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圆明园防渗之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永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本书作者首次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在社会各界引发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在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保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是保护文物还是破坏文物?作为闻名中外的遗址公园,圆明园的价值何在,到底要把它建成一个怎样的公园?
此事一波三折、柳暗花明,极具社会标本意义。本书真实再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利弊,以及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能从里面看到什么?
作者简介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中共党员,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主编,高级记者。
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95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年8月至今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在教科文部从事环境保护等报道,曾于2005年3月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荣获“地球奖”、“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
2007年至今主要从事科技报道,发表消息、通讯、述评、评论等100多万字,荣获“2018科技传播优秀个人奖”等称号。
目录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序言二 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
一 前缘今事
引言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不欢而散的对话会
要不要采访
二 一进圆明园
初见张正春
自掘坟墓
狐狸尾巴
夕阳残照远瀛观
三 定心丸
内耻外愚
善待圆明园遗址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四 采访当事人
内参恐怕不赶趟
大鼻子先生
初见李景奇
防渗是无奈之举
荷花开了会更漂亮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取发独家
反响
六 拆还是不拆
拆除防渗膜不现实
网友的眼睛
似乎谁也没有把圆明园当作文物
六字方针
耳朵机灵着点儿
环保总局叫停
三进圆明园
海淀区叫停
七 听证会前夕
不能就事论事
反思”为时尚早“
听证会揭开面纱
平静中的不平静
八 史无前例的听证会
会未开,场已热
是非利弊之辩
如何处置防渗膜
“过激”的代表
被劝下场的代表
圆明园之外
后的陈述
两个花絮
听证会只是听证会
九 西区发生了什么
东、西区之分
初识西区真面目
如此“三光”
阳奉阴违
给市领导的信
西区的野餐
一意孤行
孰丑孰美
没有结果的调查
严防死守
十 专家力挺
半路杀出七个专家
要义无反顾
十一 再进西区
一直和专家对着干
西区受阻
柏木钉
遗址是指哪一部分
泽兰堂
沉默
同人的呐喊
再进西区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
旧貌换新颜
归途遇蛇
十二 三老说园
圆明园不是摇钱树
圆明园学会
“爱国主义”不能只讲国耻
北海团城的启示
十三 烫手山芋
后通牒
先接后辞
清华出山
十四 波澜再起
湖心岛出租
长春园建别墅
北大专家的呼吁
十五 虚惊一场
紧急磋商
准备灌水
八进圆明园
十六 报告出炉
掀起你的盖头来
环评报告公布
报告的主要结论
专家打分
十七 最后的裁决
全面整改
“维旧”与“维新”
十八 诡秘的整改
复工无望
众说纷纭
放心不下
密封中的整改
十九 整改之后
现场见闻
开始注水
十进圆明园
二十 圆明园,你向何处去
不易回答的历史大课题
三位专家的建议
雪中回访
附录:说园
后记
序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

前不久,赵永新同志带
着他刚修改完的《圆明园防
渗之争》书稿来看我,希望
我能写个序。尽管我的精力
已今非昔比,但还是欣然从
命。
我和赵永新可以说是忘
年交。我认识他是在20世纪
90年代末,当时我已由国家
环保局局长调任全国人大,
担任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
委员。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
,除了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开展执法检查,另一项卓有
成效的工作,就是中华环保
世纪行。
这项活动是全国人大环
资委的一个创举。大家知道
,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起步
比较晚,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很薄弱。我在国家环保局工
作期间,就一直努力通过新
闻媒体向污染环境、破坏生
态、浪费资源的行为宣战。
1993年我到全国人大工作
后,就启动了中华环保世纪
行活动。这项活动由全国人
大环资委牵头、中宣部等14
个部委参与,每年确定一个
主题、组织十几家中央媒体
记者到各地采访,曝光环保
问题,开展舆论监督。中华
环保世纪行在社会上产生了
强烈反响,在国际上为中国
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赵永新作为《人民日报
》的年轻记者,几乎每年的
采访都参加,写了许多不错
的稿件。此外,他还经常参
加全国人大的环境执法检查
,我们多次面对面深入交流
。赵永新非常虚心、敬业,
写东西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包括内参在内的许多报道都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表扬。
2005年春被媒体曝光的
圆明园防渗事件前后历时大
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
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
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
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前面提到
,我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大
力推动中国环保法律体系的
完善,其中一个重大成果,
就是2002年10月审议、通
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这部法律不仅把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而且把环评的对象从单个
的建设项目扩大到区域规划
,对于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有了法律只是第一
步,更为重要的是怎么落到
实处。圆明园防渗事件,就
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一事
件中,环保总局举办了我国
环保史上第一次环境影响评
价听证会,并依据环评报告
下了整改令。通过这一事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深
入人心,为《环境影响评价
法》的贯彻实施作出了积极
贡献。
同时,圆明园防渗事件
是一次成功的舆论监督。该
事件从春延续到秋,其间可
谓波澜起伏,各方争论比较
激烈。各级、各类新闻媒体
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了充分
报道,既提升了公众的环保
意识、普及了科学的环保理
念,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机
会和平台。
此外,圆明园防渗事件
还是一堂生动的文物保护法
律宣传课和古典园林知识普
及课,让公众对相关法律法
规和古典园林艺术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圆
明园防渗事件已经过去了十
多年。我们高兴地看到,
200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
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
中国的环保事业得到空前发
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有
目共睹的成就。当然,我们
也不能盲目乐观,当前中国
的环境态势依然很严峻,生
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我
特别赞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
个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
打鼓就能实现的。”生态文
明建设作为一场涉及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前
进的道路上还会面临许多困
难和挑战,需要全社会迎难
而上、不懈奋斗,尽量少犯
错误、少走弯路。
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吃
一堑长一智;只有真实的历
史,才能照亮未来的天空。
赵永新的这本书真实、生动
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
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信读
者朋友看后会有所收获。
曲格平
2019年12月30日
导语
多灾多难、见证了中华民族300多年兴衰荣辱的圆明园,你的明天会怎样?是恢复昔日辉煌,还是维持遗址原貌?
报道圆明园防渗的记者赵永新,全程跟进,十余次进出圆明园、采访各方人士,真实再现这一标本事件的是非利弊。
曲格平、李泓冰作序推荐。
敬一丹、王金南、俞孔坚、吕舟、杨东平联合推荐。
后记
圆明园防渗事件,是我
职业生涯中非常难得的采访
经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自己有幸进入这座见证中
华民族数百年兴衰荣辱的文
化遗址,也体验了长达半年
多的兴奋与紧张、困惑与喜
悦。在采访中,我深感自己
对这座破败不堪却又意蕴丰
厚的文化遗存知之太少,在
慨叹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之
大不易的同时,也为中国在
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进步而
深觉欣慰。
防渗事件尘埃落定之后
,我就萌生了写本小书、“
立此存照”的想法,但每次
都是“三分钟热度”,只拉了
个粗略的提纲,就搁在那儿
了。
两年之后,我被派到浙
江省长兴县挂职一年。刚去
那一阵子相对清闲,夜里基
本无事可做。一天晚上我在
所住的县委党校院子里散步
时,望着满天繁星,忽然想
到:这不是天赐良机吗?
于是,从200了年9月中
旬开始,我利用晚上和节假
日的时间,动手写这本小书
。由于此前采访比较深入、
收集了很多资料,不到半年
时间就拉出初稿。此后,又
字斟句酌,进行了反复删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举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文
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今天,
希望圆明园防渗事件能给读
者提供一些启示。
在此,请允许我表达由
衷的谢意——
感谢张正春、李皓、俞
孔坚、王如松、崔海亭、李
楣、李迪华、吴良镛、钱易
、李文华、叶廷芳、孙晓翔
、李嘉乐、何重义、王彬生
、徐嵩龄等专家学者。恕我
不能一一列出大家的名字,
你们挺身而出,或仗义执言
,或秉笔直书,既更新、丰
富了民众的环保理念和文保
意识,也彰显了中国知识分
子的情怀与担当。
感谢梁从诫、李小溪、
付建平、杨斧、廖晓义、曹
克定等热心环保、关心圆明
园的各位老师,以及关注圆
明园防渗事件、以各种方式
参与的广大读者、观众、听
众、网友。中国的环境保护
、文物保护,以及社会各方
面的进步,离不开公众的积
极参与。
感谢支持防渗的各位老
师。真理越辩越明,不同的
声音、对立的观点,会让事
情的是非对错、利弊曲直更
加清晰。
感谢新华社、央视、央
广和《南方周末》、《新京
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环境报》、《京华时报
》、《华夏时报》、《科学
时报》,以及新浪网、搜狐
网等新老媒体的各位同人。
大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章,一起推进了事件的进展

感谢国家环保总局。感
谢你们“明知山有虎,偏向
虎山行”,及时出手、履职
尽责。
感谢报社的领导、同事
。在这次事件中,《人民日
报》打响了第一枪,并持续
跟进、多方发力,累计刊发
各类报道数十篇,赢得了读
者的尊重。从当时的总编、
分管副总编到总编室的各位
主任、主任助理朱竞若、视
点新闻版主编董建勤、副主
编孟扬和各位编辑,从教科
文部主任李新彦、副主任贾
西平、记者刘毅到评论部副
主任卢新宁、评论员陈家兴
,以及文艺部记者刘琼等,
都给予了莫大的指导、支持

感谢人民网的领导、同
事,特别是环保频道的主编
王京女士。她在及时帮我编
发稿件的同时,还开设专栏
,对防渗事件进行了全方位
报道。
感谢曲格平先生和李泓
冰女士欣然作序,为这本小
书增辉添彩。作为我国第一
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第一任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
曲先生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
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智慧
、远见和正直,一直鼓励着
我这个曾经的环保小兵。李
泓冰女士是我的同事,更是
我学习的榜样,她的新闻作
品集《记忆中国》《世相中
国》时常提醒我:应当如何
努力做一个称职的记者。
感谢敬一丹、王金南、
吕舟、杨东平等老师不吝赐
教,联名推荐。提携奖掖之
义,铭记在心。
感谢在小书写作、出版
过程中给予指点、支持的各
位师友。尤其令人感动的是
,《中国环境报》资深记者
邓佳无偿提供了听证会代表
发言的珍贵照片,我的大学
同学姜晓红、高洪福给出了
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生
态环保部宣教司司长刘友宾
、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徐
光,以及同事孙秀艳、王珏
等,也都有求必应、慨然相
助。
感谢东方出版社的策划
孙涵、编辑陈丽娜、张凌云
,以及封面设计、终审等各
位老师。你们不厌其烦、精
益求精,其专业、敬业令人
感佩。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不
仅原谅了我的不尽责,而且
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最后,还要感谢我所挂
职的浙江省长兴县。该县位
于太湖之滨的苏浙皖三省交
界处,地杰人灵、物阜民实
,不仅助我以相对集中的时
间、异常幽静的环境和提神
明目的紫笋茶,还给了我很
大的精神支持。茶圣陆羽后
半生隐居于太湖之滨,专心
事茶、潜心著书,写出了流
芳千古的《茶经》。先贤高
风,砥砺后生。
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
一、我与圆明园管理处没有
任何个人恩怨,如果我的工
作给你们造成了不便,敬请
谅解;二、由于自己的健忘
和浅陋,书中肯定有疏漏、
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批
评指正。
2021年初秋
赵永新
于北京临月轩
书评(媒体评论)
当年圆明园防渗事件的
新闻,如今已经成为历史。
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们在错
综复杂的进展中持续跟进、
揭示真相、深入挖掘,以舆
论监督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彰显了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与职业担当。
——敬一丹 原中央电视
台主持人
圆明园防渗事件堪称我
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因素之复杂、过程之曲折、
博奔之激烈,对于今天的生
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不无启示。
——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
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
院院长
圆明园防渗事件之于中
国,有如蕾切尔·卡森的《
寂静的春天》之于美国,极
大增强了民众的生态环境保
护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一
些错误做法今天还
——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
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讨论
,促进了人们认识保护历史
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
性。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
于推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
的整体保护,仍然具有深刻
的启发意义。
——吕舟 清华大学国家
遗产中心主任
圆明园防渗事件,是社
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环保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次
成功尝试,在中国环保史上
有着独特的价值。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
研究院理事长
精彩页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3月24日是周四,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这天,在家中的笔记本电脑上处理完一篇稿件,已近中午。我习惯性地打开电子信箱,想看看有无要紧的邮件处理,然后去报社食堂吃饭。
不经意间,一封邮件引起了我的注意。
邮件是我所尊敬的李皓博士发来的。李皓是全国妇联原副主席黄启璪的女儿,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6年,她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派往德国,在著名的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并于1994年获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后的她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
如果照此下去,她有望成为一位中草药专家。没承想,李皓半路改行了。出于对中国环境状况的深切忧虑,她在回国后的第二年辞职,转向环境科普。她以国际环境影视公益机构TVE中国项目协调员的身份,引进国际上的环境教育影视资料,向国内公众宣传普及先进的环保理念和做法。
2001年,李皓申请创办了一家民间环保机构——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后更名为环境科普研究中心)。
早在2000年冬,我曾就京密引水渠硬化的问题(此事后面还会提及)电话采访过她。李皓博士严谨细致的作风、容易激动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我们之所以能够长期交往,还应当归功于“不打不成交”。2002年春季的一天,我赶到她在翠微大厦的办公室拜访,结果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中国有无保护环境的文化传统”这一问题上,我俩意见不一,发生了激烈争执,以至于两人都面红耳赤、大动肝火,结局可想而知。
事后,我对自己的冲动很是后悔,一直想找个机会向她道歉。说来也巧,时隔不久,在这年4月22日举行的第六届地球奖颁奖会上,有幸获奖的我与应邀出席的她不期而遇。见面之后,我俩都抢着向对方道歉,遂化干戈为玉帛。
确切地说,李皓是我的环保老师。在此后的交往中,她以自己超前的环保理念,给我上了许多启蒙课,纠正了我此前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她一丝不苟、绝不盲从、敢于直言的洽学态度,让我领教了一位专业环保人士的风采。此后,我遇到环保难题时经常向她请教,她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没有不懂装懂。她发现一些地方环保工作中的错误做法,经常向我“报料”,我也“利用职务之便”,尽可能地进行报道,以期矫错纠偏。
虽然是老朋友,但只要我在引述她的观点或编发她的文章时稍有差池,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她都不放过,一经发现就打电话给我,郑重其事地要求纠正,直到我“照改”后才转怒为喜。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李皓博士更加“敬而近之”。
这封邮件是她昨天晚上发给我的。“这次李老师又有什么新发现呢?”这样想着,我随手打开了邮件——
兰州大学的张正春老师今天向我反映,说圆明园正在大规模铺设防渗膜。他认为这样做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后果,应当尽快制止。他向多家媒体反映,但都没有引起重视。你能否前去采访一下,张老师还在北京,手机是XXXXXXXXXX。
我这两天就去圆明园看一下,有情况再和你联系。
不欢而散的对话会
看完这封邮件,我像触了电一样,脑海里闪过一件不爽的往事。
2000年10月,时为海淀区人大代表的北京空军指挥学院教师李小溪女士,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北京市的水利部门正在对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昆明湖-密云水库段)衬砌硬化。施工人员砍掉了岸边生长的白杨等树木,铲除茂密的灌草植被,砌上水泥“保护”堤岸;把原来的泥沙河底碾平压实后,在上面浇筑水泥、硬化河床。
李小溪认为,这项打着“防渗节水”旗号、给河流装上“铜帮铁底”的“环境保护工程”,不仅破坏了京密引水渠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会导致水质恶化,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环境破坏”工程。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6:02