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结合长期的教育调研和实践经验,结合近些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全面梳理了目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提升、贫困学生上学、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高考改革等。《当代中国教育》不同于其他梳理性的教育报告,而是用实例和数据分享可借鉴的创新经验,回答国内外人士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致教师》、《未来学校》等,部分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蒙古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哈萨克语等出版。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个系列。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首席专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教育政策。出版《泛教育论》《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等多部著作。
回顾过去的70多年,中国教育沧桑巨变,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中国教育任重道远,前程光明。我们相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是空话。教育强国,教育利民,教育必将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应该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承受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遵循自身规律的关系。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改革政策的成败往往要在若干年后才能表现出来,其效果会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在确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改革既要坚决,又要谨慎,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义,拒绝盲从。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目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为其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当代中国德育的发展,是德育观念变革的过程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