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
本丛书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复》介绍了与文物修复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古书画修复、青铜器修复、木器修复、丝织品修复、陶瓷修复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精)/大国工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波音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 本丛书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复》介绍了与文物修复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古书画修复、青铜器修复、木器修复、丝织品修复、陶瓷修复等。 目录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续兴文脉唯此艺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重器之上铸春秋 宫廷木器修复技艺:枯木逢春日月长 宫廷丝织品修复技艺:玉手巧引锦绣还 陶瓷修复技艺:不灭瓷骨自风流 漆器修复技艺:千遍漆映千古痴 古钟表修复技艺:嘀嗒时光古今齐 镶嵌修复技艺:镂金错彩守奇美 唐卡修复技艺:雪域丹青圣颜回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妙笔摹绘古意生 序言 对传统技艺和艺人的最 初印象,来源于中学语文课 文。《核舟记》中技艺超群 的核雕艺人,“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口技 》中的口技表演者,只“一 人、一桌、一扇、一椅、一 抚尺而已”,上演了一出精 彩绝伦的情景剧。这些独具 特色的传统技艺,如同星星 ,点缀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 明史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脉络和独特魅力,也照 进人们的生活,构成我们衣 、食、住、行、娱的方方面 面。 近几十年,社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 与工业化进程如一辆快车, 载着我们驶入新的生活,也 带我们渐渐远离了那些传统 技艺。不知从何时起,庙会 上少了捏泥人的手艺人,过 年时门上不再贴木版印刷的 年画,精美的瓷器、温润的 玉雕似乎只能在博物馆见到 ,宛如天籁的大歌、古老神 秘的傩戏也只能在民俗表演 里见到。大量传统手工艺品 被标准、高产的工业流水线 产品取代,蕴含民族文化与 特色的习俗也因文化趋势流 变被推到消失的边缘,越来 越多的老行当随着时代的推 进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但是做了一辈子老行当 的手艺人,却不能割舍这份 感情。他们或隐身于闹市街 巷的艺术工作室,或留守在 深山的工艺保留地,或投身 于专门的“非遗”保护传承机 构,继续从事钟爱的事业。 我们见过做木雕的手艺人, 一笔一刻,在寂静的时光中 雕琢每一件浸入心血的作品 ;我们见过雕版的工匠,平 刀、圆刀、三角刀流转手中 ,勾勒出千变万化的美妙图 案;我们寻访过隐世的银匠 ,见证最美的银器在烈火与 锤打中诞生;我们光临过小 县城中的皮影戏馆,看着皮 影艺人和他们的观众一起慢 慢老去;我们也几度“进宫” 拜访神秘的文物修复师,看 他们如何让一件件故宫的稀 世珍宝“起死回生”……幸而 有这些“择一事终一生”的“ 大国工匠”,在日益浮躁的 环境中始终坚守本心,许多 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得以留 存下来,在时代的洪流中继 续绽放光彩。 与此同时,国家也逐渐 加大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的 支持和保护。国务院先后公 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命名 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现状 进行了系统梳理;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法》实施,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 了法律保障;每年6月的第 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 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众 多传统技艺以“非遗”项目的 身份重回时代舞台,并逐渐 被人们看到、了解、喜爱。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 ’热”在引发民众对“非遗”项 目关注的同时,也使许多富 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到了传 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许 多传统技艺也在适应时代的 变化,大步向前,与时俱进 :用传统手艺打制的不锈钢 酒壶畅销海外;刺绣的荷包 成为“网红”伴手礼;蜡染布 做的时装和布包成为时尚的 代名词;甚至以宋锦织造技 艺为灵感发明的人造血管已 成功在临床上应用……这些 经典的传统技艺,是念念不 忘的绝响,就如同它们曾融 入古人的生活一般,也渐渐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放出 光亮。 在这套十卷的丛书中, 我们试图走进那些“大国工 匠”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衣 食起居,品味他们的酸甜苦 辣;我们也尝试呈现那些传 统技艺,梳理它们的历史源 流,展望它们的传承创新。 我们相信,在流量横行、“ 网红”遍地的当下,坚守本 心、传承经典的工匠与艺人 更值得被尊重;在物质丰富 、文化多样的今天,精雕细 琢、饱含底蕴的手工技艺更 值得被推崇。 导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陶器到青铜器的烧制锻造,再到后来的雕刻、瓷器制造、丝绸织造等,传统手工艺不仅为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更成为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代代手工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独具匠心的创造让留传下来的手工艺各具特色,如百花齐放在中华大地上。 本丛书用文字和图片将每一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故事记录下来,编纂成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坚守不渝的大国工匠致敬。 《复》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与文物修复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 精彩页 自从有了适合书写的纸和笔后,几千年间,中国古代先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书画作品,它们是文明传承与文化繁荣的记录和见证。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以及自然灾害、人间战乱,很多书画作品散佚,还能留在人们手中的那些作品,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断裂、霉变,甚至是人为损伤。这不仅极大地减损了书画艺术的审美效果,更是减少了书画作品的存世寿命。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诞生和发展,正是为了满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古代书画作品的社会需要。 1700多年前的晋代甚至更早就已经产生了。 张彦远所处的唐代正是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材料更加丰富、技术臻于完备、质量更为上乘、风格亦趋高雅,用料的色彩和图案、轴头、轴杆、防霉、防蛀各方面都追求精致,对前人书画的揭裱技艺也几乎达到改装复原的高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受到了宫廷的重视,唐贞观、开元年间,官府多次主持大规模的古书画收集、整理、装裱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装裱机构,宫廷装裱师被赐以官爵。这对于书画装裱行业而言,是其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宋代被公认为是书画艺术昌盛的朝代,上自宋徽宗,下至黎民百姓,都对精美书画趋之若鹜,于是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也走向了成熟。宋徽宗进一步扩充了宫廷画院,装裱师以待诏入朝堂,社会地位在前朝的基础上又获提升。在官方的鼎力支持和文人士大夫们的积极参与下,再加上当时科技与手工业的发展为材料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宋朝书画装裱形式与风格得以不断创新。著名的“龙鳞装”“宣和装”“横披”等装裱形式都在宋代出现,并影响后世。 从宋代开始,南方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高地,民间装裱修复技艺的能工巧匠也大多涌现并聚集于江南地区,特别是杭州、苏州这样的“人间天堂”。在明代,居于苏州的文徵明父子、王世贞、周嘉胄等文人墨客,对书画装裱十分重视,并参与研讨、指导。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释书画装裱技艺的经典著作,论述了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的展示、保护、收藏、留传的关键作用,并强调精良的技艺关乎书画名迹的存亡。 书画成为高档的文化商品,装裱修复的运营也更加商业化,以至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有“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说法。 明永乐皇帝之后,明清的都城都定在北京,皇家对古书画收藏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也就与北京故宫联系在了一起。清代帝王多爱书画,装裱修复行业得以蓬勃发展。明代兴起的吴门装裱一派发展到清代,影响遍及全国。同时,作为长江、大运河商业交汇点的扬州书画收藏蔚然成风,出现了自成一派的“扬裱”,它与京城的“京裱”、苏州的“苏裱”并称为当时的三大装裱流派。 20世纪上半叶是国家动荡的时期,书画收藏、书画装裱修复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文物破坏、破损,匠人流离、流失,承载中华文脉的书画在乱世中苦等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时问来到1954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吴仲超亲赴上海,他要延揽名家,共襄盛举。他的目的是为故宫挑选古书画装裱修复专家。几年之问,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的师傅们陆续走进了故宫。无论是整旧如旧的苏裱,还是整旧如新的扬裱,再加上一脉相承的京裱,海纳百JJ f,故宫的古书画装裱修复阵容终于有了“国家队”的面貌。 不过,当时进入故宫的手艺高超的师傅们,最年轻的也年近半百了。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够“接上茬”,故宫又召集了一些年轻人作为学徒,跟着老师傅们学习装裱修复技艺。于是,故宫装裱修复队伍就有了所谓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N代的说法。 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装裱修复主要是用以苏裱为根基的传统书画修复技艺,通过洗、揭、补、全等传统修复方法,使珍贵而脆弱的书画文物得到完好的保护。 装裱修复技艺要在中国文化的高地上论短长,最终还是要看活儿干得是否漂亮,要看一点一滴的细节。老一辈装裱修复专家秉承传统技艺,日积月累,其技艺达到了常人无法匹敌的境界。 比如,1977年唐代名画《五牛图》卷被送到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由孙承枝老先生承担这一重任。作为故宫团队第一代古书画装裱修复大师,孙先生出道于上海的汲古斋,掌握了精湛的修复技艺。尽管如此,面对这项任务,他仍然寝食难安,拿着放大镜反复查看各项细节。经过对该画破损情况的研究,孙先生精心制订出了修复方案。方案为:“揭去旧裱,对原补缀处画意接笔较好处尽量保存,把原补颜色变深处尽量洗淡,使之与整体统一。仍用原签条,原玉别,另加尾纸二段,以宣和式装裱成卷。” 确定修复方案后,经过八个多月的修复过程,孙先生完成了这项任务。验收组专家评价说,该画在补缀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几乎做得天衣无缝;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很高的装裱修复水平。P5-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