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维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陶善才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方维仪的长篇人物传记。方维仪是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方大镇次女,方以智二姑母。本书以明清鼎革、天崩地坼的大时代为背景,以有“诗礼世家”“中国文化世家绝唱”之誉的桐城方氏家族为依托,深入解读了一代才女、名媛诗人、书画大家方维仪的乖舛命运、绝代才情、悲壮人生和精神气节。 作者简介 陶善才,安徽桐城人,现居合肥。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多年,旁及地域文化等文史研究,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宏观经济管理》《领导科学》《书屋》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作品曾被《求是》《大众文摘》等转载。出版有《大明奇才方以智》等书。 目录 序:一曲明清交替大时代的才女悲歌江小角/00l 第一章 落花粉蝶伤春梦 第二章 呜呼悲歌不成曲 第三章 白沙名世有大贤 第四章 垂颜一诺抚诸英 第五章 吹光欲试青萍剑 第六章 几番花落歌短檠 第七章 空山高卧近逃名 第八章 寓兴泽园为远趣 第九章 旧日龙眠今不眠 第十章 莺啼燕舞清明天 第十一章 千家绕郭唯流水 第十二章 仗剑时成风雨声 第十三章 忠臣节妇亦奇人 第十四章 第宅高明巨贵家 第十五章 援琴慷慨不能忘 第十六章 独卧清芬明月夜 第十七章 寥落蓬门鬓已斑 第十八章 焚香日日诵弥陀 第十九章 留春莫遣余花落 第二十章 高论无穷如锯屑 第二十一章 一线真机世不知 第二十二章 月照愁人欲断肠 第二十三章 人生聚会光阴薄 第二十四章 当时文苑擅才华 第二十五章 空坐长歌叹泬寥 第二十六章 朱门竟毁攻城后 第二十七章 徙薪自恨亦焦头 第二十八章 乡梦正劳新战地 第二十九章 他乡岁暮悲风多 第三十章 寄寓秦淮已作家 第三十一章 长夜钟声清露冷 第三十二章 故人分散水潆洄 第三十三章 但恨操戈因白杜 第三十四章 江关闻道多貔虎 第三十五章 滔滔丹血欲沉沙 第三十六章 须臾骸骨空断肠 第三十七章 唯有空林带落晖 第三十八章 浮云竟蔽古幽州 第三十九章 死别离兼生别离 第四十章 万劫长燃未成灰 第四十一章 黄花休笑未亡人 第四十二章 松筠差不愧平生 附:方维仪年谱简编 后记 序言 一曲明清交替大时代的 才女悲歌 江小角 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因 文学史上的“桐城派”而名闻 天下。提及“桐城派”,人们 往往会联想到那些纵横有清 一代文坛的须眉,他们可谓 “名溢于缥囊,卷盈乎缃帙” 。其实,还有大量隐藏在他 们身后的闺阁才媛,也是“ 铮铮雅音与高行并传矣”。 (潘江《龙眠风雅》)清人 方于毂就说过,“彤管流徽 ,吾桐最盛”(《桐城方氏 诗辑》)。明末清初的才女 方维仪,无疑是桐城闺阁才 媛中的杰出者之一。 方维仪是明末著名思想 家、科学家方以智的姑母, 对方以智的一生影响很大。 但与今天已渐成显学的方以 智研究相比,生活在距今 350年前的她,生平事迹极 其简略,诗集、文集、画稿 等大量佚失,存世极少,且 搜寻不易。这无疑是对传记 创作的极大挑战。 总体看来,本书作者至 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很大 功夫: 着力于史料之“真”。真 实性是传记作品的“生命”, 是现象与本质、合情与合理 在作品里的逻辑统一。而真 实性又建立在充分占有史料 的基础上。面对史料匮乏的 挑战,如何保证方维仪这样 一个历史人物传记的真实性 ?好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 信息时代,理论上每个人都 拥有全球的图书馆。作者不 仅到各地实体图书馆搜寻史 料,还通过网络爬梳了大量 的文献信息,并借助微信与 QQ等现代通信方式,与海 内学人建立了广泛联系、寻 求帮助,在此基础上,不断 积累整理、钩沉索隐。加之 方维仪又来自著名的桐城桂 林方氏家族,这个家族与桐 城其他著族关系密切,并延 伸到县外乃至省外,诸多家 谱、史志、诗文集等史料可 以参考互映。作者还结合近 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 新观点,反复考订,缜密分 析,不断提炼,使得有关方 维仪的史料日益丰富。我想 ,这大概正是作者能够战胜 挑战的信心所在。仅举一例 ,书中在考证方维仪出生地 时,涉及白沙岭连理亭以及 桐川会馆,作者爬梳的史料 极其丰富,通过层层演绎、 步步推进,让读者跟随着作 者的思路,如同破案一样, 将一个又一个谜团解开,可 谓言必有据,令人信服,也 廓清了外地研究者因不熟悉 桐城人文地理而产生的讹误 。 着力于笔法之“巧”。文 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并不是 平铺直叙地去记录人物的生 平和事迹,而是善于运用艺 术手法。比如本书开篇就以 方维仪在清芬阁里的一个梦 境来导引全书,而这个梦不 仅是方维仪对从前的回忆, 而且是对后来情节发展的暗 示。紧接着就是其弟媳吴令 仪的突然去世,以方维仪为 中心的相关历史人物借此相 继出场,并与天启时代的混 乱时局联系起来。此后情节 的推进,基本都是在延伸中 回溯,又在穿插中往复,逻 辑严密,结构紧凑,纵横开 阖,扣人心弦。书中涉及崇 祯时代的袁崇焕、阮大铖等 有争议的人物,作者没有使 用“面具化”笔法,也不采用 当代现成的定论,而是让几 个年轻人进行激辩来揭示当 时的士人看法,并让方维仪 在其中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 的家国观念,可谓别出心裁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在破解方维仪家族及“ 桂林方”得名等相关谜案时 ,作者让书中人物自己来考 证并得出结论,方维仪则将 方氏的家风家训贯穿其中, 来教育侄子侄女,这就起到 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让历史 的真相在人物的行为和意识 、对话与转述中浮现,辅以 作者的夹叙与夹议,以及读 者受牵引参与考证和推理, 来揭开个人悲剧命运与明清 交替大时代相互交织的层层 帷幕。于是,方维仪这个历 史上的著名闺阁才媛,以及 与其相关的诸多历史人物, 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 前。 着力于情节之“细”。细 节是传记作品的“血肉”,有 血有肉才能让所写的人物形 象饱满、个性鲜明。作者坚 持“大事不虚,细节不拘”, 十分舍得在细节处花笔墨。 如写方维仪在弟媳吴令仪去 世后,主动提出抚教几个幼 侄时,人物的对话、神情、 心理等方面,都刻画得十分 细腻感人。在写到方大镇因 忤奸党而辞职归隐时,方维 仪与弟弟方孔熠带着少年方 以智,驱车百里去浮山探望 ,这一章有方大镇与吴应宾 的辩论,两个持不同学术立 场的老学者,充满机锋的对 话,写得极为生动有趣。值 得一提的是,崇祯七年 (1634年)突发的桐城民 变是书中浓墨重彩的重大历 史事件,但作者并没有全景 式地展开这一事件的宏大与 冲突的剧烈,而是重点刻画 了方维仪与家人面对灾难来 临如何应对的情景,也刻画 了桐城士绅、百姓及乱民等 各色人等的不同表现,通过 细微的生活场景、人物的日 常语言来表现曲折的情节、 紧张的节奏以及丛生的悬念 。类似这样的细节刻画随处 可见,诸如方家延请塾师、 方维仪主持诗社活动、方维 仪循循善诱引导侄子侄女、 方维仪流寓金陵和武汉时的 生活,等等,作者都不遗余 力地加强细节刻画。而这些 细节往往交织着各种矛盾) 中突,不仅是历史场景的鲜 活呈现,还起到了推演人物 命运转折的效果。 着力于人物之“情”。五 代时的诗人徐铉说过,“人 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 以通 导语 本书不仅谱写了一曲明清交替大时代的才女悲歌,还让人们从中观察到了当时的朝野风气、流行思潮、党社宗教、乡风民俗以及社会巨变下的人民苦难等。特别是一些史实考证多有突破,如书中在考证方维仪出生地时,也顺带廓清了方以智的出生地,深入揭示了城区“凤仪坊”和桐北“白沙岭”在桐城方氏家族崛起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方氏“连理亭”和“桐川会馆”创建的深远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城区方氏祖屋桂林第的独特传承规矩,其他世族与方氏在学术及婚姻上的复杂纽带关系等,这些都值得研究者重视。 后记 在母亲离开我们即将满 三周年的时候,我终于完成 了《方维仪传》初稿。我所 写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个有 着诗书芳华、家国情怀的绝 代才媛、文史大家,更是一 个慈母、严师和历经磨难的 苦命女子。而我的母亲只是 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只是 天下仁慈善良、勤劳正直的 母亲之一。但是,我写的方 维仪传记里,自然也能看到 我母亲的影子。 我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想 着,等到这本书出版了,我 一定要将它分别呈到方维仪 和母亲的坟前。这样的信念 始终支撑着我。可是我也知 道,桐城方、姚两家后人及 当地文史部门,多年来苦苦 寻找方维仪夫妇合葬墓,一 直未果。 难道冥冥之中有感应? 在我的初稿基本告竣时, 2018年5月20日,已经隐身 一百多年不见的方维仪与夫 君姚孙棨合葬墓,居然在这 一天被发现了!桐城博物馆 叶鑫同志告知这一消息,我 的师友们激动不已,都说如 此巧合,定是天意!或 许“520”这样的谐音,不仅 让这个日子变得浪漫美好, 还让当代的人们重新见证四 百年前的坚贞爱情。不久, 我随方以智十三世孙方无先 生,在桐城文史界学人的带 领下,前往鲁王墩拜谒方维 仪姚孙棨合葬墓,回来后, 我立即写了一篇游记散文《 鲁王墩怀古》,于“六尺巷 文化公众号”上发表,迅速 成为点赞和跟帖评论无数的 热文。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 我写好本书的信心。而我要 分别在鲁王墩方维仪墓前和 母亲墓前燃祭书稿的心愿, 也终将得偿。 在这本书稿即将出版的 时刻,最需要躬身感恩的是 : 我自决定写作本书以来 ,就一直得到安徽大学历史 系、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 心主任、博导江小角教授的 关注,他不仅悉心指导、热 情鼓励,还欣然作序。方以 智直系后裔方无先生,多年 来倾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尤为关注桐城区域历史文 献的整理,他自始至终对我 的写作予以关心和指导,提 供了《桐城方氏诗辑》《方 以智年谱》《桐城方氏七代 遗书》等诸多家藏资料,赠 送了新出版的《方以智全书 》等相关书籍,并多次关心 出版进展情况。方苞后裔、 蚌埠原市委书记方平先生, 桐城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 席、作家白梦女士,原桐城 中学副校长彭年先生,桐城 市政协文史委李国春先生, 以及长期支持家乡文化事业 发展的吴晓国先生。都给予 了热情鼓励和帮助。 曾因绘桐城派四祖像而 成为经典之作的老画家盛多 英先生,已届八十高龄,仍 不顾三伏炎暑,几度前往白 沙岭写生,无偿为本书提供 了白沙岭连理亭国画插图。 著名书画家张耕和江虹伉俪 也无偿为本书提供了“清芬 阁诗社”和“方维仪小像”等 插图。著名书法家杨兴玲女 史题写了书名。安庆市桐城 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本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发 掘整理桐城历史文献等目的 ,专门开会研究决定将本书 出版列入基金会资助项目。 此外,还有省文联主席 、著名诗人、新华社安徽分 社总编陈先发,省作协副主 席、著名作家、合肥市文研 所所长洪放,皖江文化研究 会长汪军,《安徽日报》高 级编辑张荷香,诗人、省文 联何冰凌,散文诗作家陈俊 ,省政府办公厅李季农、卢 赘秋诸先生,省博物院刘东 等老师,以及桐城市文联、 桐城市作协、桐城桂林方氏 文化研究会、桐城麻溪姚氏 文化研究会,对本书的写作 也给予了极大鼓励与支持。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出版 社责任编辑老师付出的辛苦 劳动!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诸 多网友的无私帮助和鼓励。 他们既有桐城本地的作家、 文史学者,也有全国知名高 校、博物馆、图书馆、出版 社的专家,还有部分热爱桐 城历史文化的政府机关人士 。其中,北京朱川海先生长 年关注古代才媛著述,历尽 辛苦搜集整理了方维仪诗文 ;江苏南通陈晓冬先生是知 名的地方文史研究者,对我 帮助尤多,每有疑问,必倾 力解惑。可惜的是,还有许 多师友只知道网名,我无法 在这里全部写出他们的名字 ,但我记得从起笔开始,他 们就对我不断予以鼓励鞭策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 妻子和女儿的理解与全力支 持。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 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 很难想象我能顺利完成本书 的写作并出版。如此大恩大 德,无以为报,只能在此一 并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 我也深感方维仪乃至桐城才 媛的研究其道修远,对本书 因能力和水平所限而存在的 不足和问题,恳请专家学者 和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以便 有机会再版时修正。 作者 庚子年冬于合肥滨湖 精彩页 第一章 落花粉蝶伤春梦 1 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 很快,一匹雪白而高大的长鬃骏马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四蹄轻扬,像踏着云朵似的飘逸而来。马背上有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 阳光如水。瓦蓝洁净的天空下,那由雕梁画栋、高墙丽宇组成的庞大宫殿群,愈加金碧辉煌,威严的华表直插云霄。 长安大道犹如一条笔直的大河,从几乎无边的宫殿群中喷射而出,仿佛还带有粼粼的波光。他们驾着那飘逸的云朵,就在这波光上轻驰。两边纷拥的人惊呼着,一律迅速后退。 紧接他们的后面,又飞驰而来一匹金黄色的高头大马,飘扬的鬃毛仿佛金色的火焰在舞蹈。马背上也是一对年轻男女。 嗒嗒,嗒嗒……马蹄声声,欢快而又明晰,好似踩着充满节奏的鼓点。 马背上的两对年轻人,青春的气息犹如芬芳的花气汹涌扑来。他们灿烂的笑容,云霞般鲜艳的彩衣与飞扬的马鬃马尾,都印刻在金秋的艳阳里,飞扬在长安大道的上空,伴随着阵阵呼啸而过的嘶鸣,引起两边拥看人群的惊呼和称赞。 正当她紧紧地搂着夫君的腰,享受着他春风得意、大鹏扶摇般的喜悦时,夫君轻拍一下马背,这匹轻驰的马,黑色的四蹄迅速腾空而起,华表、宫殿、纷拥的人群瞬间消失了,只有那长安大道,似乎变成了挂在天上的彩带。 却见一路迎面而来的,都是烂漫的桃花,间杂有鹅黄的拂堤垂柳。近处是潺潺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连绵的群山,如苍龙一样,静静地卧伏在一座龟形城市的后面,好像在拱卫着一座千年古城——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 何以转瞬之间,从繁华京都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她正满腹疑惑。 忽然,遍野响起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慌忙抬眼四望,却见群山多处冒起一股股浓浓的黑烟,古城的四周很快就火光冲天。烂漫的桃花、拂堤的杨柳刹那间都变成了熊熊的烈焰。面目狰狞的杀戮者,纷乱逃奔的百姓,鲜血淋漓的场面,顿时让她惊得魂飞魄散。 “快抱紧我!”夫君回过头来,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正好与她相接,显得格外地恋恋不舍。突然,他拔出长剑,双脚一蹬,怒吼一声,这匹雪白的马,立即淹没在浓浓硝烟中…… “夫君!姐姐!”似乎被烈火灼痛。她满头大汗,高喊着,猛地睁开双眼,惊慌地四处搜寻,然而眼前只是一片昏暗、静寂,偶有轻风卷起宽大的珠帘,几缕清冷的月光晃动着泻进来。 2 正是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年)的金秋时节。 秋雨初霁,轻风习习。半轮皎皎明月,朗照着如苍龙一样的连绵群山。这山就是龙眠山,山脚下即为千年古城——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时人常称其为山城、桐山。 城东沿河最大的居民区叫凤仪坊,又称凤仪里,第五甲有方氏大族聚居。其先世曾由广信迁鄱阳,又由鄱阳迁徽之休宁,宋末有方德益迁池口,再迁桐城凤仪坊,家与学宫为邻,数百年问人才辈出,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光耀寰宇,被称为“诗礼簪缨世家”“江南华胄巨族”,后世遂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誉。 且说这一日夜间,方氏廷尉第清芬阁里,秋兰悄然吐蕊,幽香氤氲。一位面目清秀的女子,正手持书卷,倚北窗寂立,眺望着月光下的连绵群山,若有所思。 因方大镇是本朝大理寺左少卿,邑人即以汉代官名“廷尉”称其府第为“廷尉第”。清芬阁又称清芬堂,是这女子在娘家廷尉第的居室兼书斋,“清芬”二字乃是其仲父方大铉所题。 这女子松鬓扁髻,着装极是淡雅:上身是天蓝色对襟长比甲,内着素白袖衫,下身则是灰色布裙。她的面容看似平静,却隐有一番愁苦之色。 “早岁遨游燕与吴,长虹霹雳过龙驹。皇门世子垂双髦,陋巷颜生掩独枢。”此刻,这女子正举头望月,似乎仍在回味刚才那一场惊梦,嘴里喃喃着这几句诗。 京华、吴越,以及那一段难忘的早岁芳华,已经很久没出现在她的梦境里了。可是,刚才何以又梦见与夫君,以及姐姐、姐夫,鲜衣怒马遨游于那两地?尤为费解的是,梦境中何以会有烽火围城?如此怪异骇人? 都说梦境预示吉凶。这骇人的梦境让这女子再也不能安枕,遂起立走至窗前。 3 次日一早,那清芬阁里的女子,如往常一样,虔诚地奉香、拜观音大士像,然后安然打坐、手捻佛珠、口诵佛经,一切都极有规律、有条不紊。 窗外石壁上,绿萝随风轻曳。身边的花架上,秋兰恬静,清香漫溢。花架的旁边是香案,香炉里一炷佛香正轻烟袅绕。 一幅观音大士像悬挂在香案正上方的墙壁上,显然是女主人自己最擅长的白描。以墨色线条简淡勾勒出的观音大士,头梳高髻,顶戴如意花冠,佩璎珞项圈,白裙流畅飘逸,几乎曳地,赤脚站立,左手托净瓶,右手扬柳枝,凤眼微启,虽慈祥若笑,却法相庄严。 左边落款是钟繇体小楷字,署日:“皖桐姚门未亡人方氏维仪薰沫写。”同时还于下方盖有两枚钤印,分别是朱文印“清芬阁”、阳文印“名余日仲氏兮字余日维仪”。钟繇是三国时代颇有造诣的书法家,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这则落款和两方钤印告诉人们,这女子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