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编写努力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科学性。无论是何种教材,科学性都是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科学性,既是指准确呈现相关知识领域的概念和原理,也包括遵循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实用性。岗前培训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能够顺利走上讲台,尽快胜任各项工作。因此,与同类适用于本专业的教材不同,这套教材更多注重问题导向,而非知识体系导向。三,针对性。从实用性的原则出发,这套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使命
第二章 大学生的认知与智力发展
第一节 大学生的记忆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的情绪与人格发展
第一节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内涵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五章 大学生的知识建构
第一节 知识及其表征
第二节 知识建构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
第六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模式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及条件
第三节 创造性的结构及其促进
第七章 大学生的社会心理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
第二节 人际交往
第三节 生涯发展
第八章 大学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课堂讲授法
第三节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第四节 合作学习
第九章 大学教师心理
第一节 大学教师的心理社会特点
第二节 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
第三节 大学教师的工作特征与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 高等教育心理学》: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毕生发展观
客观地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儿童青少年期的人格发展,而不能解释人格的终生发展问题。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是按阶段进行的,并且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会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够顺利解决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1.口欲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此阶段的婴儿处于周围人的支配下,他们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啼哭是否得到注意,这些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母亲能够对婴儿进行充满爱的照料,让婴儿的需要得到恰当的满足,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基本的信任感,并且这种信任感会扩展到对自己和周围大人,婴儿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相反,如果母亲这时比较焦虑,无法很好地照料婴儿,那么婴儿就会感觉恐惧与害怕,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婴儿就会产生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感,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就可能会孤僻退缩、封闭自己,如果婴儿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那么在人格中便会形成希望的品质。
2.肛门期(1. 5-3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
婴儿在这个时期会产生自主感,他们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是独立的,他们有了强烈的个人操控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过度保护婴儿,会阻碍这个年龄的婴儿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他们进行探索,那么他们就不会获得对个人的控制感,觉得无法对外界施加影响,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觉,觉得自己并不是独立的,而对别人充满了敌意。当然,每个人的人格中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自主和羞愧两方面,如果前者占主导地位,那么就意味着危机成功地得到了解决,从而会形成意志力。意志力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顺利度过,个体的人格中就会出现意志的品质。
3.生殖器期(3-6岁):主动自发对罪恶感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走、能跳、能跑,他们的活动更加灵巧,语言也更加顺畅,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索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相反,如果他的主动探索行为受到成人的阻扰,则极有可能产生罪恶感。如果主动自发感超越了罪恶感,个体就能获得决心的品质。
4.潜伏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儿童此时处于小学阶段,是儿童需要开始认真学习的阶段,他们会接受一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在儿童刻苦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鼓励,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打击儿童的自信,就会导致儿童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
5.两性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和追寻“我是谁?”“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个体必须将前四个阶段不断变化的经历和体验统整起来,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且健康的自我同一体。如果个体能够在前四个阶段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那么他就容易建立自我同一性;相反,如果一个青少年有不幸的童年经历,找不到可靠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去向何处,就会陷入一种混淆不明的状态,并导致角色混乱。虽然寻找真实的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成功地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人格中就会出现忠诚的品质。
6.青年期(20-25岁):亲密对疏离
这一时期又称为成年早期,主要是发展亲密感,避免疏离感。这时候的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以发展亲密感。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者对另一个人做出爱的承诺,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则会面临情感的孤独,甚至会回避情感承诺。同时,这个时期的同一性也面临着考验,为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个体就需要牺牲自己一部分的同一性,从而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
一
时光飞逝11997年,受教育部人事司委托,我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供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使用的《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并于1999年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全国相关的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许多高等院校将其作为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教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人也曾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2001年,我又受教育部人事司和考试中心委托,主持编写了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的《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并于2002年正式发行。此后,全国许多教育心理学同仁,基于该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省市高校的实际需求,编写了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一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应该说,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这两件大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的内心既深感欣慰,又时有惶恐!欣慰的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培训不但受到了各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也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真心欢迎,对促进他们的教学专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惶恐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飞速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也在不断更新,20年之前的教材和大纲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我也经常思考该如何与时俱进。因此,当2017年春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邀请我来担纲主编这本《高等教育心理学》时,我也就毅然答应了。
二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但他们往往对大学生的认知、学习和个性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动机激发、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品德培养、关系协调、生涯规划的心理规律,揭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自身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高校青年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但是,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可学可不学。他们认为,大学教师主要看重的是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不一定要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确,过去没有系统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理论而从事高校教师工作的也有不少,他们中的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和摸索,甚至成为优秀教师。但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自我摸索过程。如果认真学习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的教育理论,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自觉地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教学,这必然会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大学教师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只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则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