鸣。 “只有每天翻地图的人才能看到‘鸟’。”姥爷的声音闷沉沉的,“真不知道仓平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发现这一点。” “这种情况难道持续很久了吗?” “按理说,每个仓平人生下来就该发现这一点。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下雨的时候,‘鸟’不会飞出地图,可是鸟鸣还是会出现在夜晚,只是声音有点怪异。就像是……人在哭。” “难道它不会在晚上飞出去吗?下雨的话也许会在晚上飞出去呀,按照仓平的气候,晚上一般是晴天。” “也许吧。”姥爷显得有些倦怠,“……等你长到我这个岁数,就会对这样的问题失去兴趣了。” “只要不翻地图不就不会看见吗?而且,我为什么一定要看见呢?” “你会不断想看见的,只是在仓平想要获得一本地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此事,赵自鸣是知道的。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仓平县就展开了限量发行地图册的活动。只是,这件事没能引起大的波澜,在导航功能如此强大的今天,很少有人愿意费尽心机去获得一本地图册。 这一天,也不是姥爷第一次在赵自鸣面前打开这本地图册,只是这一次,他看见了“鸟”。 “不专注的人当然是看不见的。”姥爷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在驿城地图上,仓平也是一只‘鸟’——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在仓平,在‘鸟’的体内。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糖水街这只‘鸟’。” “难道照这样说,每个地区都是一只‘鸟’吗?” “当然也会有别的动物,比如‘鸡’,甚至‘熊’。这主要取决于地图的具体形状了,甚至还有的地方可能是一团‘云’。”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限制发行地图呢?毕竟只是叫声和一只鸟,不会改变什么。” “看见的人多了,难保不会改变什么。” 可惜赵自鸣的生活在看见“鸟”之后什么也没有改变。尽管他读师范期间鬼使神差选修了地理为第二专业,并且在大学第一个假期鬼使神差去了仓平图书馆做管理员,得以一览那批蒙满灰尘的仓平县地图册。 但他没有再看见“鸟”。 某一个时间段,赵自鸣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十七岁那个夏天在姥爷家喝茶只是一个浅浅的梦境,因为,连姥爷本人都在那年夏天结束之前热死了。 在仓平,老人热死并不稀奇。按照仓平往年的记录,每年夏天不热死五十个左右老人是不正常的。不过,仓平的空调销售量并没有因此提升。有些老人保留着很多年前节俭的生活习惯,空调多数都当成摆设,倒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一切全凭子女照顾的老人避免了被热死的命运。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