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六卷本《陈伯海文集》出版以来的六七年间,陈伯海先生依然坚持读书与思考,又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文章与札记,本书便是这些成果的汇集,取名“余思”,自有承续原编文集余绪且更加思考之意。全书共四辑,分别为“存在”之思、审美之思、艺术人文之思及历史社会之思。与之前的各项学术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些思考更侧重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及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作者将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引入当下,拓展了人们对世界本原及其现实状况的认知,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担任国家和上海市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兼及文艺理论、美学、哲学、中国文化诸相关领域,在倡扬文学史宏观研究、致力唐诗学学科建设、推进文化传统的现代阐释和建构生命体验论诗学与美学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及上海市各类社科规划课题9项,发表著作及编撰20余种,论文150多篇,获首届中国“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和多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与论文奖。专著“唐诗学弓I论))得韩国学界人士译介出版,获韩国学术院奖。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于2008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五卜周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存在”之思 “形上之思”如何可能 ——关于哲学存在论的若干思考 “存在”与“有为” ——寻找哲学存在论的切入口与支撑点 说“天人合一” ——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应有自己的思想贡献 儒家“情性”观简释 体证“生生” 作为意义哲学方法论构建的“现象学” “现象学”札补 海德格尔的“存在三问”及其他 第二辑 审美之思 走向“体验美学” 说“有情思维” ——审美体验及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美学史研究的总结与出新 ——在《中国美学全史》恳谈会上的发言纪要 巨大的飞跃 ——新中国美学七十年感言 当代中国美学思想札要 “生命本真境界”缘何而开显 ——关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备忘录 第三辑 艺术人文之思 探寻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路 “文学是人学”再续谈 ——贺钱师百岁寿诞 作为“诗”与“思”的唐诗学研究 ——“唐诗学书系”发布感言 关注“诗性生命体验” ——“意象艺术与唐诗”读书会上的讲话 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说的一点思考 也谈“传统价值”与“花开月圆” 从“回归”到“超越” ——“五四”新文化运动答客问 “小康社会”与“信仰困局” ——“信仰问题讨论”之读后感 多维视野下的江南文化 留得正气在人间 ——悼中玉师 “新启蒙”及其“反思” ——王元化先生百岁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提要 第四辑 历史社会之思 人类历史演进之一瞥 “现代文明”之再审思 “自由”“平等”“博爱”小议 双重挑战下的策略应对 ——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思路 “别现代”与文明调协 附录 博采会通,以故为新 ——陈伯海研究员访谈录 导语 本书系《陈伯海文集》的续编,主要收集了其在“文集”出版后撰写的论文与文章。这些论文与文章大都发表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如《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等,内容以文学研究为主,兼及哲学、美学、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全书分为四部分,一是“存在之思”,二是“审美之思”,三是“艺术人文之思”,四是“历史社会之思”。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要形成足以自立的民族精神的观点,对当今学术文化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