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视角重现二战,感受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二战期间,超过一百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与作战,她们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见证者的身份,倾听女兵们亲历的那些充满血泪的故事。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的是女性心灵深处对战争的感受。作者从情感上描绘战争,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残酷在女性的视角下一览无遗,让人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和冲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中没有女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用另一种视角重现二战,感受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二战期间,超过一百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与作战,她们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见证者的身份,倾听女兵们亲历的那些充满血泪的故事。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的是女性心灵深处对战争的感受。作者从情感上描绘战争,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残酷在女性的视角下一览无遗,让人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和冲击。 作者简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在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入围决选名单。目前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目录 写战争,更是写人 “我不想去回忆……” “再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呢” 誓言与祷告 恐惧气氛和一提箱糖果 战场生活和琐事 “只有我一人回到妈妈身边……” “我们的楼里有两场战争……” “电话听筒可射不出子弹……” “我们只获得了小小的奖章……” 布娃娃和步枪 血腥味和死亡前的惊异 马匹和鸟儿 “那已经不是我了……” “我现在还记得这双眼睛……” “我们没有打过枪……” 一双小皮鞋和该死的小村子 凯牌特殊肥皂和警卫室 烧坏的轴承和骂娘的脏话 “当然是需要军人……可我也还想做美女” 男人的靴子和女人的帽子 姑娘的尖叫和水手的迷信 沉默的恐怖和臆想的美丽 “小姐们!你们知道吗?工兵排长平均只能活两个月……” “哪怕让我只看他一眼……” 魔鬼女人和五月玫瑰 面向天空的特别沉静和一枚失去的戒指 孤独的子弹和人 “最后一点点土豆仔……” 装炸药的篮子和毛绒玩具 阿妈和阿爸 渺小的生命和伟大的思想 “妈妈,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洗澡的宝宝和像爸爸一样的妈妈 小红帽和在战场上看到一只小猫的高兴劲儿 那些已经可以说话的人的沉默 “她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 战争的最后几天,杀人已经令人厌恶 写作文的幼稚错误和喜剧 祖国、斯大林和红色印花布 “突然间,非常想活下去……” 译后记 序言 前言“写战争,更是写人 ”(节选) 1978—1985我在写一本 关于战争的书…… 我向来不喜欢看战争书 籍。虽然在我的儿时和少 女时代,那是所有人都钟 爱的读物,那时候我所有 的同龄人都喜欢读打仗的 书。这毫不奇怪:我们都 是二战胜利的孩子,是胜 利者的后代。而首要的是 ,关于战争,我能记住什 么?只记得我的童年被难 以理解和令人惊恐的言语 所包围,忧郁而苦闷。人 们总是在回顾战争:在学 校和家庭中,在结婚殿堂 和洗礼仪式上,在节日中 和葬礼后,甚至就在儿童 的对话中。邻家男孩有一 次问我:“地底下的人都在 做什么啊?他们在那里怎 样生活呢?”连我们这些孩 子也想解开战争之谜。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 磨死亡的问题……并且再也 没停止过对它的思考。对 我来说,死亡才是生命的 根本奥秘。 我们的一切,都起始于 那个可怕而神秘的世界。 在我们家里,外公是乌克 兰人,战死在前线,葬在 匈牙利的某个地方。奶奶 是白俄罗斯人,在游击队 中死于伤寒。她的两个当 兵的儿子在战争爆发后的 头几个月就失踪了,三个 儿子只回来一个人,就是 我爸爸。我家十一个亲人 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都被 德国人活活烧死,有的是 在自己的茅屋里,有的是 在村里的教堂中。每户都 有人死去,家家都支离破 碎。 好长时间了,乡下的男 孩子们还总是喜欢玩德国 佬和俄国人的游戏,用德 国话大喊大叫:“举起手来 !”“滚回去!”“希特勒完蛋 了!”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还 有无战争的世界,我们唯 一认识的世界,就是战争 的世界。而战争中的人, 也是我们唯一认识的人。 直到现在,我也不认识另 一个世界和另一类人。他 们存在过吗? 战后,我度过童年的那 个村庄,就是个女人村, 全都是女人。我不记得听 到过男人的声音。我那时 日复一日就是这样度过: 听妇女们翻来覆去地说战 争,天天以泪洗面。她们 也唱歌,但唱得和哭一样 。 在学校图书馆里,大部 分书都是写战争的。村里 和区中心的图书馆也都一 样,爸爸经常到区上去借 书看。现在我有了答案, 知道为什么了。这一切难 道是偶然吗?我们所有的 时间都是在打仗或者准备 打仗。人们的回忆也都是 如何打仗。从来没有经历 过别样的日子,大概都不 会另类生活。我们从来不 会去想是否能够换一种方 式生活,那是需要我们日 后花很长时间去学习的。 在学校,我们被教育要 热爱死亡。我们写作文的 内容,大都是多么渴望以 某某名义赴死……那成了我 们的梦想…… 但是,外面却在沸沸扬 扬地争论另一个话题,吸 引了更多人。 我一直书生气十足,既 害怕现实,又被现实所吸 引。面对生活,无知而无 畏。如今,我才想到:如 果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是不是还会投入这样一个 无尽头的深隧?这一切都 是为何发生?真的是因为 不谙世事,还是由于感知 历程?毕竟,感知有一个 过程…… 我孜孜不倦地探求…… 到底用怎样的语汇才能表 达出我所听到的一切?我 在寻找一种写作体裁,能 够反映出我所见到的世界 ,能够承载我的所见所闻 。 有一回我得到了一本书 ——《我来自火光熊熊的 村庄》,作者是阿达莫维 奇、布雷尔和克列斯尼科 。只有在读陀思妥耶夫斯 基时,我才体验过如此的 震撼。这就是一种非凡的 形式,一部以生命之声成 就的长篇小说,那是我儿 时听到的声音,那是现在 的街头巷尾、千家万户、 咖啡餐馆和汽车电车上, 日日夜夜发出的声音。就 是这样的!范围锁定了, 终于找到了我的孜孜以求 。正是我所预感的。 …… 遗憾的是,妈妈没有等 到这个消息,她是带着人 民敌人妻子的耻辱去世的 ,到死都是叛徒的老婆。 和她有一样经历的,还有 很多人,他们都没有能够 活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我带了一封信去看望死去 的母亲,在她的墓前读给 她听…… 我们许多人一直都相信 …… 我们以为战后一切都可 以改变……以为斯大林相信 自己的人民。可是战争还 没有结束,一列列火车就 开往远东的马加丹了。那 是运载胜利者的列车……他 们逮捕了那些被俘并且在 德国人的集中营里熬过来 的人,这些人曾经被德国 人送去做苦力,他们所有 人都见过欧洲的样子,可 能会讲述欧洲人民的生活 状况。他们会说那里没有 共产主义,那里有怎样的 房子、怎样的道路,他们 会说在那里到处都没有集 体农庄…… 胜利之后,所有人重归 沉默,和战前一样,人们 沉默着,并且恐惧着…… 我是个历史教师……在 我的记忆中,我们的历史 课本改写了三次。我用三 种不同的历史课本教过孩 子们…… 趁我们还活着,来问我 们吧。可别等以后我们不 在时又要改写历史。请提 问吧…… 您知道杀人是多么困难 吗?我是做地下工作的, 半年后,我接到了一个任 务,是到德国军官食堂中 去当女服务员。我那时又 年轻又漂亮,上级就选中 我了。我是应该在那天把 毒药投放在汤锅里,然后 就去投奔游击队的。可是 我已经和他 导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别样的二战史,来自女性的声音。作者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二战苏联女性的生存境况,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的是女性心灵深处对战争的感受……作者通过一个个“渺小的伟人”的亲身经历,以平静的笔调书写战争残酷,铭刻不朽历史。 2.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关于二战的力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见证者的身份,倾听女兵们亲历的那些充满血泪的故事:“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3.凤凰卫视咨询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倾力翻译,原文直译,译文精准流畅,贴近原著语言风格。“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后记 译后记 三十年前某一天,我偶 然翻阅苏联《十月》文学 杂志,立刻被这部作品的 标题和内容所吸引。那一 年,正是苏联卫国战争胜 利四十周年。转眼间又过 了三十年,那片土地发生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 当年的苏联作家,已经是 白俄罗斯作家了。 我曾匆匆翻译过刚刚出 炉的此书第一版,这次是 根据莫斯科时代出版公司 2013年版本译出。从初版 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 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 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 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 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 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 的内容发表了出来,率直 地写出了战争期间和战后 相当一段时间都让人噤若 寒蝉的话题,比如战争的 残酷,战争中的女兵感情 和男女关系,还有苏联军 人进入德国以后的一些个 人行为,更有很多篇幅是 作者本人忏悔录式的思索 和同有关部门的对话摘录 。 本书作者,斯韦特兰娜· 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 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 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 兰的伊万诺一弗兰科夫斯 克)。父亲为白俄罗斯人 ,母亲为乌克兰人,父母 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 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她毕 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 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了 以“乌托邦的回声”命名的编 年史式纪实文学系列,包 括本书在内的五部作品。 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 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 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 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 ,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 史。 由于政治原因,她在 2000年曾离开白俄罗斯, 侨居过意大利、法国、德 国和瑞典等地。2012年返 回明斯克居住。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 被翻译成多达三十五种语 言,仅本书的俄语版销量 就超过两百万册。她的作 品还成为全球数百部电影 、戏剧和广播节目的素材 。她获得过多项国际奖项 ,包括瑞典笔会为表扬她 的勇气与尊严而颁发的特 别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 、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 人”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 会奖,等等。2013年,阿 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 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 名单。关于本书俄语书名 ,不论从文学色彩还是实 际概念,我都想把它翻译 为“战争中没有女性”,这虽 然是简单的短句,但含义 深邃而深远。当年的中译 本书名《战争中没有女性 》’曾引发过热心人的讨论 ,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原题 直译为“战争中没有女人面 孔”,也有人认为应该按照 内容译为“战争中的女人”, 还有中国作家据此创造出“ 战争让女人走开”等富有情 感诗意的作品题目。但是 我本人还是认为“战争中没 有女性”是最合适的原意传 达。此书固然写的是战争 中的女性,但通过本书的 立意、主人公故事到现实 气氛,却是告诉人们:当 女J陛陷入战争烽火后,不 但她们的穿着发型、行为 举止,就连性格脾气乃至 于从外表到生理特征都发 生了变化,这正是战争对 于女性最残酷的影响。所 以,这本描写战争中的女 人的作品,恰恰独一无二 地使用了“战争中没有女性” 这样强烈反差的题目,这 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三十年过去了,这个独特 的句式已经家喻户晓,而 且扬名国际。女性在战争 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特殊 感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 的话题。只要登上网络点 击这个句式,当今世界各 国各民族各战场上的女兵 形象便蜂拥而出。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 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 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 ,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 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 、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 抑泪水。我们小时候读过 卓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 书展示的是千千万万个卓 雅,普普通通的卓雅,千 姿百态的卓雅。正是普普 通通的男女,默默无名的 小人物,以巨大牺牲和惨 痛付出,从纳粹的钢铁履 带下拯救了苏联。后来,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感慨的 ,卫国战争时期干百万人 拼死保卫的那个祖国已经 不存在了。我想,这也不 仅仅是政治家们操作的结 果,其中必有无数普通人 沉默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在那场灾难性的战争过 去七十周年之际,我来到 红场,亲眼看到本书中所 写过的那些情景:佩戴勋 章的老兵(或者他们的后 代),打出原来部队的番 号标牌,极力维系在血与 火中建立的感情纽带。可 惜,由于岁月之河的无情 流淌与冲刷,聚集的人数 是越来越少了,令人唏嘘 。在根据新版本的新译本 出版之际,我必须对三十 年前为我当时的译作提供 了巨大帮助的章海陵先生 ,我读俄罗斯文学研究生 时的同窗好友,再次致以 无比谢忱! 吕宁思 2015年5月9日深夜于莫 斯科 书评(媒体评论)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世界 看作是“个人的声音和日常 细节的拼贴”。她的书不是 事件的地图,而是参与其 中的人的性格和情感的地 图一她意识到,人们很少 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 让她感兴趣的不是英雄主 义的故事,而是“渺小的伟 人”。女人们向她倾诉她们 的回忆.不仅仅是叙述, 而且还是重新想象。 ——《卫报》 我唯一的痛苦是:我们 为何没有从苦难中吸取教 训,我们为什么不能说, 我不想再受奴役了。我们 为什么一次次遭罪?历史为 何依旧成为我们的重负和 命运?我没有答案。 ——S.A.阿列克谢耶维 奇 精彩页 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信函一封接一封寄来,我不停地记下新的采访地址。没有可能停下来,因为每一个真实故事都叫人不能自已。 啊哈,我最亲爱的…… 昨天一整夜我都在回想往事,在记忆中搜寻故事…… 我记得我跑到兵役委员会去时,还穿着一条粗布短裙,脚上是一双白色胶底鞋,就跟便鞋一样,带绊纽的,当时这是最最时髦的鞋子呢。我就是这样,穿着这条裙子和这双鞋子去申请上前线,他们还就批准我了。我坐上一辆汽车就到了部队,这是个步兵师,驻扎在明斯克城郊。那里的人对我说,你就待在师部吧,说是如果派一个十七岁小姑娘上去打仗,男子汉们会无地自容的。当时是那样的一种心态,谁都以为敌人很快就会被我们砸得粉碎。你这小丫头,不如回家守着妈妈吧。不让上前线,严重挫伤了我的心情。怎么办呢?我就直接去找参谋长。正巧,那个先前拒绝我上前线的上校也坐在参谋长屋里,于是我说:“报告参谋长同志大人,请允许我拒绝服从这位上校同志的命令,我反正是不会回家的,撤退也要和你们一起走。我自己能去哪儿呢?德国人已经很近了。”打这儿以后,大家一看到我就叫“参谋长同志大人”。这是在战争爆发的第七天,我们开始撤退了…… 不久就开始了流血激战,伤员多得不得了。他们都特别安静,特别能忍耐,但他们多么想活下去啊。谁都想活到胜利那一天,大家都在期盼:以为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还记得在那些日子,自己每天都浑身沾满鲜血,以至于,以至于……我的胶底鞋穿破了,就打赤脚。您猜我看到了什么?有一次莫吉廖夫火车站遭到敌人飞机轰炸,那里正好停着一趟满载儿童的列车。孩子们纷纷从车窗里被抛出来,都是那么小的孩子,也就三四岁。附近有片树林,他们都朝着树林那边跑。不料突然开出了敌人的坦克,专门往孩子身上碾,把这群孩子碾得一个不剩……一想到那副惨状,就是在今天也足以使人发疯啊。但是在战争时期,人们都撑了下来,直到战后才会发疯,也是直到战后才生出大病。在战争中,连以前的胃溃疡都愈合了。我们在雪地里睡觉,大衣那么单薄,早上起来甚至都不会伤风流鼻涕。 后来,我们的部队被困住了。我要照顾的伤员那么多,可是过路的汽车一辆都不肯停下来。德国人紧跟着就要打过来,眼看就会把我们全部围堵在包围圈内了!这时候,有个中尉伤员把他的手枪递给了我:“你会开枪吗?”我哪里会开枪呢?我只见过别人开枪。但我还是拿着这支手枪,走到大路中间去拦截汽车。站在大道上,我第一次像男人一样开骂了,用尽脏话破口大骂……汽车还是一辆一辆地从我身边绕过去,我就举手朝天开了一枪……我知道我们是没法把伤员都抱走的,我们抱不动。有的伤员恳求:“同志们,打死我们吧……不要这样丢下我们。”我又开了第二枪,子弹射穿了车身……“傻瓜!你要从头学习开枪啊!”司机吓得大骂我。但卡车都刹住了,他们帮助我们把伤员们都装上了车。 P405-40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