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与沈从文自身经历相关的散文和小说。其中沈从文的散文体自传,记叙了沈从文童年至青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其中关于军旅生活的小说,有《卒伍》《阙名故事》等,这些作品脱胎于作者早年真实的行伍行旅生活。他在这些作品中融入了战乱、贫苦、愚昧等现实因素,带有更鲜明的批判色彩。其中关于青少年时期家庭生活的小说和杂文,有《往事》《玫瑰与九妹》等,在短小精悍的叙述中,作者用还原生活的语言与温度塑造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本书配以摄影家卓雅三十多年来精心拍摄的百余幅照片。这些影像是对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情、人民生活劳作的生动还原和写照,亦是湘西几十年来人文风物变迁和发展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品结集有八十余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精)》《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烛虚》,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著《中国服饰史》等。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风格独特,融写实、记叙、象征于一体,字里行间散逸着迷人的乡土气息,并有着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目录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永恒的湘西和沈从文 从文自传 船上岸上 卒伍 阙名故事 我的教育 入伍后 船上岸上 黎明 记陆弢 还乡 炉边 往事 炉边 玫瑰与九妹 我的小学教育 在私塾 福生 爹爹 芸庐纪事(节选) 后记 序言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 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 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 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 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 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 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 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 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 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 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 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 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 ,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 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 思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 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 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 下去生活。大六月里与一些 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 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 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 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 去,攒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 ,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 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 意。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 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 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 便的小生物,到后看看所得 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 ,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 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 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直 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 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 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 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 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 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 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 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 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 ,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 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 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 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 想起许多事情……所捉的鱼 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 溜走的水蛇,钉固在大腿上 的蚂蟥,碾坊里的母黄狗, 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 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 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 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 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 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 ,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 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 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 ,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 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 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 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 卵的孔穴。雨落大了,再不 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 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 。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 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 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 方能发遣开去。雨落得越长 ,人也就越寂寞。在这时节 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 坏处。那么大的雨,回家去 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 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 了。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 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 绳的人摇绳车。这些地方每 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 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 熟习的人。也就因为这种雨 ,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 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 在仓屋中。在那间空洞寂寞 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 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 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 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 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 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 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 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 不至于过,分孤寂。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 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 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 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 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 。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 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 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 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 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 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 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 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 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 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 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 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 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 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 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 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 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 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 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 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 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 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 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 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 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 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 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 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 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 多了。 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 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 朗华丽的海边。海既那么宽 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 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 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 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 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 人格。 导语 20世纪中国文学“无冕之王”,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女摄影家卓雅通过镜头与岁月和文字对话 共同讲述《沈从文的湘西故事》之《学历史的地方》 《从文自传》以湘西为背景,记录了沈从文在湘西成长的点滴故事,既有天真烂漫的乡野趣闻,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船上岸上》记录了沈从文的行伍行旅生活,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写意的民国湘西画卷,是“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 《炉边》描绘了沈从文幼年的种种往事以及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刻画,虽相对不出名,但艺术成就同样高妙,进一步构建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摄影家卓雅,30多年来深入湘西,忠实记录湘西的风土人情,积累了海量影像资料。 书中遴选100多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直观呈现小说场景,带来全新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本套丛书装帧精美,设计典雅清新。 后记 湘西自古以来都是令诗 人失魂落魄的地方。生于斯 长于斯的沈从文先生一直深 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他说 :“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 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 ,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 ”,“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 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 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 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 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 ,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 的人物性格。”……先生给 我们留下了一个谜一样的湘 西世界,这世界是美的典范 和极致。 可以说,湘西世界就是 沈从文先生心灵的世界。他 把他的思想与情感,他的爱 憎和忧伤,都糅进了湘西的 那几条河流中。他所呈现的 湘西世界,深深地震撼着我 们,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并 将继续感动和震撼下去。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 我脑子里进出一个想法—— 用摄影的形式来展现沈从文 先生笔底的湘西。从那时开 始,我便争取各种机会,无 数次走进湘西的山山水水, 感受着湘西的风土人情,与 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抢速度 ,与日新月异的居民生存方 式抢时间,将一幅幅正在消 逝的地理人文图景定格在底 片上。 时光倏忽,二十余年过 去。行囊中除了沉甸甸的胶 卷,还装满了许许多多的故 事。这些故事就像撷自千里 长河中的一粒粒珍珠,时时 温润我心。 2001年,我与珠海一女 记者去了酉水河,这是沈从 文先生最爱、着墨最多的河 流之一。我们从保靖县城上 船,沿途风景奇秀,青山如 黛,绝壁如削,长水如玉, 篙桨下处,水草青青,历历 可数。一路上,同伴的惊诧 赞叹声落满一河,连连惊起 蓬刺中的水鸟,我得意极了 :“没骗你吧?”傍晚,我们 在迷人的隆头镇上岸,住进 河边五元钱一天的旅店。待 我收拾好房间,整理完相机 ,上厕所的同伴却仍未出来 。糟糕!该不是掉厕所里了 吧?这里的“厕所’’是搭块跳 板伸到水中间的,城里人哪 能习惯?我冲过去把门一推 ,却见她痴痴地贴在“水上 茅厕”窗前,早已忘了身在 何处,被这河岸风景惊呆了 。原来,这里是酉水与一条 小支流汇合之地,三面青山 夹着两线河水,晚霞中的山 水、村落、渡船、炊烟,构 成了一幅难以言说的绝美画 图,不发呆倒怪了!摄人魂 魄的美是让凡人发不出声音 来的,耳边恍若沈从文先生 轻声在说:“早晚相对,令 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 驾螭乘蜺,驰骤其间……” 里耶的黄昏是那么温柔 美丽。清清的酉水河顺着山 势蜿蜒,这一边,满河的汉 子们在洗澡游泳;转过水湾 ,则是姑娘媳妇们沐浴的天 地。褐色的大石头上,这里 那里摊满了各色衣裳,夕阳 将一具具古铜色的身体镀上 金光,水波撩起处串串碎银 撒落……满河灿烂。多么生 动,多么醉人,这不正是沈 从文先生笔下的场景吗?谁 能相信这与他当年所经历的 已相隔八十余年了呢? 仍是那位女记者:“我想 靠近去拍,他们会打人不? ”“湘西人是不会那么做的, 你倒是别吓着他们了。”我 回答。她像是领到特别通行 证般,兴奋地边走边拍起来 ,一时竟收不住脚步,忘情 的快门声惊动了水里赤条条 的汉子。有女人闯入“禁区” !还举着相机!这或许是他 们从不曾遇到过的事。岸上 的赶紧跃入水里,水中的急 忙蹲下身子。她仍在步步逼 近。见无处藏身,汉子们笑 着嚷着只得往大礁石那边躲 。更大的动静飞起来了,想 想看,一群赤裸的汉子突然 闯入岩石后面女人们的天地 ,那喧哗与骚动真是非凡… …一个小女子竞搅乱了一条 河,真“伟大”得让你没法去 责怪。 在这片乡土上,恍若隔 世的感觉你常常会有,一不 经心就会掉进沈从文先生描 绘的岁月中去。 2002年,我和我先生又 来到酉水,在河边却再也找 不到上行的船。一位在小船 上补渔网的老艄公张着缺牙 的嘴笑着说:“没船了,哪 个还坐船?中巴车每个弯角 都到,一两个小时几块钱, 你想哪个还会去坐一天的船 ?耽误工夫。” 面对汤汤流水,我不由 得回想起1997年的那次旅 程。时值秋日水枯,船只上 滩仍需背纤。到滩头时,老 人小孩逐一下船上岸,沿着 河滩小路走去,弯弯的队伍 拉得长长。年轻人则不声不 响背起纤绳,该蹚水时就膛 水,该爬岩时就伏在石头上 爬去,协力齐心将船拉上滩 。没人要求,没人指挥,甚 至连大声说话的人都没有, 那么自然,那么默契,过滩 后将老人小孩接上船,又行 至下一个滩口,周而复始。 我先生也背起纤绳,默默走 进拉纤的行列;我则前前后 后追赶着拍摄。那一份感动 ,至今回想起来都温暖得很 。我知道,那份美丽永远不 会回来了。 “你们是来耍的吧?想坐 船就租一条去呀!”老艄公 为我们出了个主意。好办法 !谁知道这条古老的河上会 不会有再也见不到船的那一 天呢?我与先生赶紧租船而 上,留住这最后的“孤帆远 影”。 2003年,碗米坡水电站 快要蓄水了,我和朋友们想 看看最后的风景,仍是租条 船顺流而下,没想到这么快 ,沿途景致已荡然无存,梦 绕魂牵的吊脚楼只剩几根木 桩,白墙黛瓦的村居空留断 垣残壁,嵌入水中的巨 精彩页 本册《学历史的地方》包含《从文自传》《船上岸上》《炉边》三部分,记录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成长,既有天真烂漫的乡野趣闻,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湘西作为这些经历的背景,实为作者从小就开始“学历史的地方”,在这里,你能体验一般文人笔下所没有的丰富人生。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拿起我这支笔来,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清朝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①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②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③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以上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同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清朝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算由陆路人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箪”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做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做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依本分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地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噗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地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P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