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詹小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存在的社会意识。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意识、文化共生的价值凝聚意识、命运交融的利益共享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本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质、现实挑战和影响因子,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问题、生发的文化底蕴和铸牢的实践场域;深度聚焦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铸牢向度和价值生产,实证描摹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现状,进行实然判断、应然分析和个案探讨;分层擘画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共同体认同、社会治理实践和民族精神动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解释方案、文化策略和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詹小美,广东饶平人,法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聘馆员,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研究领域:文化哲学与价值认同。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研究多项国家级课题,已出版《民族文化认同论》《民族精神论》《民族凝聚力研究》等个人独撰民族问题系列专著,以及《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卷)》等多部著作。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概述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脉络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结构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征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表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优势 三、制度效能转化的实践范式 第三节 铸牢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认同 一、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 二、民族框架体系链接中的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 三、铸牢共同体意识推进中的中国梦认同 第二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探赜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三、打牢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指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的文化逻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聚的文化关系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策略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 一、文化涵濡的“结构一功能”模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性阐发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濡路径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共同体意识培育状况的实然判断 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扫描 二、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正向态势 三、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负向挑战 第二节 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应然走向 一、夯实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思想根基 二、提升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层次链接 三、延伸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共意性空间 第四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沉浸 一、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的修辞指向 二、符号凝缩与互动唤醒的修辞实践 三、自我建构与匹配性建构的修辞意蕴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生产 一、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 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 三、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话语 第三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展演 一、共同体意识文化展演的价值叙事 二、共同体意识文化展演的社会功能 三、共同体意识文化展演的路径优化 第五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产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 一、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意蕴 二、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赋意 三、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举措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观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特质 二、新时代民族观教育的现实指向 三、新时代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时代新人”的结构性意涵 二、“时代新人”的培养模式 三、“时代新人”培养模式的结构性效用 第六章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铸牢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共同体实践 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文化实践 二、共同体意识“纠偏”“扭转”“涵育”功能 三、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共同体实践进路 第二节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民族精神动员 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社会凝聚动员力 二、社会凝聚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动员 三、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民族精神动员的实践进路 第三节 弘扬抗疫精神与铸牢共同体意识 一、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 二、弘扬抗疫精神的时代指向 三、弘扬抗疫精神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 同志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 ,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 断推进的鲜明主线和战略任 务。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 会上首次提出要“在各民族中 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 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年9月进一步指出:“加强 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 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 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 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2019年9 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 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 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就是要以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 基础性事业抓紧抓 好。”2021年8月,习近平同 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 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重申“所有工作要向此 聚焦。”习近平同志关于“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 要论断,与百年来中国共产 党始终坚持的民族平等、各 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的初心使命一脉相 承,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 的民族工作、建立的民族理 论、实施的民族政策相互贯 通,为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 质量发展,引领中华民族走 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 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 循。 共同体指“社会中存在的 、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 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 种族、观念、地位、遭遇、 任务、身份等等)(或相似 性)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 体、组织”。在德兰蒂那里, “共同体”这个概念强调的是“ 对意义、团结和集体行动的 寻求”,不仅指称了特殊的社 会历史现象,而且涵括了群 体归属的观念。民族是一群 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们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 共同体,是“具有事实上或自 认为的共同血统、共同文化 、共同体质特征以及一整套 共同态度与行为举止的人们 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中国 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 ,由“中国”和“华夏”各取一 字而成,兼有族名和国名等 多重含义,近代以降,用以 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 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中华 民族既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 中各族群互动、交流、繁衍 形成的自在的客观民族实体 ,又是近代以来在与西方列 强对抗中形成的彼此有主观 认同的自为的民族实体,中 华民族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 正是这两种实体相互建构、 交互影响、双重律动的结果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 映中华民族存在的社会意识 ,蕴含了民族成员认知活动 的意向,承载着他们的主体 情感和发展意愿。作为一种 超越了个体特殊性的群体表 征,身份归属意识、价值凝 聚意识、利益共享意识,以 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根基性 认同、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 使命担当、共享发展成果的 利益自觉,内括休戚与共、 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 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成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要义。在经典作家那里,“意 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 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 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 中凝结起来的社会意识,不 仅呈现了中华民族广泛交往 、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民 族关系和各民族共同开拓中 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历史脉络 ,而且展现了各民族团结奋 斗、共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的历史底蕴,映射了中华民 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 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 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历史 发展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 题,贯通制度逻辑、文化基 础、铸牢策略等各个方面。 以“五个认同”为主线,正确 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 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需要 从共同体意识内化生成的理 论逻辑和外化发展的实践逻 辑出发,聚焦中华民族同一 性基础的巩固和包容性空间 的延伸。马克思指出“对象性 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 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 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 观地活动”。民族成员的对象 性活动往往伴随着实践行为 的意识化和意识观念的实践 化而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引领民族成员积极 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对象性活动中,“不仅为 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 象生产主体”。就此意义而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做好 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而且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必由之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