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1896年-1986年),浙江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
本书是针对胡愈之出版方面的思想做的一个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出版家(胡愈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文斌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胡愈之(1896年-1986年),浙江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 本书是针对胡愈之出版方面的思想做的一个传记。 作者简介 朱文斌,江西彭泽县人,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至2007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兼任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和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多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文诗歌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题;出版《跨国界的追寻》《胡愈之评传》等专著多部;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得省市级优秀学术成果奖多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办报和创办《上虞声》 一、越地之子 二、辗转求学 三、家庭办报 四、创办《上虞声》 第二章 上海工作与协办开明书店 一、崛起于商务 二、参加五四运动 三、支持五卅运动 四、开明书店“参谋长” 第三章 游历欧洲与生活书店“总设计师” 一、“四一二”抗议信 二、留学法国 三、访问苏联 四、协办《生活》周刊 五、复刊《东方杂志》 六、生活书店“总设计师” 第四章 抗日办报与创建出版机构 一、开展救国会工作 二、协办《世界知识》 三、协编《月报》等进步报刊 四、翻译出版《西行漫记》 五、筹资出版《鲁迅全集》 六、创建国际新闻社 七、创办文化供应社 第五章 南洋办报与主持《南侨日报》 一、接编《南洋商报》 二、喜结良缘与逃亡印尼 三、创办《风下》周刊 四、主持《南侨日报》 第六章 新中国办报与主编《知识丛书》 一、回归解放区 二、任职出版总署 三、创办《光明日报》与《新华月报》 四、参与文字改革与民盟工作 五、主编《知识丛书》与设计《东方红》 第七章 晚年工作 一、复归文坛与续推世界语 二、不停歇的脚步 三、北京病逝 胡愈之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胡愈之(1896-1986), 出生于浙江上虞古县城(现 丰惠镇),从20世纪20年 代开始,一直从事新闻出版 工作,主要撰写时事评论与 译介外国文艺作品,担任期 刊的主编和报纸的主笔,创 办各种报刊和出版机构。新 中国成立后,胡愈之曾任《 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 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 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 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 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 事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至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 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功勋卓著,特别为在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新型出版机构做 了开创性的工作。 胡愈之生于浙东古越大 地——绍兴上虞,当然不可 避免地受到越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和 “十年磨一剑”的胆剑精神, 是越文化的核心特征。这种 胆剑精神根植于越地民众的 群体精神,融合了集体智慧 ,体现出越地人特有的刚柔 相济的韧性特征,还蕴含有 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所以 ,从古代独标高格的嵇康、 王充、陆游、王思任、徐渭 、朱舜水、王阳明到近代投 身于民族革命斗争的秋瑾、 徐锡麟、蔡元培、鲁迅等越 地名人身上,我们都可看到 那种坚韧不拔、励志图强、 理性务实、敢于创新的“胆 剑精神”和“韧性”特征。生 于越地且受越地先贤影响的 胡愈之自然也不例外,他做 翻译、弄出版、创办报纸刊 物等,无一不彰显了越地的 胆剑精神。 在越地胆剑精神的熏陶 下,胡愈之从小就具有独立 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小时 候的胡愈之就喜欢看书阅报 ,善于创新的他喜欢把精心 挑选的文章、消息剪贴起来 装订成册在家中传阅。受此 启发,胡愈之与两个弟弟还 有好友吴觉农一起创办了手 抄小报——《家庭三日报》 ,后扩展为《家庭杂志》。 另外,胡愈之还和兄弟们携 手创办了一份《后咫园周报 》,也是手抄报,在当时被 引为美谈,为比较闭塞的上 虞打开了一扇信息窗口,特 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生后,为了将 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到家乡 ,在胡愈之的倡议与精心策 划下,胡愈之兄弟一起于 1920年秋天创办了一份四 开四版的报纸——《上虞声 》。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 工作的胡愈之,将《上虞声 》编印好后寄给上虞各文化 团体和学校,受到了上虞各 界的一致欢迎。可惜因资金 等原因,《上虞声》只出了 两期就被迫停刊。1924年 10月,在“上虞青年协会”的 倡导下,大家共同筹款,终 于使停办四年多的《上虞声 》恢复出版。这是胡愈之初 试牛刀,为他之后创办报纸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胡愈之以练习 生的身份考入上海商务印书 馆,在那个文化名人汇集、 充满竞争的地方,要想立足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愈 之抓紧一切时间勤奋学习, 尽力丰富知识储备,努力开 阔视野,奋发图强。在商务 印书馆,胡愈之结识了茅盾 、章锡琛、杨贤江、周建人 、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他 们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亲密战 友,是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重要力量。在波澜起伏的 五四洪流中,胡愈之在文化 阵线上冲锋陷阵,大力提倡 白话文。1921年,胡愈之 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并撰写 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文 艺评论文章。1925年,震 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 胡愈之与郑振铎、叶圣陶、 茅盾等一起创办了当时发挥 很大舆论导向作用的《公理 日报》,并撰写《五卅事件 纪实》,忠实报道了这一历 史性的群众革命斗争。 1925年1月,章锡琛因为在 《妇女杂志》上策划“新性 道德专号”被商务方面撤职 ,在胡愈之的倡议下,几位 好友一起帮助章锡琛创办了 《新女性》杂志,考虑到长 远发展,大家又一起创办了 开明书店,胡愈之成为开明 书店的“参谋长”。 …… 1954年11月,出版总署 撤销后,中共中央任命胡愈 之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协助吴玉章领导 和推动全国文字改革工作。 1957年6月6日,民盟中央 召开“六教授会议”,就党的 整风运动、科学体制以及改 善党的领导等问题展开讨论 。1959年9月,胡愈之被国 务院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负责出版和对外文化交流工 作。他极力主张学习世界语 ,为推动世界语在我国的发 展,增进中外世界语学者的 友好交往费尽心力。1966 年8月,“文化大革命”全面 爆发,胡愈之身不由己地卷 入这场浩劫,受到林彪、江 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结束。1978年12月,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 放的新时期。已八十多岁的 胡愈之重新焕发青春,释放 “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锢的 写作热情,开始抒写怀人忆 事的文章。1979年8月,胡 愈之主持第二次全国世界语 工作座谈会,为推进世界语 运动不遗余力。进人新时期 后,作为中国民主同盟卓越 的领导人之一,胡愈之还担 负起了民盟恢复、工作重点 转移以及民盟进一步发展壮 大的重任。胡愈之晚年最关 心两件大事,一是知识分子 ,二是教育。他特别注意扶 持年轻人承担第 导语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架构这本传记。这也是传统的传记写作方式,好处是能将传主胡愈之的一生事迹特别是新闻出版方面的事迹向读者娓娓道来,作为传记的连续性、整体性与全面性都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坏处则是往往难以在重要问题上进行深度阐述,有时显得过于平均用力,掩盖了传主胡愈之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贡献。 后记 2018年的某一天,正在 开会的我接到一个来自北京 的陌生电话,下意识地以为 是诈骗或广告电话,摁掉未 接。但过了几分钟后,这个 电话又打了进来,我接通以 后还是有点蒙,因为电话里 的女人自称是人民出版社的 编辑——贺畅,我并不认识 。她问我是不是写过《胡愈 之评传》,说人民出版社正 在编一套“中国出版家丛书” ,由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 斌杰任主编,里面涉及五十 多位出版家,胡愈之是其中 一位,他们在全国物色写作 者,终于在网上找到我,认 为我有写作《胡愈之评传》 的基础,因此热情相邀,希 望我能参与进来。说实话, 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感觉 有点像“天上掉馅饼”的味道 ,于是我带着警惕之心和她 交谈,希望她能出具相关证 明,最好是图书出版合同。 她要了我的地址之后,不久 就寄来了出版合同,我反复 看过之后,确定还真是人民 出版社的邀请,心里顿时乐 开了花,同时也感到非常荣 幸。 《胡愈之评传》我是分 成三大部分来写的,即“平 凡生活的传奇者”、“新闻出 版的先驱者”、“文学海洋的 弄潮者”。第一部分“平凡生 活的传奇者”是从生活的角 度描述胡愈之的生命轨迹, 展现其在平凡生活中的传奇 经历;第二部分“新闻出版 的先驱者”是从文化实践的 角度分析胡愈之在新闻出版 方面所做的贡献,突出其对 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作 用;第三部分“文学海洋的 弄潮者”则是从文学创作的 角度研究胡愈之在翻译、政 论杂文以及长篇小说等方面 的成就,揭示其在中国现当 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因为已经在《胡愈之评传》 的第二部分单独写过胡愈之 在新闻出版战线的功绩,所 以我接到《中国出版家·胡 愈之》这个任务时很坦然, 觉得完成这个任务不是太难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马上 向人民出版社提交了一份写 作目录与提纲,得到评审专 家的肯定,他们也提了不少 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书 稿结构没有问题,文字也没 有问题。2.传主在某一时期 的角色定位,需要实事求是 地明确辨析,不宜夸饰他的 作用。3.本书是在作者已有 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写作 ,可以再挖掘一些新的史料 。比如说,近年来有一些报 刊数据库可以加以利用。《 申报》《大公报》等都有了 全文检索的数据库,《晚清 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33-1949)也很好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购买, 建议作者找人要一个账号和 密码,远程就可以利用。” 本以为写作起来应该很 快就可以完成任务,但由于 平时行政工作繁忙,手上主 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的研究又不敢放松,还要应 付学校的各种考核任务,发 现能够利用的时间还真不多 ,这一拖就快两年过去了, 心中自然充满焦虑。人民出 版社贺畅主任一直跟踪催促 ,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找 上一段时间好好完成书稿。 没想到,时间竟然在全国上 下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 找到了。2020年的整个春 节一直到现在,全国各地都 在顽强地和肆虐全球的新冠 病毒作斗争,我们响应号召 宅在家中,虽然心中时常为 疫情蔓延和病毒阻击战而担 心不已,但总算有了整段时 间可以用来写作。这也算是 防控疫情的额外收获吧! 胡愈之生于晚清,在忧 患中成长,秉承“为国难而 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历 史使命,在出版领域所做出 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贡献 巨大:他创办或协助创办以 及主编的报刊众多,如《上 虞声》、《公理日报》、《 半月国际》、《绿光》、《 东方杂志》、《文学旬刊》 、《生活》周刊、《新女性 》、《文学》、《太白》、 《译文》、《妇女生活》、 《世界知识》、《生活日报 》、《新生》周刊、《救亡 日报》、《国民公论》、《 新妇女》、《南洋商报》、 《风下》周刊、《南侨日报 》、《光明日报》、《新华 月报》等,许多报刊都具有 时代性影响。另外,在书籍 出版和成立出版社以及主持 制定出版方针等方面也成绩 突出。如在书籍出版方面, 他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翻 译出版了美国人埃德加·斯 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 出版了《鲁迅全集》等;如 在成立出版社方面,协助邹 韬奋经营生活书店,1939 年在桂林成立文化供应社, 1945年在新加坡创办新南 洋出版社等;如在主持制定 出版方针方面,新中国成立 后加强了新华书店的专业化 与企业化经营、调整公私出 版业关系,以及统一全国书 价和重视版权等。所有这些 都说明在新闻出版战线,胡 愈之是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 ,他被誉为出版界的“佘太 君”和“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 基人和开拓者”也是实至名 归的。如今,我们用传记方 式回顾和总结他在新闻出版 方面的杰出贡献,既表达了 对于他作为出版人筚路蓝缕 、艰苦拓荒的尊崇与敬意, 也凸显了他那为民请命、勇 于革新和传播新知的担当精 神。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困 难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因为 这本传记不是传主的人生全 传,而是要从出版角度来展 现传主的一生,这里就存在 一个如何取舍相关材料的问 题,怎样将胡愈之生命中那 些“隐而不显、显而不彰”的 涉及新闻出版的材 精彩页 第一章 家庭办报和创办《上虞声》 胡愈之出生于书香门第,越地的胆剑精神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具有独立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他以父亲胡庆皆为做人楷模,学习父亲的平凡,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胡愈之从小喜欢看书阅报,善于创新的他喜欢把精心挑选的文章、消息剪贴起来装订成册在家中传阅。受此启发,胡愈之与两个弟弟还有好友吴觉农一起创办了手抄小报——《家庭三日报》,后扩展为《家庭杂志》。另外,胡愈之还和兄弟们携手创办了一份《后咫园周报》,也是手抄报,在当时被引为美谈,为比较闭塞的上虞打开了一扇信息窗口,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五四运动之后,为了将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到家乡,在胡愈之的倡议与精心策划下,胡愈之兄弟一起于1920年秋天创办了一份四开四版的报纸——《上虞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胡愈之,将《上虞声》编印好后寄给上虞各文化团体和学校,受到上虞各界的一致欢迎。可惜因资金等原因,《上虞声》只出了两期就被迫停刊。1924年10月,在“上虞青年协会”的倡导下,大家共同筹款,终于使停办四年多的《上虞声》恢复出版。这是胡愈之初试牛刀,为他之后创办报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越地之子 1896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三)清晨,胡愈之出生于浙江上虞古县城(现丰惠镇)的勒(敕)五堂。一出生,父亲为他取名“胡学愚”。据胡愈之回忆说,他本来就比较愚蠢,但他父亲胡庆皆却要他学得更蠢些,因为胡庆皆认为天下事大都为聪明人所误,反而蠢人才能真正干成大事,所以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愈之”是他的笔名,从1918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起正式启用,之后以之行世,而胡学愚的名字反而被人所淡忘。胡愈之取这样一个名字实际上与五四名人胡适有关,大家知道,胡适字适之,“虽然胡愈之与当时许多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对声名显赫的胡适之不无敬佩,但在他看来,‘适之’只反映了进化论的观点,而‘愈之’则更具有革命的意味。一‘适’一‘愈’,虽一字之差,但年轻的胡愈之向往革命和进步的志向和观念,由此可见一斑。”胡愈之还有很多笔名,如伏生、陈仲逸、景观、化鲁、说难、沙平等,在印尼苏门答腊岛流亡时还使用过张尚福、金子仙等名字,但“愈之”是他最喜欢的名字。 古城上虞一直归属绍兴府管辖,地处钱塘江南岸,现在已成为绍兴市的一个区,越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大思想家王充、东山再起的谢安、山水诗人谢灵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等均曾居住于此。及至近代,还出现了经亨颐、杜亚泉、夏丐尊、竺可桢、马一浮、陈鹤琴、徐懋庸、范寿康、王一飞、叶天底等知名的学者、专家和革命先烈。另外,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儿童文学家金近、茶叶专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吴觉农等也都是上虞人,被当地人引以为荣。自唐长庆二年(822)至1954年,上虞县治所一直设在丰惠镇,1954年才迁至现在的百官镇。丰惠镇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情,居于其中,有青山绿水相伴,生活悠闲滋润。在秀丽的自然山水浸润和深厚的越文化熏陶下,胡愈之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和快乐的。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