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是欲望产生了真爱,还是真爱激发了欲望? 离开学校后,如何持续学习? 如何清晰表达本意,并保证不被曲解? 如何成为在深渊里仍能仰望星空的人? 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掌握事情的真相? 这些生活的困惑,其实也是经典哲学命题。 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的艾德勒组建研究团队,历时8年、耗资数百万,从两干多年以来的西方经典著作中研究总结出103个哲学基本命题,并对这些命题展开深入探究。 之后,他从中精选出适合大众思考的哲学命题,在美国一档极具开创性的电视节目《大问题》中,首次与大众一起公开讨论。这些命题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比如爱、是非善恶、学习、工作、艺术,甚至还包括对达尔文主义、法律的正义性、反智浪潮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本书基于电视节目内容整理而成,真实还原了当年哲学讨论现场的激辩盛况。《大问题》节目曾在美国民众中掀起一股“哲学流行”狂潮,而本书中艾德勒所展现的思考逻辑和哲学话题,至今仍是文化对谈与辩论的思想基础。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拆解人生困局,矫正错误认知,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Adler, 1902-2001),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和“后的亚里士多德”。美国哲学研究学会创始人,阿斯彭研究所名誉理事,“哲学大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兼,《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 艾德勒一生致力于“伟大著作”计划的研究与推广,提倡将阅读经典引入教学中。这项计划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吸引了媒体、社会名流的注意力,并受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特别关注。他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至今销量超过七百万册,成为备受读者追捧的经典读物。 目录 前言OOg 致谢 关于作者 导读 1 如何思考真理 2 如何思考观点 3 知识与观点的区别 4 观点与人的自由 5 观点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6 如何思考人类 7 人类有何不同 8 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论 9 回应达尔文 10 人类的独特性 11 如何思考情绪 12 如何思考爱 13 与性无关的朋友之爱 14 性爱 15 爱的道德 16 如何思考善与恶 17 如何思考美 18 如何思考自由 19 如何思考学习 20 年轻是学习的一道阻碍 21 如何阅读一本书 22 如何与人沟通 23 如何看电视 24 如何思考艺术 25 艺术的种类 26 纯艺术 27 艺术的益处 28 如何思考正义 29 如何思考惩罚 30 如何思考语言 31 如何思考工作 32 工作、享乐与休闲 33 存在于工作中的尊严 34 工作与休闲的发展简史 35 工作、休闲与通识教育 36 如何思考法律 37 法律的种类 38 法律的制定 39 法律的正义性 40 如何思考民主 41 如何思考变化 42 如何思考进步 43 如何思考战争与和平 44 如何思考哲学 45 哲学、科学、宗教的区别 46 哲学中的未解难题 47 哲学还有进步的空间吗 出版手记 序言 本书既可以当作一部哲 学导论,也可以当作一位活 跃的哲学教育大师对他精选 的哲学基本命题进行的一番 深刻阐述。 在促进哲学思考、普及 哲学知识方面,莫提默·J. 艾德勒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当代还没有哪位哲学家能出 其右。本书共47章,是根据 艾德勒的经典电视系列节目 《大问题》(The Great Ideas)的文字转录编辑而 成。 艾德勒的名字一直与“大 问题”和“西方世界的伟大著 作丛书”联系在一起。正是 艾德勒首先意识到了存在有 限数量的“大问题”,它们构 成了西方文明思想的核心, 以及“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 丛书”的精髓。 艾德勒领导哲学研究所 的一大群研究人员,历时8 年编纂了一部书,名为《西 方大观念》(Syntopicon: An Index to the Great ideas)。这部书系统、全 面地涵盖了基本的大问题, 这些大问题可以在“西方世 界的伟大著作丛书”里找到 。最初,艾德勒的团队列出 了约700个拟收入大问题的 备选主题,但经过两年的仔 细研读发现,其中大多数主 题都从属于更大的概念范畴 。这些主题被逐渐删减,最 后剩下102个不可再减少、 必不可缺的大问题。随后几 年,艾德勒不但没有找到理 由再删减这102个大问题中 的任何一个,反而增加了“ 平等”这一主题,最终确定 了103个大问题。 艾德勒在他具有开创性 的电视系列节目《大问题》 中,精选了最适合与大众讨 论的哲学问题,其中一些大 问题,很难用一期节目谈完 。 以下是电视中讨论也是 本书收录的大问题: 艺术、美、变化、民主 、教育(学习)、情绪、进 化、善与恶、幸福、正义、 劳动(工作)、法律、自由 、爱、人类、观点、进步、 惩罚、真理、战争与和平。 以下是本书未涉及的哲 学命题: 天使、动物、贵族、天 文学和宇宙论、存在、原因 、可能性、公民、宪法、勇 气、习俗和惯例、定义、欲 望、辩证法、义务、元素、 平等、永恒、经验、家庭、 命运、形式、习惯、历史、 荣誉、假说、观念、不朽、 归纳、无穷、判断、知识、 语言、生与死、逻辑、数学 、物质、力学、医学、记忆 和想象、形而上学、精神、 君主制、自然、必然性和偶 然性、寡头制、一与多、对 立、哲学、物理学、苦与乐 、诗、原则、预言、节俭、 质、量、论证、关系、宗教 、革命、修辞学、异与同、 科学、感觉、记号与象征、 罪、奴役、灵魂、空间、国 家、克己、神学、时间、专 制和暴政、普遍与特殊、高 尚与卑鄙、财富、意志、智 慧、世界、政府、上帝。 以上这些命题对我们来 说并不陌生,早在古代就已 经存在,并非现代产物,古 希腊人正是因这103个大问 题声名远播。 自有人类思想开始,这 些大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思考 和探究的对象,也是人类智 慧的共同宝库。与每一个大 问题相关的文献都浩如烟海 ,不仅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延 续性,也反映了这些思想不 可避免地会启发出形形色色 的观点。了解了这些大问题 ,我们就能发现人类最基本 的分歧与共识。 虽然这些大问题与其千 年前并无太大差别,但这并 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世界没 有新的观念。相反,它们不 论是在本质还是范围上都一 直在变化发展。每一个时代 ,我们的知识精英虽然没有 发现新的大问题,但都探索 出了这些大问题全新的一面 。 一些大问题(如预言或 天使)的历史,在古代或中 世纪要比现今更为活跃,另 一些大问题(如进步或进化 ),则是在现代更受关注。 但即便这些“现代的”大问题 早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清晰 的认识。就像马克·吐温曾 苦笑着说:“古人剽窃了我 们所有的思想。” 这些大问题将来的发展 远比现在的状态更为重要。 我们对每一个大问题的理解 尚不完满,对每一个大问题 的探索依然是一项未尽的事 业。艾德勒一直竭力想理解 人类思考这些大问题的历史 ,他阅读了与每一个主题有 关的全部重要著述,勾勒出 了杰出思想家们提出的与之 相关的各种观点和理论,并 评价了它们在当下的重要意 义。 探索每一个大问题,都 像一次独特的思想之旅,每 一次探索都有其内在结构和 生命力。本书中艾德勒阐释 不同的大问题时所采用的不 同策略就体现了这一点。一 些大问题包含40到50个主 要分支,其他的一些大问题 则只有10到15个分支。有 些大问题的内部结构相对简 单,而有些大问题的内部结 构则错综庞杂。 通过本书,艾德勒告诉 我们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 哲学家,每个人都在思考, 或精或拙,或勤或疏。哪怕 最细微的感知,如一片落叶 、一颗闪烁的星星、一个欢 笑的孩子都能唤醒我们的头 脑,激发我们的情感,并引 得我们追问: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从何处来?向何处 去? 如果不这样追问大问题 ,我们将与蝼蚁无异。不思 考这些大问题,蚂蚁依然能 活,因为它的生命历程是确 定的。但人类拥有自由,也 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从思想 的角度来讲,人类在不断地 抉择。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 看法,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 已经没有 导语 莫提默·J.艾德勒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被《时代》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后的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才算是正确决定?做个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不公,什么才算公平?关于爱、自由、工作、阅读、终身学习……以哲学之眼,从经典著作中探寻答案,重新审视20个避不开的人生“大问题”,送给所有人的一堂终身哲学课。 后记 在旧金山哲学研究所成 立之后,莫提默·J.艾德勒 通过《大问题》完成了他的 荧屏首秀,这是一档全52集 、每周播出半小时的哲学主 题电视节目,由哲学研究所 出品,美国广播电视公司运 营,在PBS的前身国家教育 电视台(NET)于1953至 1954年在旧金山湾区播出 。 因为当时尚未发现录像 带技术,所以这档电视节目 是用胶片录制的。研究所从 旧金山搬到芝加哥后,这些 胶片被打包放在了储藏室里 ,渐渐被人遗忘。后来,哲 学研究所迁往大英百科全书 总部,旧址要拆除。迁址期 间,有人将这些胶片抢救下 来,并转录为录像带或录音 带。艾德勒博士把它们捐赠 给大问题研究中心,这些节 目的录像版本与录音版本, 与当初播放的一模一样,至 今仍可以从研究中心获得。 它们虽然带有20世纪50年 代的电视放映技术特征,但 这些内容则是永恒的,并与 新的千年息息相关。 在将节目的文字记录编 辑成书时,我们决定在某种 程度上保留它对话与互动的 特点。因此这些章节读起来 正如它们原本的风貌:不是 书面文章或是正式讲座,而 是直播的电视节目,伴随着 即兴演讲以及艾德勒博士和 他的搭档劳埃德·卢克曼之 间融洽的交流。 在文字记录不清晰、不 连贯的地方,我们进行了少 量的删改。电视节目中频繁 使用图表和插图作为视觉辅 助工具。这些图表只是用几 个标题总结了艾德勒博士的 谈话内容,他有时会指着图 表直接谈论上面的内容。我 们认为,在纸书中过多使用 图表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决定删除这些图表 以及与图表相关的部分。这 就是我们所做的最大的改动 了。 按照古希腊语和20世纪 60年代之前英语方言的用法 ,艾德勒博士经常会 用“men(男人)”这个词来 泛指男人和女人。为了避免 不必要的误解并且遵循更加 现代的方式,我们把很多处 “men”改成了“human beings(人类)”或 是“persons(人们)”。 这些节目播出的先后顺 序已无从得知,不过可以通 过录像带中快速闪过的参考 资料确定一部分顺序。但在 本书中我们把这些参考资料 删去了,没有按照节目原本 的播出顺序复原。考虑到有 些读者喜欢从头到尾通读一 本书,我们在综合协调可理 解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确 定了各个章节现在的顺序。 事实上,这些章节可以按照 任意的顺序来阅读,不过讨 论某一特定主题的章节组最 好还是按照给定的顺序来阅 读。(在每个讨论特定主题 的章节组中,第一章的标题 都是以“如何思考”开头的, 后面的章节标题有所不同。 ) 精彩页 1 如何思考真理 我们首先谈谈真理这一大问题。在我们的心目中,就像美与艺术相关,善与人的性格和行为相关,真理与求知欲相关。人们想在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探求知识,这些严肃而认真的努力都是在追求真理。 我敢肯定,大家听到有人这样说过:“我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在想,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过这个说法有多累赘。因为“想知道”这个词的准确含义就是,想要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那么显而易见,“伪知识”这个概念则是不存在的,不是吗?如果知识是假的,那么它就算不得知识,而“真知识”这个提法则是画蛇添足。因为,认识就是获得真相。那些怀疑人具有认识事物能力的人,就是怀疑论者。因此,他们是在怀疑自己是否具有掌握事物真相的能力。 然而,怀疑论只是人们探寻真理时的一种态度。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态度。我来快速地给大家总结一下,人们在探究真理时的一些基本对立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怀疑主义。怀疑论者认为,没有什么真伪,或者万物既是真的又是假的,他们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何为真何为伪,因此我们无法真正了解知识,也掌握不了真相。 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能够求知,渐渐掌握事情真相。例如,我来给大家读一读弗洛伊德驳斥怀疑论者所说的话。弗洛伊德认为,怀疑论者或怀疑主义者是虚无主义者,他们并不相信真理的存在,他们宣称真理只是我们的需求或渴望,而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观点也没什么意义,而且任何人都无权指出他人的错误,因为世界上的所有观点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弗洛伊德对此评论道:“如果真相真是一件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么我们干脆就用硬纸板搭建桥梁,或者给病人注射0.1克的吗啡,而不是0.01克,或者用催泪瓦斯代替乙醚做麻醉剂。”在此,弗洛伊德把怀疑论者称为知识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他们“会断然拒绝将自己的理论像这样应用于现实”。 对真理的另一种态度是相对主义。根据相对主义的说法,一些事物于你而言是真的,但对我来说却是假的,也可能对我来说是真的,但于你而言却是假的,因为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一种文化中,曾经是真的东西可能不再是真的。但也有人对相对主义真理观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相对的,他们认为对所有人来说,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一贯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还有一种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它认为真理就是能在行动中产生实际结果的观念或思想,认为真理是起作用的事物,而且是能按我们的想法起作用的事物。所以,实用主义强调行动和实际结果就是验证真理的标准。对此有人驳斥说,人类是否掌握真理,根本不需要用这样的实际行动和客观经验来验证。 好了,我刚才归纳了一下一些基本对立的观点,这些观点说简单则简单,说难则难。但在所有这些观点中,有两个明显的问题被混为一谈。一个是:“何为真理?”这个问题需要给真理下定义。另一个疑问,“在特定情境下,何为真”或者“哪些是真的”。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辨别,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个说法是假的,这也需要我们树立一个标准或规范,据此来判断某个说法的真假。 真理的定义 以上两个问题中,“何为真理”相对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很像本丢·彼拉多问的。他本可以等耶稣给出答案,但他失去了耐心。另一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即“哪些是真的?”它是在问我们怎样判断某事是真是伪。 我想先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何为真理”或真理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从易到难,回答“哪些是真的”,即我们如何辨别真伪的问题。最后,如果时间够用的话,我想简要讨论一下真理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 说起“何为真理”,你可能会立刻联想到说真话和撒谎的区别。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谎,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说慌,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说真话和撒谎的区别在于,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但我们却说就是这样,或者情况本来是这样但我们却说不是这样,这就是说谎。因此,乔赛亚.罗伊斯给说谎者下的定义就是“故意把本体谓词放错位置的人”,也就是说某人言行不一就是撒谎。 当某人在法庭上发誓自己说的全是实话时,这意味着他要将内心的想法原原本本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当他将内心所想如实说出时,绝不意味着他所说的就是事实真相。因为某人“如实”所说的内容可能是错的,或者他可能自以为知道,而其实并不知道。但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不确定自己知道真相或掌握了一些真相的情况下,他会故意地撒谎吗?一个人如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了真相,他还能撒谎吗?这是一个适合怀疑论者思考的好问题。 P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