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教育叙事的视角,讲述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作者从幼儿教师到大学教授,深谙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记录了孩子0-12岁成长中的尊重、回应、弹性陪伴原则,让人对当前焦虑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有了反思。
好的亲子陪伴是爱心与理性并存,教育全在细节中。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在不断成长,领悟生命的意义。
钱雨,副教授,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UCLA大学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前教育立法”国外调研专家,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儿童文化论》《小汽车度度的成长故事》等。
前言:3个孩子12年陪伴
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虽然是美国南部地区,气
温也是忽高忽低。一群野鸭
从北方飞来这里,它们慵懒
地停留,在湖边栖息。有人
往胡里撒面包屑时,它们就
大大咧咧地迎上前来,毫无
异乡客的不自在。它们甚至
在湖边下蛋,把蛋产在湿地
中央的沼泽里。几周后,随
着气温持续下降一股寒流袭
击了全美——野鸭不见了踪
迹。我想,它们一定在某个
晴朗的日子里继续南下,去
寻找温暖的阳光。但——等
一下,在冰冷的湖面上,我
看见几只落单的野鸭。一、
二、三、四!居然有四只大
傻鸭,还停留在这寒风凛冽
、树木凋零的湖边。我带着
孩子们来给它们喂食,并猜
测它们为什么掉队。
它们从冰冷的湖水中游
过来啄食面包。就在这时,
大鸭子的身后突然出现了小
小的身影,两只比手掌略大
一些的小鸭。一只是灰色的
,有白色的羽毛,另一只头
顶上有绿油油的羽冠,活泼
地打着水。原来,这是两个
野鸭家庭,它们分别迎来了
各自的家庭新成员:一只可
爱的小鸭宝宝。
鸭宝宝还小,翅膀无力
承受长途飞行的艰辛。于是
,鸭爸爸和鸭妈妈心甘情愿
地和同伴告别,留在寒冷的
湖畔陪伴孩子,耐心地等它
们羽翼丰满。刺骨的风刮过
湖畔,卷起一片落叶飘落水
面。我觉得内心又酸又甜,
感动又惭愧。我以为,陪伴
孩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其实这不过是所有动物代代
相传的本能,是父母为了保
护脆弱的孩子,义无反顾的
决定。
我有3个孩子。回首亲子
陪伴路,我失去了很多个人
发展的机会。那个曾在学生
舞台上光辉耀眼的青春少女
,一座座奖杯落满尘土;昔
日鲜衣怒马的女子,今日沦
为白发丛生的老母亲。12年
前,我作为中国公派赴哈佛
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教育
学博士,带着海归的光环和
中美导师的期许,却把生儿
育女、陪伴孩子看作人生最
重要的事业。从家庭教育的
角度来说,我只是尽力完成
一个母亲的义务,应当问心
无愧。可午夜梦回,我时常
纠结于自己的失落,高度焦
虑,不断质疑自己到底是成
功还是失败。
当我和孩子在一起时,
生活就好像变成了热带雨林
之旅。每天都有五彩斑斓的
花盛开,每天都有椰子从树
上“嘭——”的一声落下来,
砸在我的脚旁,有时砸得我
晕头转向。每天都有不可思
议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有喜
怒哀乐。每一个晴朗的夜晚
,月亮在不同的树梢冉冉升
起,提醒我这一天是多么与
众不同。12年来,我疲累不
堪,又似乎获得了新生。这
些年的亲子陪伴,是孩子成
长的旅程,更是我作为一个
知识女性丢失自我又重新发
现自我的旅程。
《中国青年报》曾转载一位家长的“自述”:“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位家长用满纸的惶恐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怀着满腔热情把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我期望学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沿着她特有的生命轨迹长大,长高。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她以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惜,这些怀有远大抱负的父
母却不断地失望。
我为当前的教育质量和
孩子的明天而忧心。我深信
中国教育界有许多好老师,
但更多的是令人失望的教育
现状、令人疲惫的亲子陪伴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研究者
,我一边从事儿童教育理论
研究,一边试图影响我的学
生和家长,劝说他们尽量成
为一个尊重儿童、理解儿童
的好老师、好家长,关注教
育中的细节——有些细节必
须重视,有些细节必须放手
。
我铆足了劲把自己家打
造成一个童年的热带雨林,
全心全意守望儿女的童年,
只求他们在受到更多负面或
消极影响之前,掌握辨别是
非的能力,用自己独立、自
信的人格,面对瞬息万变的
未来。女儿心童3岁时,我
拿起笔开始记录亲子陪伴的
苦与乐。12年过去了,心童
进入加拿大的高中学习,大
儿子笑笑已经小学毕业,小
儿子雨果也结束了幼儿园生
活。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好
孩子。当然,什么是中国父
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值
得写另外一本书继续探讨。
12年的陪伴,有困惑、
有仿徨、有眼泪,但我没有
放弃,每一天都在努力。英
国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说
:56岁时,对于那些将精力
投入家庭的人来说,收获很
多。所以,多陪陪孩子吧,
关注教育的细微之处,建立
尊重、回应和弹性的亲子关
系。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最好的时机就在当下,最紧
要的细节就是用心。亲子陪
伴是童年的陪伴,守望童年
的时候,我们大人也在重获
新生。
钱雨
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
2021年春
0-12岁孩子,成长中的尊重、回应、弹性陪伴原则。
三孩时代:混龄教养的陪伴诀窍。
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尹建莉、缪建东、虞永平联袂推荐。
本书字里行间均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在认识儿童的道路上,作者又一次引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读者完成了又一个飞跃。
结语:我不知道明天会
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
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
得很好,准备多捐点钱;10
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地讲
,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
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
钱了。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
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鉴于这个教训,所有父
母对孩子的说教不能长篇大
论,本书也一样。
记得我当年参加博士面
试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
“你怎么看待裴斯泰洛齐?”
我认真地回答:裴斯泰洛齐
是瑞士教育家,他提出了“
种子论”,认为孩子就像一
颗种子,这种自然主义的教
育观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种子论”说明,教育要顺应
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这
和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
《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一
个道理。
关于种子论的想法我一
直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是
一颗怎样的种子?
前几天,我的同事发了
一条微信,大意是说:“要
耐心等待花开。存的种子开
花早,有的开花迟。而有的
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只因为
他注定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 这一类的话很美,很能
打动人。但对于我这样一个
既从事理论培育研究,又参与实践养育孩子的人来说,
似乎还不够。只要是玫瑰,
就一定会开花吗?难道,只要有耐心,所有的种子就不需要额外的呵护了吗?只要等待,无需充分条件如阳光
、雨水、营养,种子就会自
然成长吗?他们会不会遇到
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能否撑起自己那片天空?
家庭教育的真理,如果
有,会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家教之“道”,是种子自己的奥秘。父母和教师必须去解读种子的奥秘。也许它是花,
是草,是参天大树,但父母如果知道什么样的土壤、空气、营养会有助于这颗种子的成长,给小种子适宜的支持,无论是园丁还是种子自己,都会松一口气吧。毕竟
,成长的路上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父母”是终身头衔,一
旦生育就自然获得、光荣加
冕,没有下岗的风险。做父
母难,不过是难在那个“好”
字。好的家长,除了爱孩子
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就如同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除了吃透所教专业的内容,
还得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把
握,才能够游刃有余,因材
施教。
我是个粗心的人,但也
许称得上是个细心的家长。
其实,细心的父母不是面面
俱到,而是用心体会不同种
子的需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些细节必须做好,有些
细节无关紧要。做了这么多
年教师和妈妈,琢磨每一款
种子的特征、习性、发展倾
向是我的爱好。我乐此不疲
,并收获颇丰。
我的小小种子正在发芽
,虽然不知他们会开怎样的
花,结哪样的果,但我知道
他们都需要水、空气和一定
的自由空间,需要阳光的温
暖,需要春风的亲吻,需要
冰霜的洗礼。尊重他们,回
应他们,用柔软但坚定的态
度陪伴他们。于是,春华秋
实,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但孩子,在大人的悉心呵护与陪伴下,你有能力成为你自己,找到适合你的位置和属于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